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jing大屠殺》重難點分析
【重點難點提示】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
2.分析課文,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關新聞作品的特點。
4.比較報告文學和通訊,更好地體會、把握這兩種文體的特點。
難點
1.體會報告文學生動、形象的記敘及精當的議論、抒情。
2.體會通訊“用事實說話”的特點,感受通訊中人物的人格魅力。
什么是新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識形態,就有不同的回答。新聞是──社會上大多數人感興趣,而且在此以前從未對它注意過的那些事情。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凡是能讓女人喊一聲“啊呀,我的媽呀”的東西,就是新聞。
──《新聞報道與寫作》(麥爾文·曼切爾著)
以上表述并非科學意義的定義,但卻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聞學的基本立場,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們好奇的事才是新聞。這種觀點當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雖然他們對新聞的認識已側重在“讀者興趣”上,但其實質仍不能脫離“利潤”的操縱。在中國,“新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新唐書》。《現代漢語詞典》釋“新聞”為:①報紙或廣播電臺等報道的國內外消息:新聞廣播/采訪新聞。②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辭海》對新聞的解釋是:①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圖片、電視新聞等。②指被人談論的新奇事情。
1943年9月陸定一提出:“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開全國18大城市的報紙工作座談會,其會議紀要對新聞定義作了新的詮釋:
“新聞反映新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能引起廣泛興趣的事實,具有迅速、明了、簡短的特點,是一種最有效的宣傳形式。”
我們的看法認為:“新聞是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有社會價值的能引起廣泛興趣的事實的傳播。”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等,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常見的報道體裁。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本單元涉及到的文章應該算廣義的新聞。
通訊的種類:
人物通訊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跡和命運為報道內容的通訊。人物通訊并非僅僅是“名人通訊”,報道對象的選擇取決于其蘊含的新聞價值,一般來說人物必須具有先進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寫“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斷著重寫人物的某個側面或階段。此兩類一般以人物的“行”為主,而“人物專訪”以寫人物的“言”為主。通過記者的專訪,記述人物的談話,從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事件通訊是以具典型意義的事件為報道對象的通訊。事件通訊時效性較強,它圍繞中心事件選材,雖不著力刻畫人物,但往往通過典型事件表現一群人或一個集體。所以它通過較為詳盡地展示事件的完整過程,挖掘其意義,揭示其本質,進而反映社會風尚,弘揚時代精神。
工作通訊是介紹某單位先進事跡、傳播其典型經驗和做法的通訊。
概貌通訊是記述某地區、部門、行業、工程的新面貌、新氣象的通訊。報刊上常見的“見聞”、“紀行”、“巡禮”、“散記”均屬此類。
通訊的特點:
新聞性(真實、時效、針對性):就報道對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經驗、成果、工作情況、社會風貌等,都必須是真實的,不允許虛構或“合理想像”,而且報道對象應該具有必須的思想性和典型意義。就報道時效而言,通訊雖不及消息那樣快速敏捷,有時為將人物、事件報道細致完整需時較長,但也必須及時,仍須有很強的時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