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教案6
教學建議一、主題思想
恐龍是古爬行動動物,種類繁多,體型各異,小的體長不到一米,大的體長數十米,重達四五十噸。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們在地球上的陸地或沼澤附近生活,在地球顯瓢砸皇薄?nbsp;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有新的發現;要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龍無處不有》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里?有哪些事實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后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
《被壓扁的沙子》起筆提出導致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個新觀點——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對地球的撞擊,引起人們對這一曾經主宰過地球的生靈突然滅絕的興趣、并且說明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然后從地質學發現的證據上論證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撞擊。
三、段落結構
《恐龍無處不在》的段落結構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被壓扁的沙子》的段落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關于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舉了兩個例子提出了關于“撞擊說”和“火山說”這兩種觀點。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支持“撞擊說”。這部分分四層。
第一層(第5、6自然段),說明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我們以后也許還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第二層(第7至第10自然段),說明1961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現了“斯石英”,并且介紹了它的性質,為下文佐證“撞擊說”奠定了基礎。
第三層(第11至第13自然段),說明斯石英不僅可以在實驗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由此推斷撞擊是可以產生斯石英的。事實也證明,火山噴發是不會產生斯石英的,從而進一步佐證了“撞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