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鄉愁》教案(通用17篇)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播放《鄉愁》朗讀錄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志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三、整體感知
。1)閱讀《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
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四、賞析:《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郁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復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后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于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據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后一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偠灾多l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愿,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五、難點分析;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置了四個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于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里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么遙遠。
四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六、朗讀比賽
七、小結課文
八、布置作業 :背誦詩歌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2
《 鄉 愁 》 教 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 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 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4、初步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誦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的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探究】
布置預習,請同學們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ㄒ唬┐舐暤乩首x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ǘ┻@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ㄈ┻@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ㄋ模┻@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凼纠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劢庾x]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埬銖墓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今天我們用“四讀法”來學習一首詩——余光中的《鄉愁》(板書) 。所謂“四讀法”,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法。我把它寫出來,也請同學們記下:
“一詩四讀:1、深情地誦讀;2、細膩地品讀;3、優美地解讀;4、豐富地聯讀。”(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將課前預習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探究。
。ǘ┱b讀:
1、試讀、范讀。先點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然后教師示范朗讀。
2、教讀、學讀。教師從以上三個方面教讀第一節,指導學生在詩中標記節奏、重音。然后學生學讀。
3、練讀、點讀。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著名主持人陳鐸的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1)從整體結構上,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ㄋ模┙庾x。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其余三節解讀文字由學生朗讀。配樂: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請你背出幾句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
3、欣賞并學唱《鄉愁四韻》。有興趣的同學可比較兩詩的寫作風格異同。
4、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鍟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3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肮枢l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4
對于初中課本中的鄉愁詩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它設為專題課來講。為了講這節課可以說是做了很多鋪墊工作。我是想把中國臺灣詩人這種鄉愁情結和中國古代文人的思鄉愁緒結合起來。所以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思鄉詩,又品讀了余秋雨的《鄉關何處》和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還借助貴站的音頻材料,學生學會了《鄉愁四韻》。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予寶貴意見。
課 題 鄉愁千千結(鄉愁專題)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在音詩畫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鄉愁》的韻律和情感
2培養學生比較鑒賞能力,理解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鄉愁情結
3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其對詩歌藝術美的感悟力
教學重
難 點 通過對余光中《鄉愁》的賞析,將它與席慕容、中國古代詩人的思鄉進行比較,體會其中各異的鄉愁情結。
教學關鍵 使學生能進入詩的情境中,用心靈感悟詩歌的感情脈絡。
師生互動
活動設計
1學生搜集適用于配樂朗誦的樂曲,師生共同篩選整理。
2學生在網上和圖書館查找到各類鄉愁詩歌或散文,并自己找到有關作家的情況,在課前分組討論,使資源共享。3對這一課題或者與其相關的課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的時間繼續探討研究,并將結果匯集成文字從網上發送到老師的信箱
德育滲透 在詩中體會詩人濃厚的思鄉懷國之情,那是他們對中華傳統文眷 戀,對我們華夏民族魂牽夢繞的儒幕之思。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教學用具,以讀詩帶動討論,以優美的樂曲創設意境。課前補充作品 1《鄉關何處》——余秋雨 2《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教學過程 :
導語 剛才大家聽到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中國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編 曲而成的!班l愁”是歷來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位詩人也就有一千種鄉愁情結。那么余光中先 生獨特的鄉愁體驗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去品味一下 而了解一下中國文人的千千鄉愁結。(課間請大家欣賞佟鐵鑫演唱的 《鄉愁》)
一 請同學選取配樂朗誦詩歌,并談一談為什么會選取這支曲子配樂是上節課 大家選好的,共有二首: 《鄉 音》(二胡)、妝臺秋思(笛子)通過選取樂曲的過程,是學生對歌感情理解融入的過程。
二 剛才大家談理由的時候基本都圍繞一個問題:樂曲的基調必須符合歌 的感情脈絡。而鄉愁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哀傷的。但是詩中的感情線 索卻是不斷流動的,變化的。
小時侯————(郵票)————相隔千里
長大后————(船票)————遙遙相望
后 來————(墳墓)————生死茫茫
現 在————(海峽)————憂國懷鄉
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思鄉情又不盡相同 請欣賞FALSH動畫,思考余光中的〈鄉愁〉是有幾幅圖畫組成的?然后師生共同探討每一階段的思鄉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點是什么。
三 這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鄉情結,對“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古人又有怎樣的思緒呢?
1《天凈沙-秋思》馬志遠——傷心欲絕
2《黃鶴樓》崔顥——迷茫困惑,不知何處是故鄉
3《回鄉偶書》賀知章——回鄉后不被故鄉接納的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處是他鄉”那種四海為家豁達豪邁的襟。
聯系古典詩詞里面的一些典型的鄉愁情感進行比較。請同學看屏幕讀古詩,品意境,解詩意。
四 古人出門游學,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園情?所以對于古代仕途受阻的詩人的鄉愁情結我們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這樣在中國臺灣 或 海 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穩定的游子,他們的鄉愁情結到底系在哪里呢 (讓 我們從于光中自己的詩歌中尋找答案吧)
1“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十年看山》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五陵少 年》由此可以看到余先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儒慕之思。(這一點在他 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中已經涉及到)他的鄉愁是來源于血濃于水的民族情 結。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身為蒙古族人的中國臺灣詩人席慕容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時為何情不自禁淚流滿面。要知道余光中離開大陸時已經二 十一歲, 而她離開時只有幾歲,根本對家鄉沒有任何印象?伤齾s說,“來到這 里,除了激動以外,還有一種熟悉感,仿佛在夢里見過。” 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 種情感來品讀席慕容的《鄉愁》,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詞句讓你 深受感染和啟發。從產生鄉愁根源入手,探討一下現代海外游子的思鄉源頭是 什么。首先請同學理解,談談自己的體會。 仍然是配樂朗誦。樂曲有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鄉曲》。這首詩主要是學生自己談。
結語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都會帶來很多人的遷徙和 遠行。那些游子或義無返顧或悲哀啜泣,或無可奈何。縱使心有千 結,也都無一例外地卷入鄉愁這首無言的史詩當中,哽哽咽咽又蕩氣回 腸。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龍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國印。同學們, 讓我們一同唱著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把這濃濃的鄉情帶入課下,帶 到大家以后的人生歷程中去細細品味
補充:課后很多同學在練筆本上寫下了他們自己的鄉愁詩。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5
[創新設計]
一:訓練重點
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
二:課時安排
1、課時:一節課
2、課型:比較·品味課
三:預習要求
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
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
四: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通讀,了解詩歌大意
1:結合對預習的檢查,讓學生通讀本詩
教師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2:了解大意,請同學談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教師點撥:
兩首同題“鄉愁”詩,真是一種愁情兩首歌。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旋律,吟詠著同一個主題——這就是思鄉情意,別鄉愁緒,道盡游子懷戀故土情。
教學板塊之二:練讀,品味詩歌的意蘊
1:全班活動,教師指導兩詩的朗讀技巧
教師指導: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于聲,見諸于音。
。ㄒ罁䦂D表,進行朗讀練習)
2:同學朗讀練習,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詩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三:誦讀,用聲音表現詩歌的情感
1:個人讀,同學品評優劣得失
2:分組讀,全班齊讀,共同感受詩歌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四:比較賞析,獲得豐富的感受
1:比較兩詩,加深理解
先用圖表事例,要求學生討論作答。(大屏幕顯示)
教師進一步簡明分析
1.余光中的《鄉愁》
。ㄒ唬涸娙艘詴r間的變化組詩:
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ǘ涸娙艘钥臻g上的阻隔作為特征:
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 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ㄈ罕磉_鄉愁的對應物:
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 海峽。
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一層層加深。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2.席慕蓉的《鄉愁》
。ㄒ唬喝澰姶笾掳磿r間的先后順序來寫:
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有喜悅,有憂愁;
第二節寫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
第三節寫離別后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節詩,三個畫面,意境深遠,被籠罩在鄉愁的悵惘中不能自已;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詩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縷鄉愁卻傳給了讀者。
在思想意蘊深度的開掘上,席詩不如余詩主題有明顯的升華。
2:吟詠朗誦,反復品味
依據詩中的具象物,自己運用想象、聯想,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線,當堂背誦
教學板塊之五:拓展閱讀,增進理解
。ù笃聊伙@示)
《 聲 聲 慢 》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 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 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五:課堂小結
詩歌語言淺顯,重在體味其中的意蘊。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板書設計 ]
利用大屏幕顯示,作為板書。
[創意說明]
全詩語言精粹,句式靈活,結構整齊?雌饋砬逅恕_@樣的美文,不讀難悟作者構思之巧、選詞之精、情感之豐,不讀,難以領略詩歌意蘊之厚、音韻之美。
于是就以朗讀訓練為主來進行這節課的教學。
以朗讀來組織教學,五個教學板塊思路層層推進,要求步步攀升,體現出訓練目標的單純性;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僅有幾處簡潔的指導和精粹的點評,學生占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習得朗讀的技巧;本設計淡薄了對詩歌構思、主題、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對字、詞、句、修辭的顯性積累,以讀代講,以讀帶思,體現了詩歌需要“歌”的特點。
詩本淺顯,講之再三,不過了了;況且,詩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語可道明;故作“比較”的設計,冀以在比較中讓學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閱讀·比較課。
利用多媒體進行授課。詩以配樂朗誦作為示范,以散文《鄉愁》的MTV作為導語 和背景音樂;利用大屏幕投影作為板書。充分利用視聽手段為教學服務,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信息傳輸。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6
《鄉愁》是著名詩人余光中寫的一首詩,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在做這個閱讀題的時候,你知道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鄉愁》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詩人簡介: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中國臺灣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中國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中國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F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鄉愁》閱讀題目及答案: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3.你知道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答: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中國臺灣海峽。
4.“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什么意思?
答: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中國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愿望。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原文:崔明秋
、傥乙廊挥浀枚嗄昵拔页鲎叩哪莻四月,碩大的朝陽一直緊緊跟隨在我的身后,溫暖著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處的夢正在復蘇,一棵小草悄悄探出頭來,為我送行。我沒有離愁,眼里充滿對于遠方的渴望。當綠皮火車拉響汽笛,載著我慢慢駛離這古老的小鎮,我沒有與故鄉溫厚的背影告別。
、诔鲎,從來都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可走。在異鄉的 夜空,我只看到一顆顆哭泣的星星,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當風從我的雙肩掠過,我聽到來自故鄉的低語。我依稀覺得我的雙肩還保留著四月的溫度,那是故鄉的手掌 的溫度,多少年來從來沒有冷卻過。是它撫慰著我,讓我在遠走他鄉的日子里,走得端正而夯實。
、垡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鄉的凝視,無論到了什么年紀,故鄉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著游子的回歸。故鄉,如果說我愛你,為什么又一次次地離開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間,故鄉那爿小站,絮叨著叮囑與不舍。時間的手指無論怎樣堅硬,都扯不斷滿腹綠意的祖先的遺囑。在人生不停頓的遷徙和別離中,依然保留著這塊土地的方言,那是歷史的血脈,總不干涸。
、苓h離故鄉的日子,我夜夜懷抱舊日的回憶入夢。 當我置身故鄉的懷抱,尋找著舊日足跡的時候,撲面而來的風,卻牽引著我去領略故鄉全新的風貌。貫穿小鎮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塵土飛揚的土路變為柏油路。成長 的記憶點點滴滴浮現在腦海,路邊高大的楊樹親切地看著我,仿佛在問我:這些年,你都去了哪里?我已尋不到那些錯落在低矮平房中彎曲的小巷,那棵長在房檐的 小草只有在我的記憶里碧綠著。在小巷里玩耍的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他們繼承了父輩的樸實與勤勞,在這塊土地上支撐起一個新的時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 讓我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街市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人們的臉上依舊掛著我熟悉的樸實的微笑。而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條在小鎮東邊修建的大路與大橋。那 一帶原來是稀稀落落的破舊平房與廢棄的廠區,一直都冷清蕭條。如今人們搬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在廢棄的廠區上建起了休閑娛樂廣場。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與氣派的新橋連接,成為小鎮里的一條運輸動脈。每天清晨,一顆顆還帶著露珠的蔬菜與瓜果從這里運送出去,豐富著城市的餐桌。人們帶著心中的理想藍圖從這條路離開小鎮,又從這條路回到小鎮,帶回了山外先進的理念與思想。日子就在這條路上一天天忙碌并富裕起來。
⑤遠處的田野,莊稼的面孔在陽光下晶瑩閃亮。我尋根的目光在燃燒,鄉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純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潤著兩岸,水草肥美,綠樹成蔭,那一片片葉子上有父親的體溫,母親的體溫。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心是那樣的安寧,踏實,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誰在喊我的乳名,我回過頭去,竟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她剛剛從廣州回來,探望父母。
、抟魂嚤夼诼暣驍嗔宋覀兊慕徽劊慌庞H的車隊停在了我們身后,人們紛紛圍攏過來,詢問著是誰家的喜事。歲數大的人慨嘆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小孩子不停地拍著巴掌,蹦蹦跳跳……我們也隨著人流,感染著喜氣,默默地為這對新人祝福。
、咿D眼間,又要離開故鄉了,心里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嘣诟鎰e的時候,我看到故鄉潮濕的背影。而我從今后的漂泊,無論多遠、多久,我的鄉愁都是歲月的剪刀無法剪斷的一根棉線……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題目:19.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分)
2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21.請將文章的行文思路補充完整。(2分)
離故鄉 ( ) ( ) 再次離故鄉
22.賞析第⑦段的劃線句子。(3分)
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23.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3分)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答案:19.剪不斷的鄉愁(2分)
20.景物描寫,(1分)交代了“我”離開故鄉的季節,襯托了“我”對遠方的渴望之情。(2分)
21.思故鄉;在故鄉(回故鄉)(2分)
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故鄉比作港灣,生動形象地(1分)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1分)
23.呼應題目,(1分)點明文章的主旨,升華文章的情感。(2分)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7
鄉愁說課案
李莊中學 王德君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睦斫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征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
1、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鑒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苯虒W中,教師采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后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后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采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并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三、說學法。
1、了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鑒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鑒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并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并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閱讀,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蘊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畫面5)
鑒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么(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敘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后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鑒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8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 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9
鄉愁說課案
李莊中學 王德君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睦斫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征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借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ǘ┠繕说脑O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
1、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鑒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采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后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后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采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并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三、說學法。
1、了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鑒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鑒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并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并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閱讀,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蘊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畫面5)
鑒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么(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敘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后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鑒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通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通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3.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4.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課時設計: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鄉愁,是對家鄉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人們的腦海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把學生找的詩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簡介。
二、詩歌的賞析
1.整齊的結構美
形式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長短句錯落有致,反復和重疊交相輝映。
內容上: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2.質樸的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 → 長大后 → 后 來 → 現 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 票 → 船 票 → 墳 墓 → 海 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 枚 → 一 張 → 一 方 → 一 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淺淺的(輕描淡寫)
3.和諧的的音樂美: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 而現在↘
鄉愁/是—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大陸/在那頭 ↘
4.深沉的意境美
時間線索: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
這頭 這頭 外頭 這頭
空間線索: { { { {
那頭 那頭 里頭 那頭
人物線索: 母親 新娘 母親 大陸
(祖國母親)
抒情線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鄉情
感情基調:愁(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主*探究*探究
。ㄒ唬┐舐暤乩首x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ǘ┻@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ㄈ┻@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ㄋ模┻@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凼纠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劢庾x]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埬銖墓旁娫~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ㄆ撸┌炎约洪喿x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ò耍┍容^賞析:請閱讀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交流后面的問題。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席詩共用了哪三種意象表達鄉愁?這三種意象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兩首詩有何異同?
。ň牛┫胂蠛吐撓胧窃姼鑴撟髯罨镜囊,請同學模仿《鄉愁》以實寫虛,以具體表現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練習。
鄉愁是 (也可以寫“友誼”“母愛”等。)
(十)課外延伸:可以改寫成散文,可以譜曲歌唱,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用flash制成動畫。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日積月累】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梢哉f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 聲 聲 慢 》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 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 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
剪不斷的鄉愁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永恒描寫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你把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寫在黑板上。(學生朗讀)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鄉愁》,看看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來傾吐心中的鄉愁的!
二. 深情地朗讀:
1.聽讀。播放《鄉愁》的配樂朗讀。
教師提示: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于聲,見諸于音。
2. 試讀.學生選一段展示朗讀才藝,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
幻燈片出示:
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郁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重讀“小小”)
我/在這頭 (重讀“這”,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 (重讀“那”,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重讀窄窄)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讀“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3.練讀、展示。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配樂朗誦,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 細膩地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幻燈片出示:
。1)從整體結構上,
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
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
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四.優美地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桑幌氲蕉虝旱木凼缀,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豐富地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讀了余光中的《鄉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幾分詩情,突然間詩興大發--師作詩:“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鄉愁是別離時母親依依的揮手! !我發現同學們好象也躍躍欲試了!好,你們也來試著表達心中的那份濃情詩意吧!請展示你們的才華吧。(多媒體出示:鄉愁是…… 母愛是…… 友誼是……)
六、結束語:
1.通過補寫,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詩歌所包含的感情,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游子濃濃的鄉愁吧。
2.聽啊,這樣一曲時時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一分鐘吧。
七.布置作業:
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2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3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
──《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
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
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由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的,此詩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备鶕抡n程厘定的課程目標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新課程確立起的新的學生觀即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根據此我設計了《鄉愁》一課的教學過程 :
一、以歌、詩激情,提示課題
播放《故鄉的云》歌曲,讓同學們跟唱,引導學生進入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從而產生思鄉的情結,進而設問同學們是否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唱一曲贊歌?讓學生唱愛家鄉的歌曲。然后教師朗讀《月之故鄉》“天上有個月亮,地上有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領學生繼續思鄉。而后教師引導題目,孟郊有一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詩文輻射),教師深情朗讀后,說今天我們大家學一首現居于中國臺灣著名的華人余光中先生寫的一首《鄉愁》詩,然后標題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讀,深入主題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多l愁》這首新格律詩節奏感很強,適宜學生的朗讀。具體表現在:從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節與節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出完美的結構。另外詩人采用復沓手法,全詩各節都采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你在那(里)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應用,既突出地寫出了鄉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和脈絡,從而增添了詩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詩的節奏感。從各個小節來看,各節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低回往復,抑揚頓挫,增添了詩的音韻美。本詩有結構美、旋律美、音韻美的同時,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因此在指導朗讀中,給學生談了三美后,把作者寫詩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紹:余光中先生寫鄉愁之情,不是抒寫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詩人回憶七十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屋內感情所至,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了《鄉愁》。”“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边@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結和內心讀白。這樣完美的形式,這樣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讓學生們深入其中,興致朗讀呢?之后,教師先示范朗讀,再讓學生默讀、單讀和齊讀,在不斷的指導中,學生朗讀的感情逐步投入,簡直與余先生當時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獨特的意象,精巧的構思
“意象”一詞在學生心中是難以理解,在講解中,我說意象就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鄉一節,維系母子深情的紐帶是小小的郵票,這郵票就是第一節的意象。學生在我介紹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節的意象,即思鄉一節是郵票,思情一節是寄托思戀的船票,思親一節是尋找母愛的墳墓,思國一節是骨肉分離的鴻溝──海峽。之后,結合余先生的生活,講解為什么以這些事物作為意象來寫。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節想到了祖國大陸這個“最大的母親”。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有了“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一句。《鄉愁》一詩正是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明朗、集中、強烈、無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全詩以時間為線,把四個意象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在構思上,以時間為順序結構全篇,層層深入。在地點上,前三節寫詩人不在大陸的經歷,最后一節寫詩人在孤島上的鄉愁之情。在內容上,以思鄉──思情──思親──思國結構全詩,表達了自己愛國主義的情感(或以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家鄉別結構全詩)。
四、巧妙輻射,加深理解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不乏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適時地進行輻射閱讀對引導學生學習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幾首寫鄉愁的詩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別離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此詩清麗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鄉特征和故鄉氣息的“故鄉的歌”和“故鄉的面貌”,將它們融入美麗的月光和朦朧的霧氣中,真切感人地表達了思鄉的濃情。最后,詩人將鄉愁比作沒有年輪的長青樹,永遠不老,永遠銘記在詩人心中,可見,詩人的思鄉的情感是多么濃烈而醇厚。
。2)李廣田的《鄉愁》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聽到了在故鄉聽過的明笛/雖說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偶然間憶起了心頭的/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只是故園這邊的小池塘/蕭風中,池塘兩岸的蘆與笛
此詩抒情的角度十分獨特,詩人用古城的靜夜、故鄉的明笛、家鄉的歌吹和故園的小池塘、蕭風中的蘆與笛等意象,組成一幅明麗清冷的畫面,表達了遠在他鄉的游子思念家鄉,眷念父母的深情,使鄉愁具有一種強烈的彌漫性和滲透感。讀罷此詩,你的靈魂不得不與詩人的靈魂共鳴,勾起對家鄉,對父母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擠盡乳汁的云/疲憊地泅過……/小小的窗/鑲不住/神往悠悠
驀地,整個北方/在我眼中蘇醒/四十年/好長,好長的夢哪/麥浪,一波波/翻騰于南中國臺灣/滿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國啊/故國的江南何處/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吳儂儂軟語/在妻充滿水聲的雙瞳
此詩的特色在于選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輕輕飄過所引發的鄉愁,來表現作者對故土、對祖國的柔柔深情,詩人用現實世界與夢幻世界交織的抒情手段和北方與南方的時空跳躍手法,使這首詩所營造的藝術世界顯得異常豐富和遼闊。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吳儂軟語,有愛妻水汪汪的雙瞳。詩中雖有淡淡的哀愁,卻無處不流溢著對故國的熱烈的愛,以及渴望與家鄉親人團聚的燃燒的情感。
五、真情傾訴,言于寫作
在對比完幾首鄉愁詩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以加深對全文主題、意象、構思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現摘抄幾首如下:
89班學生李廣明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份快樂/我在幸福中/母親在操勞中
長大點/鄉愁是一種無知/我無憂無慮/母親卻牽腸掛肚
后來啊/鄉愁是下份份憂傷/我在傷心/母親在流淚
而現在/鄉愁是一種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興
89班學生李凌霄的《快樂》
小時候/快樂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長大后/快樂是一個完完整整的詮釋/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來啊/快樂是一絲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擁有
而現在/快樂是一種永永遠遠的幸福/我在喜悅/我更在享受
88班學生劉曉婷的《親情》
小時候/親情是一塊塊奶油餅干/我一塊/母親一塊
少年時/親情是一絲長長的線/這一頭/那一頭
長大后/親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牽你的心/牽我的心
而現在/親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輕輕一碰/就碎了
編輯短評:朗讀、解讀主題,延伸閱讀、仿寫,可以看出教學思路很清晰,教學過程 很實在。縱觀教學設計各環節,均符合課改理念。(溫立三)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4
一、導入 :
同學們年齡小,不知道有沒有想家的感受。我老家在內蒙古,,高中時,曾到廣西求學,整整三年沒回家。我就時常想家,想起風雨中父母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一望無際的草地,想起黃昏中趕著羊群回家的牧人……家鄉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心頭的牽掛,每到這時候,我都喜歡坐在穿流過城市的西江邊,輕輕的唱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音樂聲漸起漸強),想家的時候,父母的電話,朋友的信件和小照,總能撫慰我孤單寂寞的心靈,緩解我無邊的思鄉愁緒。可是啊,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它們的鄉愁又是多么濃郁,多么哀痛!讓我們聽聽臺灣同胞心底的呼喚吧。
二、朗讀,感知詩意。
老師強調: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
請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的時候,揣摩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
師生共評。
。ㄔ谶@個環節里,要指出節奏和重音的處理原因)
引出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郁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重讀“小小”)
我/在這頭 (重讀“這”,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 (重讀“那”,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重讀窄窄)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讀“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三、品味,質疑欣賞
1、現在大家對詩已比較熟悉了,我們按照慣例,想先說說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可能的問題是:)
(1)鄉愁濃郁,詩人為何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形容詞?
老師可點撥:正是用這些面積小重量輕的詞語,來反襯鄉愁之濃郁。古人也有這樣的寫法:李清照:“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2)鄉愁怎么會和墳墓聯系在一起?
老師可點撥:這一節與前兩節相比,氣氛上有什么不同?(多了些悲涼)前兩節是生者對生者的思念,鄉愁都是有所寄托有所排遣的;這一節是生者與死者的訣別,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了。詩人自己少年起就在外漂泊,一直想好好孝敬老母親,撫慰她那一顆望兒回家望穿雙眼的慈母心,可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因為遠離故土,詩人不僅未能在母親膝前盡孝,就是在白發蒼蒼的母親去世時,都未能讓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讓他帶著長長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長眠于地下,念及此,怎不讓人肝腸痛斷!這種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正是親情最濃重時,鄉愁最感人時。
。3)鄉愁怎么會和海峽聯系在一起?
海峽隔開了大陸和中國臺灣,中國臺灣人民有家難回,親情難敘。詩人只好把濃濃的鄉愁寄予這灣淺淺地海峽。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感情的寄托。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2.不理解的地方說過了,同學們有沒有找到自己最喜歡或是感受很深的地方?(這部分內容也可能在質疑中出現,一些人的疑問,正是另一些人的感悟)
可能有:
(1)詩人在詩歌中用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代表著漂泊、隔離和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詩人抽象的戀國思家的鄉愁。感情是層層深入的,先是母子別,夫妻別,再是生死別,故國別,詩人由個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種表示時間的時序語句,不著痕跡的表現時間變化,情感增強。
(3)“鄉愁是……”的反復出現,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4)“這頭”“那頭”“里頭”“外頭”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低徊掩抑、如泣如訴的氣氛。
(5)量詞“枚”“張”“方”“灣”,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師小結:這首詩中,詩人借助四個意象,抒發自己濃濃的鄉愁。有評論認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驚人的是第四段!翱扇恕痹谟谟心赣H可依可戀;“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綺麗的;“感人”在于喪母之痛乃切膚之痛,有所謂“未喪母者來細看,既喪母者來痛苦”之說;“驚人”在于最后一段將全篇升華,愁系祖國,著筆驚人。沒有國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來的。
四、想象,體會畫面美。
詩是精當的含蓄的藝術,光靠這樣的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麗的畫面中飛翔。詩人在人生的四個時期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個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詩的四節就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請你想想根據詩人四個典型意象,結合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況和四季景物特點,用你細膩的筆觸,描繪不同階段的美麗圖畫。
1。哪一節最難想象?(生可能覺得三、四節比較難)
請生齊讀。老師描繪畫面。
第三節:中秋月圓人應團圓,但是當作者歷盡千辛萬苦,歸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聽不見母親慈愛的喚兒聲,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親溫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親由于年老體衰,由于念兒成疾已經長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墳墓”便是明證,“矮矮”也正說明母親溘然去世已久了!“鬢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風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墳前!沒有眼淚,眼淚也許在漫長的思念中流盡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淚吧!沒有了哭聲,哭聲也許在剛跨進家門看到母親遺容時,發出的撕心裂肺的一聲“娘啊”的哀叫時已哭盡了!今日凄厲的秋風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長的無期無望的等待中,老母親該是怎樣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變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又十年還這樣過去了……時間老人已不忍心再讓母親活得這樣苦了,這樣苦苦的等待了,在母親就要閉上眼的那一瞬間,她還努力想聽兒子的喊“娘”聲,她還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撫摸一下兒子,但是無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變成了黑漆如夜的絕望了,這時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淚在緊閉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離家的晚上的情景:母親在昏黃燈下給自己密密地縫著衣服,“意恐遲遲歸”,誰又想到這一遲就幾十年!總算回來了,卻不見了母親,生死兩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親的恩情如三春之陽,一生也報答不完,但是總可以服侍媽媽養老送終呀?墒侵涣粝隆白佑B而親不待”這刻骨銘心的無法彌補的一生的傷痛了!后悔當時為何要離開母親,內疚自己沒有盡人之子孝,哀悼母親凄涼的一生,痛恨隔斷天倫的無情世事。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濃濃的悲哀。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濃濃! 第四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比丝v然抱著孝養母親的心,卻正如風中樹葉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無情的風喻指了什么樣的社會局勢呢?不難理解是祖國的不統一。正如“冬,歲之暮”一樣,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發蒼蒼、老態龍鐘了!他站在高山向大陸眺望,耳邊仿佛傳來親人的呼喚!想渡,卻被那淺淺的海峽所阻隔!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的夢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天人永隔;這海峽的浩蕩之水啊,怎比思鄉之淚的多、深、重!這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曠古的鄉愁之淚啊!他還在想:現在還沒有實現祖國的統一,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臺灣大陸一定會統一!正如雪萊所說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到那時,兩岸骨肉團圓,讓那喜悅的淚水肆意奔流“頓做傾盆雨吧”!所以海峽淺淺,悲愴深深。 2。哪節最易想象?
生自選,聽朗讀欣賞,聽完后寫,3分鐘。
五、補寫,展示能力
這首詩構思精巧,意象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畫面美,節奏具有音樂美,結構整齊,具有建筑美。這些好處,同學們都通過朗讀和聯想充分體會到了。老師想請大家集思廣益,給《鄉愁》補上一段“讀書時”,要求與全是其他意象綰合在一起,不破壞全詩的和諧性。
。ǜ剑鹤x書時,鄉愁是一線細細的電話,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六、結束語:
1.通過補寫,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詩歌所包含的感情,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游子濃濃的鄉愁吧。
2.聽啊,這樣一曲時時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一分鐘吧。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5
一、詩歌解讀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三、閱讀目標
體驗作者寫作特色,體會作者思鄉情懷,祈禱兩岸和平統一,學習簡單的詩歌寫作。
四、指導過程
(一)初讀詩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ǘ┳髡吆喗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ㄈ┓止澑形
關鍵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第一節:鄉愁——郵票——母子離別,書信寄情
第二節:鄉愁——船票——夫妻離別,天各一方
第三節:鄉愁——墳墓——母子訣別,陰陽兩隔
第四節:鄉愁——海峽——同胞相望,期盼統一
。ㄋ模┪娘L賞析
關鍵詞:象征
。ㄎ澹├首x表情
關鍵詞:緩慢,深情,惆悵
。┠7聞撟鳌
關鍵詞:學習用象征的手法表現一種情感。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現代詩朗誦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思國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中包含的濃烈的思鄉之情;通過揣摩品味,理解詩歌中意象之美;通過點撥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本課擬用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樂。(創設情境,教師以飽滿的激情介紹這首曲的作詞人)
曾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責任感的詩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中國臺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祖國大陸到祖國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期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鄉無望的時候,他于1972年寫下了一首詩,一首生離死別般灼人心痛的詩──《鄉愁》。他是誰?──中國臺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我們在傾聽的這首歌曲就是根據他的《鄉愁》譜曲改編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板書:鄉愁 余光中
二、誦讀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師美讀(語調緩慢、深情,期望中凸顯深沉)。
問1: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說法:內容方面:思鄉、惆悵;
形式方面:形象、整齊。
2、再讀:讓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名兩位同學誦讀并要求他們說說如此處理的原因。
教師明確: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作者抒寫的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的游子對親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
4、歸納并投影朗讀的方法:
劃分朗讀的節奏:每節詩之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為一拍,句間停頓要長一些。
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表示形象的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深摯 綿長的思念
語調:低沉略帶哀傷
語速:舒緩
5、動畫展示音樂響起,全班齊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是現代詩歌的上品,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聽一下同學們的意見。
小組合作討論并作圈點批注,可出示兩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拧⒚抗澫嗤恢玫恼Z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最美?
、啤∧銓ψ髌分心囊还澯∠笞钌?試作評析。
學生暢所欲言并美讀相應的詩句。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
如:
、拧∶涝谝庀。詩人精心擷取和提煉意象,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可感的具體對象,把四個人生階段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表達出來:單純、集中、豐富、含蓄。
板書: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 ↓ ↓ ↓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啤∶涝谇楦小V黝}逐步深化升華。第四節“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表達的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游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可謂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板書:個人 國家
2、根據大屏幕提示背誦: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頭,_______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四、拓展遷移
1、探究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
詩中化抽象的鄉愁為形象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寫法在我國古詩詞中是經常使用的。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和課前收集的資料,說一說含有“鄉愁”的詩詞句。
可能有以下詩句,如:
⑴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啤柧苡袔锥喑,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恰≡噯栭e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教師點撥: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動感,如同洶涌澎湃而綿綿不絕的春水;“愁”如影隨形,漫空飛舞。“愁”無處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離愁──
2、說說“我”對鄉愁的感悟。
在剛才的品味中,詩人、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生動地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讓“愁”更可感。請學生們選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鄉愁是……”這一句式表達,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幾句。(音樂響起,充滿鄉思的秋夜畫面出現──)
教師舉例:鄉愁是綿綿的長城,歲月綿綿,情也綿綿。
參考示例:
鄉愁是一彎如鉤的殘月,
鄉愁是故鄉的小溪,永遠流淌在心頭。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辛辣而醇香,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ㄕf明:學生只要能用恰當的物象表示鄉愁即可,長短不拘?梢栽谌嗤瑢W發言的基礎上將這些句子優化,連綴成篇)
五、延伸練習
閱讀于右任的《望大陸》,試品味兩首鄉愁詩的異同。
望大陸
于右任(1879~196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參考答案〗
相同點:兩位詩人經歷相似,都用詩歌闡述了一種濃濃的鄉愁,都表達了一種叫做“愛國”的哲學。
不同點:余詩把自己富于力度的情感傾注于新奇的意象之中,蘊藉含蓄;于詩則直抒胸臆!多l愁》語言簡練,雖運用口語,但意味深長,各個詩節形式整齊,全詩結構勻稱,節奏明快。尤其疊詞的反復運用,造成一種徐緩、悠遠而又沉郁的情調!锻箨憽犯骶洹邦D數”較少,詩句短促,具有急驟、昂奮、“慨而慷”的激憤。
〖相關鏈接〗
這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因眷戀大陸家鄉,于去世前病中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2003年3月18日就任總理后,在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及中國臺灣問題時,就提及并朗誦了這首詩。并評價為“這是多么震憾中華民族的詩句”。
【板書設計】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 篇17
鄉 愁 教 學 設 計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
教學目的:朗讀背誦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思想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和理解,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角度:朗讀,語言品味課
教學過程:
一,情感激發: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現代詩名字叫《鄉愁》,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叫愁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走進課堂:(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余光中的鄉愁)
1, 文苑漫步:介紹作者,請學生朗讀作者簡介。
2, 詩畫意境:學生欣賞配樂配畫詩歌朗誦!
3, 原文再現: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注意朗讀停頓和重音。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個別展示。要求讀出詩歌的韻味!
4, 作品欣賞:(分析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ㄒ唬,詩人借用了哪些具體的形象來表達鄉愁?
。ǘ,這些意象分別寄托了作者什么時間,什么樣的感情?
。ㄈ,找出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可任選一個角度)進行歸類分析,用“……美,美在……”這個句式把品析結果用優美的語言說出來!
、佟班]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凇懊丁、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邸靶⌒、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
、荨斑@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
、蕖班l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四)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三,知識遷移:(學習了余光中的鄉愁之后,同學們一定也是文思如泉涌,我們現在也來當一回詩人,仿寫一首詩)
1,請學生仿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學生寫句舉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那根在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揮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人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2,以“母愛”為題仿照《鄉愁》寫一首詩。(學生快速創作)
3,教師展示一首以母愛為題的詩歌。
4,學生根據提示,展示自己創作的詩歌!
四,閱讀拓展:
1, 欣賞三首古代和近代詩人創作的表現思鄉之情的詩歌!
——唐,高適,《除夜作》
——宋,范仲淹,《蘇幕遮》
——彭邦楨,《月之故鄉》
2,你還能想到其他描寫“鄉愁”的詩句嗎?(學生自由發言,增加積累)
五,詩歌新唱:欣賞佟鐵鑫演唱的《鄉愁》
六,課后作業:
1, 背誦《鄉愁》。
2, 任選一題完成。
a,以“鄉愁”為題,寫幾句話!
b,在“鄉愁”中任選一個小節,想象它表現的畫面,把畫面描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