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現代文閱讀精練(課內講讀課)
(二)“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我整天吃紅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這句話表達了“母親”怎樣的感情?“母親”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嗎?請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看法。
表達了對兒子深深的牽掛和思念。既希望孩子到遠方去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牽掛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邊。一般的父母都是這樣。
2、從選文的第二段中找出說明作者思想歷程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逐漸理解了”,“暗下了決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母親。”覺得對不起母親,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死后,永遠失去了盡孝的機會。
3、古今中外懷念母親、贊美母親的文章數不勝數,請你寫出幾篇文章篇名、作者以及其中的幾句話來。
高爾基《母親》 孟郊《游子吟》
第四單元
課內閱讀:
閱讀《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回答以下問題:
1. 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2. 《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是指什么?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3. 第12自然段,作者談到“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作者以己為例為了證明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4. 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寫,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參考答案1. 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 《大學》里的“格物”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指獲取知識。
3. 以個人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舉例論證。
4. 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目前,在傳統教育的背景下,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造成有些同學高分低能。因此,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變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5. 略。注意寫出探索事物過程中的情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文后各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