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古代詩詞曲三首教學設(shè)計
誦讀欣賞古代詩詞曲三首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詩的煉字和初步體味詩的句法。
2.背誦這三首詩詞曲。
3.進一步學一點詩的韻律。
二、教學過程設(shè)計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一、導入:
復習送別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詩仙李白的送別詩《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前熱身: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他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性格豪放浪漫。傳說“鐵杵磨成針”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的詩語言樸素,感情激蕩,韻味深長,形成獨特的“縱逸”豪放的風格。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題:所以這首詩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謝朓樓: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樓、謝公樓,是南朝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也是謝朓高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齊代杰出詩人。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餞別詩,但詩中并無惜別之語。詩人李白才高志遠,但他的一生卻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寶初年,他由道士吳筠推薦,應(yīng)詔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權(quán)貴排擠,不到兩年便被玄宗“賜金還山”。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使他長期陷于苦悶之中。詩人在餞別族叔李云時,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有壯志難酬的憂憤和掩抑不住的郁悶與不平。這首詩抒寫的就是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fā)的無盡煩憂。
體裁:因此這是一首借餞別以詠懷的七言古詩。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全詩。同學整體感知詩文。
明確:棄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亂我心緒的是諸多煩憂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遼闊,萬里長風也趕來助興,坐在他所飲佩的謝朓樓上,面對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開懷暢飲了。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我的文章也象謝朓一樣清新秀發(fā)。兩人(詩人們)都懷有超邁的意興和雄心壯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難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發(fā)駕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隱遁江湖。
(二)四邊互動(師生互動)
第一、二句:連用十一字長句,噴涌出郁結(jié)抑塞之氣。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表現(xiàn)出他的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既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有著一瀉千里之勢,可謂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兩句的壯志難酬而時不我待的苦悶之氣吐出后,李白的心情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轉(zhuǎn)折,接以即席所見之景,第四句連類而下,始落到題面。目接風送秋雁之景,“秋”字點明餞別的季節(jié),精神為之一振,煩憂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的舒暢,于是“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點明了餞別的地點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寫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高樓:在高樓上開懷暢飲。酣,暢飲;高樓,謝朓樓。
第五、六句:接下來贊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兩漢,有建安風骨;自己的文章,可與謝朓媲美。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周代的藏室、漢代的東觀和唐代的秘書省,都是國家的藏書機構(gòu)。唐人則多以蓬萊山,蓬萊閣指秘書省,李云任秘書省校書郎,故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辭情慷慨,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稱為“建安風骨”。建安,漢獻帝的年號。骨,比喻文學作品剛健遒勁的詩文風格。故詩中用“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指從建安(東漢末年,漢魏)到唐代之間的南朝。小謝:世稱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為“大謝”,南朝齊代謝朓為“小謝”。清發(fā):清新秀發(fā),指謝朓的詩風。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詩人謝朓,這次又是以謝朓樓上飲酒,所以,他自喻小謝,顯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