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誦讀 注重理解 ——中考古詩文復習“四忌”
怎樣指導中考古詩文的復習呢?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一項中有這么一段話:“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里明確規定了古詩文閱讀評價的原則和方向。據此,對古詩文的復習應注重課本中古詩文的誦讀,注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而不能違背這一原則,偏離這個方向。針對當前教學的實際,我認為古詩文的復習應做到以下“四忌”:
一、忌沉溺練習,忽視教材
在復習的過程中當然得做適量的練習,但單純做練習絕不等于復習,一定不能以練習代復習。對于古詩文的復習,首先應讓學生靜下心來,回歸教材,認真讀書。對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應作到“五讀”:(1)讀課文標題。課本中的古詩文的標題都應能讀寫。這看起來是小事,可是學生往往容易忽略,對學過的課文或記不住標題,張冠李戴,或將標題讀錯寫錯。如把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說成是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把陳壽的《隆中對》說成諸葛亮的《出師表》,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誤寫為《桃花園記》。(2)讀“單元提示”和“閱讀提示”。“單元提示”是學習一個單元詩文的入口處,它指出了一個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的要求和學習的方法。“閱讀提示”是讀一篇文章、一首詩詞的窗戶。它涉及詩文有關的文化常識、文學常識,其中有的是必須識記的。例如《〈論語〉十則》下邊的“閱讀提示”說,“《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它提示詩文的基本內容和寫作特點,這是幫助理解詩文內容的;它指出學習的方法,強調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如字詞的讀音。(3)讀課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應反復誦讀,詩詞一般都要能熟讀背誦,這是讀的重點。(4)讀注釋。注釋中含詩文的出處和作者介紹,多是應識記的;大量的注釋是關于字詞的注音和解釋,是幫助理解詩文大意的憑借。(5)讀“練習”。課文后面的“練習”是詩文閱讀測試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式,應在詩文閱讀后,再作一遍,進行自我檢測。多讀書,少做題,這才是古詩文復習的最佳途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過的詩文,再去學習,定會其樂無窮;而機械的做題,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收效甚微。
二、忌浮光掠影,忽視誦讀
學生在復習階段的心態容易浮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急功近利的走捷徑、求速效的思想。對古詩文的復習不愿再下功夫去認真誦讀,認為讀課文是白費功,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讀,也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行動上的一個誤區。誦讀,不僅是平時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復習迎考階段學習古詩文的重要方法。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意思是說,讀得多了,讀熟了,就能增強語感,理解詩文內容。掌握古詩文的語言規律,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基本功。古詩文的誦讀應做到以下幾點:(1)讀準字音。把字音讀正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是古詩文的常考點。學生對容易讀半邊音,如“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中的“詣”,“由是先主遂詣亮”(《隆中對》)中的“詣”,都應讀yì,不讀“旨”(zhǐ);“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中的“蹴”應讀cù,不讀“就”
(jiù)。有些字在古詩文的具體語境中與現在通常的讀音不同,這種現象叫異讀。如專有的地名、人名,“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燕”是地名,讀yān ;“可汗大點兵”(《木蘭詩》)中的“可汗”讀kè hán.有些字的意義同現在的常用義不同,讀音也就不同,這叫音隨義轉。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說〉十則》)中的“說”通“悅”,是愉快的意思,讀yuè ,而不讀shuō;“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中的“說”是告訴的意思,即“對……說”,讀yù,不讀yǔ;“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中的“王”是為王、成王業的意思,讀Wàng,不讀wáng。等等。誦讀時不僅要注意標點,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停頓的長短,還要注意句中的停頓。有些詞該分開讀的必須分開讀,該連續的必須連續;一些較長的句子,誦讀時要注意句中停頓,要辨清語意和語言結構,使讀音上的停頓和語意、語言結構一致。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這是由幾個分句構成的長句,如果處理不好句中的停頓,語意、語言結構就是一片混亂。兩個“將”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讀音也不同,必須分讀,即兩字之間要稍作停頓。前一個“將”同“上”合成一個名詞,是“命”后邊這個作賓語的句子中的主語中心語,后一個“將”是動詞,是帶領、率領的意思,是謂語中心語;“將荊州之軍”后又應稍作停頓,“將軍”后,“出于秦川”前亦應稍作停頓,“出于秦川”后停頓稍長,以顯示出師的方向和目的;“百姓”后、“以迎將軍”前又應稍作停頓,以表明將軍率眾出秦川的效果。這樣誦讀就能較為準確地表達語音停頓同句子內部結構的關系。誦讀詩詞,應按照詩句的韻味。(3)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在古詩文里,詞語的選用、詞的感情色彩、句的構造、句式的惡心則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和語氣的表達密切相關,誦讀時就要把文句、詩句的語氣傳達出來。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例如《唐睢不辱使命》開頭一段是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純屬秦王的欺騙,“使人謂”“寡人”,足見秦王對
三、忌重文言知識,忽視閱讀理解
注重文言知識的傳承,忽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仍然是當前語文教學、語文學習中的一種偏向。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把文章當成了傳承文言知識的載體,課題上把講授文言知識當成了文言文閱讀課程度不同地變成了文言語法知識課的情況還屢見不鮮。學生學習古詩文,往往忽視對古詩文復習更著眼于文言詞法、文言句式的歸類整理。頭腦里少了有血有肉的詩文內容,只有枯燥的古漢語的語法條款。一個個的通假字,一個個的古今異義詞,讓學生眼花繚亂的一詞多義現象,使他頭昏目眩的詞類活用,還有他們感到不可捉摸的文言虛詞,以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學生的頭腦被這些超教材、超大綱的東西所充塞,詩文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被搞地七零八落,原來簡單的問題也答不上來。如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景色,明明寫的是冬天的雪景,卻答成寫的是春天梨花盛開的景象。幾乎堂堂課都要講到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像這樣明顯地帶著比喻詞“如”的句子都看不出來;也忘記了聯系《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去理解這一句詩。由此看來,離開詩文的閱讀,孤立地抓文言知識,讓學生在知識堆里掙扎,這實在是古詩文復習的一個誤區。
學習古文,
讀多了,讀熟了,詩文裝在腦子里,各種語言現象儲存在腦子里,腦子猶如一部電腦,碰到什么難解的問題,鼠標一點,鍵盤上輕輕一擊,儲存的語言信息復活了,呈現了,將遇到的新情況一對照,一聯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古代詞論家謝溱曾形象而風趣地把通過比較加以選定的煉字的方法稱為“戴帽法”。他說:“譬人急買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試之,必有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則詩眼靡不工矣。”這個比喻多么精妙!在這里,“帽子”便是學生讀過的詩文中的各種語言現象,遇到未讀過的詩文,難以翻越的語言障礙,用手中的“帽子”一一試之,疑難就會冰釋。因此,對于古詩文的復習,多讀、熟讀才是本,文言知識只能是未,而超教材、越大綱的文言語法知識更是學生額外的負擔。
四、忌東鱗西爪,忽視整體把握
語文課標強調“積累”,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熟讀、背誦的篇(首)段是積累的重要內容,,背誦是積累的一種重要方式。背誦默寫古詩文是各地中考的常考點、必考點。由于考試受到考試時間和考試長度的限制,因此,背誦默寫的內容當然只能是抽樣的。于是學生在復習中往往把要求群文背誦的,只拎出其中的某些段來背,要求背誦默寫某一首詩、某一首詞,也只背其中有可能考的某幾句,有的教師也常常對學生授以這樣的“訣竅”。這樣做的結果,學生腦子里就形成一片混亂:原本是這篇文中的句子,誤為是那篇的;原本是這首詩或詞的,卻誤以為另一首詩、此首詞的;或者將此文中的句子與彼文中的句子相混雜,此首詩、此首詞中的句子與彼首詩、彼首詞中的句子胡亂勾連,顛三倒四,甚至將文與詩、詩與詞中的句子攪在一起,亂成一團。默寫時常常出錯,更無法聯系全文或者整首詩、詞去理解文句、詩句的意思,以及在文中、詩詞中的作用。這種狀況是復習中較為普通的現象。
背誦應是理解基礎上的背誦,理解必須從整體出發,從整體上去把握,如果東鱗西爪,一鱗半爪,不見全貌,理解必須是偏頗的,運用必然會鬧出笑話。
古詩文的理解,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對語句的理解,對一層意思的理解,對一個段落的理解,對全篇(首)的理解。理解的基本原則應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就是說要因詞解字,因句釋詞,因段解句,因篇解段。如果違背了這一基本原則,對詩文的了解就成了瞎子摸象,所以整體把握詩文非常重要。例如,《醉翁亭記》中心是記述亭名“醉翁”的用意,表達與名同樂的思想,寄托樂而無逸情懷。全文分四段:首段寫亭的所在,點出取名用意;次段寫亭上所見四時景觀;三段寫亭周圍人的活動;末段點出醒時作記。把握了中心,就好理解各段的意思;明白各段的主要內容,就好理解段中各層、各句的思想;弄清了各句的意思,就可以準確地理解句中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又如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言辭懇切而意味深長的贈言。第一段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立論,預言董生“必有合”;第二段懷疑燕趙的風俗可能變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還是送他去河北;第三段委托董生吊望諸軍之墓,勸諭燕趙之士,仍是送董生。文章的脈絡是:先說董生去一定“有合”,肯定他去;接著一轉,從“古”轉到“今”,說“合”與“不合”就不一定了,姑且去試一下;然后要董生“觀于其市”,致意有才而不遇者“出仕”。送之正所以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把握了行文的線索,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內容、段意、句意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樣就能作到準確地翻譯文言語句,正確地概括句意、層意、段意以及主要內容、作者在詩文中的觀點、態度作出準確的辨析和判斷;也就能對學過的詩文進行一定的鑒賞和初步評價,并適當遷移運用于寫作和口語交際。
熟讀經典,受益終身。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經典之作。復習迎考,當然必須熟讀這些古詩文,但是熟讀的目的絕不僅僅在于應考。通過熟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陶冶情感,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增添文化積淀,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這才是誦讀古詩文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