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基礎(chǔ)知識、練習(xí)、拓展
八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謝朓(tiǎo)
酣(hān)
扁(piān)舟
餞(jiàn)別
校(jiào)書
蓬萊(péng lái)
二 詞語解釋:
高樓:即題“謝朓樓”,南齊詩人謝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屬安徽)太守時所建。
蓬萊:指秘書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書校書郎。
清發(fā):清新秀麗。
逸興:超逸的意興。
散發(fā):不戴冠簪子。指散漫無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歸隱江湖。
三、文學(xué)常識:
1、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他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謫仙人(指神仙受了處罰,降到人間)”。性格豪放浪漫。傳說“鐵杵磨成針”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的詩語言樸素,感情激蕩,韻味深長,形成獨特的“縱逸”豪放的風格。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寫作背景:背景:此詩作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祿山陰謀叛亂之囂張氣焰,憂心忡忡,游歷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從汴州梁園(今河南省開封市)來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恰遇李華以監(jiān)察御使來宣城辦事,共登謝朓樓,乃作此詩。
四、課文內(nèi)容分析:
(一)題目解說:
這首詩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謝朓樓: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樓、謝公樓,是南朝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也是謝朓高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齊代杰出詩人。唐懿宗咸通年間,改名為疊嶂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書:秘書省校書郎(專掌圖書收藏、?奔俺瓕懯聞(wù))省稱。叔云:李白族叔李云(華)。
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餞別詩,但詩中并無惜別之語。詩人李白才高志遠,但他的一生卻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寶初年,他由道士吳筠(y’n)推薦,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權(quán)貴排擠,不到兩年便被玄宗“賜金還山”。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使他長期陷于苦悶之中。詩人在餞別族叔李云時,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有壯志難酬的憂憤和掩抑不住的郁悶與不平。這首詩抒寫的就是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fā)的無盡煩憂。
體裁:因此這是一首借餞別以詠懷的七言古詩。
(二)結(jié)構(gòu)分析:
開頭說:以往的歲月已經(jīng)棄我而去,無法挽留;如今的歲月卻只能使人心煩意亂,憂心忡忡。
接下來卻陡然一轉(zhuǎn),寫秋高氣爽、寥廓明凈的天空,如此壯闊明朗的景色,使詩人不覺煩憂頓釋,精神為之一振,“酣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五、六兩句又從胸中情轉(zhuǎn)到眼前景。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以謝朓自喻,說自己的詩像謝朓一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可以登上青天攬取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情感轉(zhuǎn)折,正是理想與現(xiàn)實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為堅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與昏亂現(xiàn)實妥協(xié)的決心。
(三)整體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