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精選4篇)
《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 篇1
【重點難點提示】
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
2.分析課文,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關新聞作品的特點。
4.比較報告文學和通訊,更好地體會、把握這兩種文體的特點。
難點
1.體會報告文學生動、形象的記敘及精當的議論、抒情。
2.體會通訊“用事實說話”的特點,感受通訊中人物的人格魅力。
什么是新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識形態,就有不同的回答。新聞是──社會上大多數人感興趣,而且在此以前從未對它注意過的那些事情。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凡是能讓女人喊一聲“啊呀,我的媽呀”的東西,就是新聞。
──《新聞報道與寫作》(麥爾文·曼切爾著)
以上表述并非科學意義的定義,但卻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聞學的基本立場,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們好奇的事才是新聞。這種觀點當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雖然他們對新聞的認識已側重在“讀者興趣”上,但其實質仍不能脫離“利潤”的操縱。在中國,“新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新唐書》!冬F代漢語詞典》釋“新聞”為:①報紙或廣播電臺等報道的國內外消息:新聞廣播/采訪新聞。②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掇o!穼π侣劦慕忉屖牵孩賵笊、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圖片、電視新聞等。②指被人談論的新奇事情。
1943年9月陸定一提出:“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開全國18大城市的報紙工作座談會,其會議紀要對新聞定義作了新的詮釋:
“新聞反映新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能引起廣泛興趣的事實,具有迅速、明了、簡短的特點,是一種最有效的宣傳形式!
我們的看法認為:“新聞是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有社會價值的能引起廣泛興趣的事實的傳播。”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等,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常見的報道體裁。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本單元涉及到的文章應該算廣義的新聞。
通訊的種類:
人物通訊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跡和命運為報道內容的通訊。人物通訊并非僅僅是“名人通訊”,報道對象的選擇取決于其蘊含的新聞價值,一般來說人物必須具有先進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寫“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斷著重寫人物的某個側面或階段。此兩類一般以人物的“行”為主,而“人物專訪”以寫人物的“言”為主。通過記者的專訪,記述人物的談話,從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事件通訊是以具典型意義的事件為報道對象的通訊。事件通訊時效性較強,它圍繞中心事件選材,雖不著力刻畫人物,但往往通過典型事件表現一群人或一個集體。所以它通過較為詳盡地展示事件的完整過程,挖掘其意義,揭示其本質,進而反映社會風尚,弘揚時代精神。
工作通訊是介紹某單位先進事跡、傳播其典型經驗和做法的通訊。
概貌通訊是記述某地區、部門、行業、工程的新面貌、新氣象的通訊。報刊上常見的“見聞”、“紀行”、“巡禮”、“散記”均屬此類。
通訊的特點:
新聞性(真實、時效、針對性):就報道對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經驗、成果、工作情況、社會風貌等,都必須是真實的,不允許虛構或“合理想像”,而且報道對象應該具有必須的思想性和典型意義。就報道時效而言,通訊雖不及消息那樣快速敏捷,有時為將人物、事件報道細致完整需時較長,但也必須及時,仍須有很強的時效概念。
形象性:通訊尤其是人物通訊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消息在表達上主要是敘述,語言追求簡潔、明快、準確。通訊則可以描寫、抒情,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因此通訊在語言和表達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它在報道真實的人和事的過程中,增添許多生動形象的描述,給人以現場感。
完整性:通訊需相對完整、具體地報道人物或事物的過程。消息敘述簡明扼要,一般不展開情節。通訊的材料比消息豐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實、充足。它要求詳盡、具體地報告事件的經過、演繹人物的命運,充分展開情節,甚至描寫細節和場面。這些既是形象性的表現,同時也是內容完整性、具體化的要求。
評論性:通訊需運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對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評論。消息是以事實說話,除述評消息一般不允許作者直接發表議論。通訊則要求在報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時,表露記者的感情與傾向。然而通訊的評論不同于議論性文體的論證,它須時時緊扣人物或事件,依*事實作適時的、恰到好處的評價點撥。因此這是一種通過描寫、敘述、抒情等表達方式進行的議論,它的特點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廣義的新聞,如報告文學、通訊、電視專題片等看重事件本身的本質并將其升華。消息、時事報道等狹義的新聞的新聞性,更注重時間性和突發性。
“報告文學”這個名詞是從外國翻譯過來的。它是由“報告”和“文學”兩個單詞連綴成的詞組!皥蟾妗敝竷热莸恼鎸嵭远;“文學”指表現手法的藝術性而言。因此,我們所說的報告文學,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它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人民群眾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丑惡事物。于是,有人稱它為“用文學形式寫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報告”或“藝術的文告”。
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通訊有密切關系,但又有所區別。兩者相同點在于:都以真人真事為寫作對象;它們的區別在于:一、新聞通訊依附于某一事件,寫人是以事帶人;而報告文學是以人帶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朧的遠景。它把人物推向前臺,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摩擦、矛盾、沖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學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畫與細節描寫,強調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注意文學手段的運用。
報告文學與小說有類似之處,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體。美國有“非小說文學”或“非虛構文學”,與報告文學相似。這說明報告文學在表達方法上是類似小說的。但是,它和小說相比,要求嚴守真實性原則,不能虛構,所有的藝術概括與加工,都不能違犯真實性的原則!痘<捌鋱蟾嫖膶W》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說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識上”“在報告文學里,人生卻反映在報告者的意識上!薄靶≌f有它自己的主要線索,它的主角們的生活。而報告文學的主要線索就是主題本身!
這段話表明:報告文學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達──不論寫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樣的一種表述的手段和風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許以創造和綜合人物典型那樣的手段去表述。這就是小說與報告文學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也就是它們各自的界限。
報告文學有三個特點:
。ㄒ)鮮明的新聞性
報告文學作家黃鋼認為,報告文學的“新聞性至少可以涉及到兩點,第一是具有報道的價值;第二,接著就涉及到真實性的問題!保ā对囌剤蟾嫖膶W》)我們可以用兩個字說明報告文學的新聞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謂“快”,這是因為報告文學要對急遽變化的現實生活做出及時的生動的反映,要追隨時代的腳步,用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動人的情景描繪出來。
所謂“真”,是指報告文學的生命在于真實。報告文學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說的感染力,正是因為它的作者依*新聞敏感來選取生活中發生的、生動的、具有說說服力的人物和事件,運用恰當的文學語言形象地、完整地把他們傳達給讀者。因為嚴格地忠實于事實,不允許有任何虛構、造假,所以報告文學才被許多人視為“社會史的信實資料”。
報告文學的真實性,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復合的概念,它包含幾個層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實性。作者所采訪的材料,都應是實有其事的。這是報告文學真實性的基礎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準確性。準確的材料就是要包含五個“w”,每一個都不可或缺,也不可編造。第三,是本質的真實性。報告文學作者總是調動有限的例證(包括情節、細節、背景和其他)去描述生活、刻畫人物、揭示本質的。
。ǘ⿵娏业奈膶W性
報告文學屬于文學范疇,它是報告,也是文學。它的新聞性(主要是真實性)與文學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俺颂摌嬇c概括的手法不宜引進報告文學,其他一切屬于表現形式的文學手法都可以在報告文學中充分調動。調動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實,就越富于藝術的感染力!保ɡ碛桑骸逗颓嗄暾務剤蟾嫖膶W》)這就告訴我們,報告文學需要從文學引進多樣化的表現方法與技巧,如提煉、剪裁、描摹、比興、工筆刻畫、重筆渲染、精選角度、截取斷面、澎湃的抒情、恰當的議論,以及藝術語言的調動等等。
總之,除虛構和夸張外,藝術構思、藝術想像、描寫、抒情和修辭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學手段。
。ㄈ┥羁痰恼撔
優秀的報告文學,是時代的號角,歷史的見證。它總是要針對著現實生活,大聲“發言”的。同時,報告文學的作者在滿腔熱情地向讀者報告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人物和重大事件時,常常要在作品中抒發感情,發表議論。為了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事件的意義更突出,有時作者要直接站出來報告。因此,報告文學比起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來,能更直接地表現作者的思想傾向,帶有強烈的政論色彩。
【重點難點點撥】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尋覓(mì) 步履(lǚ) 蹣跚(pán shān) 悚然(sǒng) 蹂躪(róu lìn)
徘徊(pái huái) 襤褸(lán lǚ) 燕子磯(jī) 尸骸(hái) 撰寫(zhuàn)
猙獰(zhēng níng)綁縛 (fù) 汩汩(gǔ) 俘虜(fú lǔ) 蠱惑(gǔ)
大肆宣傳(sì) 兇神惡煞(shà) 慘絕人寰(huán) 熙熙攘攘(xī)
二、掌握下面多音多義字
解(jiè)押解 惡(è)兇惡 發(f。┌l生
。╦iě)解放 (ě)惡心 (fà)間不容發
(xiè)渾身解數 (wù)太惡
載(zǎi)三年五載 號(háo)呼號 露(lù)露水
(zài)裝載 (hào)號召 (lòu)露出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詞語積累
毛骨悚然:毛發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人碰到陰森或凄慘的景象時的恐懼感覺。毛:毛發;骨:脊梁骨;悚然:害怕的樣子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蹂躪:踐踏。比喻用暴力欺壓、侮辱、侵害。
令人發指:叫人憤怒得頭發豎起來了。令:使。發指:頭發直豎起來,形容憤怒到極點的樣子。
逝者如斯:流逝的時光像這流水。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襤褸:(衣眼)破爛。
兇神惡煞:原來指兇惡的神,常用來指兇惡的人。
鼓噪:喧嚷。
蠱惑:毒害,迷惑。
尋覓:尋找。
慘絕人寰:人世上再沒有那樣凄慘的了,形容慘痛達到極點。人寰:人世。
汩汩:文中指血水流動的樣子。
尸骸:尸骨。
猙獰:(面目)兇惡。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五、文章的寫作背景
從1939年到1945年,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軍民死亡512萬余人。二戰對人類文明是一場巨大的摧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歷史慘劇中,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南京進行的六個星期屠殺三十多萬中國人的黑暗一幕,無疑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恐怖暴行。65年前,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在中華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南jing大屠殺就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頁!扒笆虏煌,后事之師”,任何一位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說的“遺忘屠殺,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殺”。這次大屠殺中,南京的三十多萬軍民遇難。對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這一滔天罪行,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本文寫于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前夕,在這之前日本右翼勢力曾于1982、1986年兩次通過歪曲歷史的教科書。中國人民絕對不容許任何形式的否認、抹殺或歪曲南jing大屠殺歷史事件的思潮和勢力抬頭。本篇報告文學就是以大量史料證據及目前尚存的人證,揭露了日寇慘絕人寰、令人發指的罪行。
六、文章主旨
文章用倒敘的手法敘述了65年以前日寇在南京對南京人民集體和零散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控訴了日寇慘絕人寰的暴行,告誡人們勿忘民族災難,明確今后的路怎么走。
七、結構分析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倒敘手法寫當年日寇令人發指的暴行,突出半個世紀的漫漫歲月都無法抹平靜緣老太心中的裂痕。
文章開頭先寫舉世聞名的南京城的城市風光,接著寫在一派生機勃勃、和平繁榮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因見到當年慘遭蹂躪的老槐樹而又一次發瘋。景與人形成的反差、對比,給人震撼力、沖擊力,提醒人們毋忘國恥。接著文章引用了美國護士的日記,證實是日寇令人發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這一部分最后一小節夾敘夾議,通過議論強調時光可以流逝,歷史卻無法忘記,也不應該忘卻,告誡人們牢記民族災難,毋忘國恥。
第二部分:揭露日寇在南jing大屠殺中令人發指的獸行。
這一部分分三個層次,先總后分地敘述。
第一層(“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長江邊簡直成了叫喚地獄……”):這一層次主要寫日軍集體大屠殺的三件慘案:(1)12月13日的燕子磯大屠殺;(2)12月15日夜的下關大屠殺;(3)12月18日的草鞋峽大屠殺。
第二層(“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沒有比日軍在南京的殺人競賽更殘暴、更無人性的了……對田中軍吉的殺人過程作了詳細記載,并附有照片!保褐饕獙懭哲娏闵⑼罋⒌膬蓚典型慘案:(1)兩個殺人惡魔的殺人比賽(2)田中軍吉以“助廣”寶劍連殺無辜中國人300多的血腥事件。
第三層(“經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恐怕很難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統計!保哼@個層次寫法庭查證、舉證日軍在南jing大屠殺中集體大屠殺和零散大屠殺的案數和人數。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南jing大屠殺是經過國際法庭判定的,是有歷史定論的。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也頗具匠心,在寫了三個集體大屠殺慘案、兩個令人發指的零散屠殺案后,結尾處還引用了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材料。從結構來看,寫查證的法律證據也起到了總寫的作用。法庭查證材料鐵證如山,不容置疑。從內容上看,用數字說明增強了說服力。在引用“查證”后,文章還補上了外國觀察家的看法和當時情況的補述,說明事實上日寇在南jing大屠殺中殺害了我們多少同胞是難以記數的。
第三部分:點題──我們要記住南jing大屠殺這慘絕人寰的災難,記住民族的奇恥大辱,更加明確今后的路怎么走。
八、重點語句分析
1.入夜,我在長江邊徘徊。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時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終離人世,然而歷史無法忘卻,也不應該忘卻…
這段抒情和議論由老太太發瘋引起,一方面在說幾十年的歲月無法彌補老太太心靈的嚴重的創傷,她無法忘記過去,同時也是在告誡人們牢記民族災難,毋忘國恥。
2.我不想也沒有必要發更多的議論,我只希望像我一樣年輕的戰友、年輕的同胞,記住這慘絕人寰的災難,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
這是文章點題的段落,不發更多的議論,卻讓讀者思考:今后的路該怎么走。這種思考不是要考慮個人的發展,而是要讀者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現在,將來!
九、寫作特色
1.結構的精心設計
文章開頭用了倒敘的手法,這個開頭緊緊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太太發瘋的原因。文章中先寫集體大屠殺,后寫零散大屠殺,然后運用軍事法庭的材料加大了事實的說服力。結尾處點題也是在讀者讀完之后,引起讀者激蕩的感情之后水到渠成的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深深思考。
2.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文中的記敘讓血淋淋的事實更加鮮明、形象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抒情和議論更能體現作者的態度和感情的激蕩。文章的敘述真實,描寫形象,以大量精確的數據和觸目驚心的事實,揭露了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文章夾敘夾議,記敘的同時可以體會作者真摯的感情,深刻的議論。通過議論強調歷史無法忘卻,也不應該忘卻,告誡人們牢記民族災難,毋忘國恥。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使文章的教育意義更深入人心,使文章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引發讀者的共鳴。
十、課后練習題解答提示
。ㄒ唬⿲懥巳笸罋K案:(1)12月13日的燕子磯大屠殺;(2)12月15日夜的下關大屠殺;(3)12月18日的草鞋峽大屠殺。
(二)首先是引用這類資料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既真實地再現了幸存者親身經歷的大屠殺,又反映了外國人目睹的日軍暴行,還以法庭查證證實史實的毋庸置疑,也通過戰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南jing大屠殺的真相。這樣多角度、多側面敘述南jing大屠殺的慘狀,更具現場感、真實感,更具有沖擊力、震撼力。其次,引用這類資料還有其現實意義:現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圖把南jing大屠殺事件當作“無稽之談”。文中大量引用日本眾多媒體的報道和戰犯本人的交待,無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的批駁了妄圖否認南jing大屠殺者的彌天大謊。
(三)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長江邊徘徊。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時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終離人世,然而歷史無法忘卻,也不應該忘卻……”夾敘夾議。其中末句的議論,強調了牢記民族災難,毋忘國恥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寫三個集體大屠殺后,轉入寫“日軍在南京的殺人競賽”前,有“人類歷史上,恐怕沒有比日軍在南京的殺人競賽更殘暴,更無人性的了”一句議論,這里的議論既揭示了日寇殺人競賽的慘無人道,又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同樣由寫日軍殺人競賽轉到寫田中軍吉以“助廣”寶劍連殺無辜中國人300多時,也用了一個議論句(“如果說向井敏明和野田巖是兩只殺紅了眼的惡魔,那么田中軍吉簡直比惡魔更兇殘”)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末段,也是夾敘夾議。
第三部分是較為集中的議論、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總結、點題及升華主題的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是記敘,第二自然段夾敘夾議,揭露日本法西斯難以計數的令人發指的罪行。第三自然段,前一句夾敘夾議,后一句借議論抒情,抒發了為祖國強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四自然段議論,強調作為歷史的回顧,我們既要了解祖國的文明、民族的光榮,也應該牢記祖國的深重災難、民族的奇恥大辱。第五自然段議論,是對第四自然段的闡釋,也是點題。
。ㄋ模┪恼伦屛覀儭白哌M歷史,感受歷史”,讓中國年輕一代牢記這段慘痛的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激勵我們擔負起振興中華、保衛祖國的重任。今后的路的設計應該與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答案略。
《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 篇2
我一改往日滿面笑容的形象,神情莊重地走進教室,走上講臺(講臺上放著一盒彩色粉筆),對學生說:“這節課老師本來想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南jing大屠殺這篇課文的。老師剛才又讀了一遍,對不起大家,老師不想講了,大家自己看吧。”學生納納地望著我!按蠹夷刈x這篇文章,按老師的要求,不必舉手,隨時上來在黑板上寫點什么。”我用紅色粉筆寫了幾個大大的字:“南jing大屠殺各個事件的時間、具體位置、相關數據。!”我提示學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文字要精練些,不寫的學生默讀課文。
學生長時間默讀課文。我神情嚴肅地凝視著學生,教室異常的安靜。學生陸續上來板書:“1937年12月15日!薄把嘧哟墶薄50人到100人”“幕府山”“江心島”“草鞋峽”“100名”“89人”“78人”“12月10日中午”“上午11點30分”“1937年12月13日”“105人”“106人”“150人”“28案,19萬人”“858案,15萬人”“34萬人”………學生越來越多的上來寫,黑板上數據增添著,重復著,疊加著。我依然神情嚴肅,默默地望著學生寫,一言不發。
學生寫完,沒人再上來寫了。我語氣平緩地說:“這篇文章是報告文學,它具有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大家看看黑板上的這些數字,是真實的嗎?請說明你的理由!睂W生一一發言:“是真實的”“確實是這樣”“這是歷史事件”。其間我反復問“為什么”,激發學生回答問題。最后我總結了一句:“課文中講到的事情,不少是當事人的口述和資料的記錄,不是作者的猜想。”然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根據。這一環節教學中,我沒有任何評論,最后在“34萬人”數據上畫了個人頭骷髏,依然神情嚴肅的望著學生們。
稍后,我在黑板上“大屠殺”一詞上劃了一個粗大的圈和一個*,說:“請大家繼續默讀課文,找出與這個詞有相關意義的詞,也不用舉手,隨時上黑板來寫!睂W生默讀,陸續上黑板寫:“蹂躪”“慘遭”“悲嚎”“恐怖”“兇神惡煞”“黑洞洞的槍口”“獰笑”“層層疊疊的尸體”“槍聲震耳欲聾”“刺戳”“垂死呼號”“猛烈開火”“各舉戰刀”“猙獰而笑”“焚尸”“活埋”“骨灰殘骸”……上臺的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寫著,文字疊加在數字上,黑板上寫得滿滿當當,狼藉一片。我依然神情嚴肅地注視著學生們寫,依然一言不發,沒有評論,其它學生在默讀,教室里非常安靜。我默默地在學生寫出的詞語上緩緩的劃上圈,打上大大的問號?(我想用神情和動作來傳遞我的心情和感情)然后,讓幾位學生站起來反復讀這些詞語,我提示他們讀詞的語調。(我并不要求學生解釋詞語,讓他們自讀自悟)。接著我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為悲慘的場面來朗誦相關文句文段,有幾位女孩子讀著讀著,泣不成聲,沒有讀完,我讓她們坐下,我接著讀:“少婦中彈倒下……”“敵人的機槍猛向我們掃來……”“可……天哪!……”“人群像炸了窩……”,我淚眼婆娑,一些學生在低聲哭泣,教學里安靜極了。(這是本堂課的高潮)這一環節教學中,我依然沒有任何評論。
稍后,我讓學生再默讀,再隨時上臺寫表達作者心情和感情的詞句。學生默讀,不斷有學生上來寫:“極大的震動”“徘徊”“提起沉重的筆”“悲憤的心”“戰栗”“難以表達”“令人發指”,然后,我讓學生朗誦相關的段落,提示他們注意語氣,表達出作者的心情和感情。
然后我點明“報告文學也重在文學性,有大量細節描寫,如大家讀的場面描寫,有抒情的語言,如大家讀的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這一教學環節結束。
最后,我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幾段“半個世紀過去了……”,我評價說學生讀得很好,我又讀了一遍:“……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它會讓我們更加明確今后的路該怎么走!弊x最后幾句,我異常激動。在我讀的過程中,下課鈴響,學生卻一反往常的依然靜靜地坐著聽我讀。
我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用課文練習后的“字詞積累”中的所有的詞寫一段文字,來再現南jing大屠殺的場面;讓學生根據課文后提供的網站去查閱相關資料,有興趣的發到我的郵箱。
。▽懲暌陨衔淖郑那橐廊浑y以平靜,教后感待續)
《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 篇3
說課者: 鳩林中學 陳華錦指導者: 鳩林中學 柯宗明 郭文晉一、說教材 《南jing大屠殺》是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報告文學。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課文都是現代報告文學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溫書林的《南jing大屠殺》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以大量的史料證據及目前尚存的人證,揭露了日寇慘絕人寰令人發指的罪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文本。學情分析:學生對“愛國”二字的理解,只是感性,未能了解其之實質內容;不過,由于本文是一篇語言比較淺顯的文章,所以在教學中,我只充當導演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即讓學生以自學為主,老師點撥為輔,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報告文學的寫作特點及本文倒敘式結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展現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二、說教法 《南jing大屠殺》是一篇報告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濃濃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默讀法、發現法、聯想法進行教學。默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蹦x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情感。 發現法:引導學生加深了解我們民族那段可悲可泣的歷史遭遇、告誡人們牢記民族災難,毋忘國恥;引導同學理解文中資料對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丑惡嘴臉的反擊作用。
聯想法:歷史已成過去,落后就要挨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讓悲局重演,今后的路,我們該什么走? 三、說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默默地讀——默默地寫——默默地想——默默地說”,指導學生通過“讀、寫、感、說”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包含的愛國之情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四、說教學程序(一)導入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畢業歌》,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畢業歌》是一首充滿愛國激情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默默地讀——默默地寫——默默地想——默默地說”。
2、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請學生根據歷史課本簡紹南jing大屠殺的經過,鼓起他們的愛國心。(二)內容分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所以我將用課件展示提示學法,即“默默地讀——默默地寫——默默地想——默默地說”。
第一個環節:默默地讀——放映《南jing大屠殺》的相關圖片!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眲撛O情境,讓學生在情感氛圍中讀文章,是他們感觸課文的捷徑,是激發熱情的摧化劑。因此,上課時,我將一改往日滿面笑容的形象,神情莊重地走進教室,走上講臺,對學生說:“這節課老師本來想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南jing大屠殺這篇課文的。老師剛才又讀了一遍,對不起大家,老師不想講了,大家自己看吧!钡诙䝼環節:默默地寫 感情的積蓄,總要暴發,無聲的傾訴總是釋放內心苦悶最好的辦法,此時無聲勝有聲。因此讓學生們靜靜地寫,靜靜地表達,未償不是培養他們愛國熱情的好方法。所以在大家默默地讀這篇文章時,我將適時地對學生們說:“你們可以不必舉手,隨時上來在黑板上寫點什么。比如南jing大屠殺各個事件的時間、具體位置、相關數據。!”第三個環節:默默地想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前進的,死者已矣;然而,留下的是無限的蒼桑與思索。我們應該以史為鑒,絕不讓悲局重演。因此,從同學的板書中,我只是稍微地幫他們歸納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不過,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課文中所引資料的存在,他們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于是引導學生思考南jing大屠殺的歷史事實就成本環節的主要內容,并且為下一環節作好準備。第四個環節:默默地說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面對沉痛的歷史悲局,面對當今日本右翼勢力的無恥嘴臉,你不想說點什么嗎?你不想做點什么嗎?朋友們,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同學們暢所欲言后,我告訴同學“報告文學也重在文學性,有大量細節描寫,如大家剛才談的場面,如大家剛才說的言語,如大家剛才讀的句子!弊詈,我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幾段“半個世紀過去了……”,把同學們的感情推向高潮。在瑯瑯書聲中結束本課的教學。最后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結束本課教學。設計理念:1、鍛練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2、寓德育、美育于智育。(四)布置作業: 1、略(見課件) 2、瀏覽相關網站,查閱有關南jing大屠殺的資料,向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寫一封信,控訴當今日本右翼勢力的無恥嘴臉。 推薦網站: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
《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 篇4
【同步達綱練習】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襤褸lán 1ǚ 尋覓mì 悚然shǒngb.尸骸hái 蹂躪róu lìn 燕子磯jīc.徘徊pái huái 撰寫zhuàn 蹣跚pán shānd.猙獰zhēng níng 綁縛fù 熙熙攘攘xī二、找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號里1.殘絕人寰( 。 2.步覆蹣跚( 。3.兇神惡熬( ) 4.逝者如失( 。5.大肆喧傳( 。 6.慘不忍賭( )7.面目猙寧( 。 8.振驚世界( 。三、解釋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兇神惡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慘絕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寫空1.僥 繞 擾 嬈( 。┻h 打( 。 妖( 。 ( 。┬2.躁 噪 嗓 燥 ( 。┮ 干( 。 急( 。 鼓( )3.惑 感 撼 憾( )想 搖( ) 遺( 。 蠱( 。4.骸 賅 駭 核 垓( )骨 ( )下 驚 ( ) 言簡意( 。 棗( )五、下列各項的詞語中多音字相同的是 ( 。゛.載 三年五載 裝載 記載 登載 刊載b.發 令人發指 間不容發 頭發 發生c.解 押解 解放 解釋 解體d.露 露水 揭露 吐露 暴露六、認真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半個世紀過去了,美麗壯闊的南京城又給尋覓舊時容顏,可先輩們痛苦的哀號將永遠在我靈魂深處回蕩。在紀念抗日戰爭50周年前夕撰寫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國,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為80年代的青年軍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們的鋼鐵長城和火熱的胸膛前面,絕不允許歷史史劇重演!1.上面文段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中兩個破折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3.第一句話中的“舊時容顏”作者沒有描述,請你根據自己的想像寫一段約150字的景物描寫,展現日本踐踏下的南京的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拓展訓練永遠的蝴蝶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面濕冷冷的,還閃爍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我白色風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給在南部的母親的信。櫻子說她可以撐傘過去幫我寄信。我默默點頭,把信交給她!罢l叫我們只帶來一把小傘哪!彼⑿χf,一面撐起傘,準備過馬路去幫我寄信。從她傘骨滑下來的小雨點濺在我眼鏡玻璃上。隨著一陣拔尖的煞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她只是過馬路去幫我寄信。這簡單的動作,卻要叫我終身難忘了。我緩緩睜開眼,茫然站在騎樓下,眼里裹著滾燙的淚水。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馬路中央。沒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這時她離我只五公尺,竟是那么遙遠。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為什么呢?只帶一把雨傘?然而我看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靜靜地過馬路了。她是要幫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寫給在南部的母親的信,我茫然站在騎樓下,我又看到永遠的櫻子走到街心。其實雨下得并不大,卻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而那封信是這樣寫的,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呢?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1.小說以“雨”開篇,并以“雨”貫穿全文,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至少答出兩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說最后再次描寫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開始寫“小雨點”濺到眼鏡上,之后寫“更大的雨點”濺到眼鏡上,其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說法中錯誤的兩項是 ( )a.小說三次寫到“站在騎樓下”,作用是顯示“我”的思緒的流程和層次。b.文中最能夠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話是“為什么呢?只帶一把雨傘?”c.“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表現了“我”失去戀人的痛苦、凄涼的心境。d.把櫻子比喻成蝴蝶有兩個原因,一是飛的動作,二是櫻于長得像蝴蝶一樣的外貌。e.題目叫“永遠的蝴蝶”,就是說蝴蝶是永恒的,“我”愛蝴蝶,“我”也愛櫻子。f.小說最后交代給母親的信的內容,增加了小說的悲劇色彩。 參考答案【同步達綱練習】—、a(悚然sǒng)二、1.殘—慘 2.覆—履 3.熬—煞 4.失—斯 5.喧—宣 6.賭一睹 7.寧—獰 8.振—震三、毛:毛發。悚然:害怕的樣子。 令:使。發指:頭發直豎起來,形容憤怒到極點的樣子。 逝:流逝。 兇:兇惡。 人寰:人世。四、1.繞遠 打擾 妖嬈 僥幸 2.嗓音 干燥 急躁 鼓噪 3.感想 搖撼 遺憾 蠱惑 4.骸骨 垓下 驚駭 言簡意賅 棗核五、d六、1.這是作者對這段慘痛歷史的要永遠牢記的決心,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災難的痛惜。 2.解釋說明 3.寫景物只要抓住日寇蹂躪的南京的滄桑、破敗、凄慘來寫就可以。七、1.本題考查對作品構思的理解。①交代“雨”是悲劇的起因。②以“雨”為淚水和痛苦的象征。③造成籠罩全文的陰冷氛圍。 2.本題考查對作品構思的欣賞。這樣寫,使櫻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更能表達“我”對櫻子的深切懷念和愛戀。 3.本題考查細節描寫的作用。兩個細節基本一致,但前一個細節無感情色彩,后一個看似寫景,實是寫情,寫“我”的內心痛苦。 4.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