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學設計(精選4篇)
誦讀欣賞《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1、預習,解讀古詩大意。2、反復誦讀,讀出意境、意蘊。3、背誦古詩二首及《周總理,你在哪里》的佳段。課前準備1、查閱關于常建、杜甫、柯巖的文字資料。2、查閱周恩來生平資料,收集周恩來故事一則。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詩歌的美感首先來自于音律(包括節奏和韻律)。音樂性是詩歌與生俱來的品性,當詩歌的節奏、韻律與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協調一致,詩中輕松,歡快、沉滯、急促,昂揚,舒緩等節奏的韻律變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緒者的起伏波動的變化,表現的其實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節律。讓我們用朗讀的方式來捕捉三首小詩的音律及其深蘊其中的情感變化。二自讀小詩,把握韻律與節奏1、自由朗讀古詩二首,劃分意義節奏,再反復朗誦。參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2、教師范讀,學生打出韻腳!额}破山寺后禪院》:林、深、心、音。《登岳陽樓》,浮、流。3、與同桌對讀兩詩,感受兩首詩歌的音韻美!三、美讀兩詩,體悟意蘊與情感1、用現代漢語翻譯兩詩。朝陽照耀著高高的樹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處,后禪院花掩映,又濃又深。忽見山巒滴翠,光彩悅目,翩飛的群島十分歡欣,清清的潭水倒映著山影,人的心靈也變得空明純潔,仿佛大自然的一切聲響都消失了,只聽到悠揚不盡的鐘馨之音。2、質疑:①為什么“萬簌此俱寂,但余種馨音”?參考:表面看來,“萬簌此俱寂”與“但余種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實不然。假如周圍一片喧囂,人們也就不會在意鐘馨的裊裊余音。詩人在這里是以靜寫動,以動襯靜。結合常建的生平經歷,他高才而無位,后來隱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詩正是他向徑佛門清靜的心理的寫照。在此他性情如飛鳥,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萬事皆空,縈繞耳際的品有那靜寂之外的裊裊鐘馨音。這樣的寫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隱的追求,情、韻、味十足。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此兩句既是實寫,又是虛寫。從樓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國東南之地從中分為兩半;水天相連,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動。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無比壯闊而又生動。望著這樣壯麗的景色,再聯系自己的身也,自然只有“憑車干涕泗流”了。3、美讀兩詩,說說兩詩創設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參考:《題破山寺后禪院》意境清幽,表達了作者隱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內心興趣!兜窃狸枠恰芬饩抽煷,表達了作者思鄉心切,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4、反復誦讀,背出兩詩。5、小結:兩首詩場以五言絕句的形式明快的節奏及清晰的音律來承我不同的情結變化。在詩中,音律不僅僅只是形式,它同時是“有情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作者表情達意的最好載體。四、自讀《周總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蘊1、小聲誦讀全詩,劃節奏,校韻腳。2、集體朗讀全詩,讀出作者的情感思路。3、老師范讀全詩,聽出詩歌音律與內容的完美結合。4、詩歌不僅是音律的再現,更是語言的鉆石,情感的中軸。試抓住詩中的關鍵句、段,從語方與情感兩個角度,舉例鑒賞。5、選擇其中的佳段,朗讀背誦。五、比較《古詩二首》與《周總理,你在哪里》的異同1、小組討論、比較① 從音律(形式)看:《古詩二首》都用五絕,節奏鮮明看律和諧。《周總經,你在哪里》選用現代詩的形式,一唱三嘆,重章復沓,韻味無窮。② 從情感上看:《古詩二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含蓄。《周總經,你在哪里》則情感宣泄如洪水噴發不可阻擋,表情達意露而不夸飾。③ 不同的情感需要有不同的音律(形式)來承載。就像鮮花需要花瓶,石子需要花盤一樣,各得其所!2、再讀自己喜歡的小詩,在吟誦中收束全課。六、課后學習1、課后尋找唐詩七律一首,宋詞一首,反復吟詠,與三首小詩作音律與情感表達作比較。2、背誦自選小詩詞。
誦讀欣賞《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簡案(思路)教學要點:
1、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
2、體會詩中擬人、反復的修辭方法對表達詩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理解詩中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及其作用。
4、了解周總理為革命為人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領會廣大人民對周總理深切的懷念與崇敬、愛戴之情。 教學目的及要求:
1、了解時代背景,了解周總理為革命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領會廣大人民對周總理深切的懷念和崇敬、愛戴之情。
2、理清結構線索。
3、朗讀全詩。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及要求的1、2
教學設想:
1、以讀代講,在讀中理解詩意。
2、詳細講解時代背景,可以讓學生回家向父母祖父母了解當時的一些情況,以利于學習本詩。
3、指導在課堂上背下全詩。
4、讓學生欣賞一些其它懷念周總理的作品,如《大地之子》、李瑛的詩等。
5、進一步體會詩歌的特點。課時:1課時教學方法:賞析 誦讀教學手段:電腦課件教學步驟:美文閱讀:新人文讀本p15《花》一.導入有這樣一個人,全中國人民都覺得他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他博學多才,對科教文衛、工農兵商各個領域都給予過具體而及時的指導;他精力過人,在全國各地黨委、政府被奪權,公檢法被砸爛,軍隊被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他力撐危局,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他廉潔一生,無兒無女無遺產,聯合國破例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以《十里長街送總理》錄象導入課文,板書課題二、簡介人物及時代背景: 1、周總理: 因為時代的原因,學生對周總理的事跡了解的很少,讓學生做好預習很重要。課堂上簡單介紹一些事件: (1) 周總理生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為世界和平事業所做的豐功偉績。
a南開上學時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b長征中的一些故事
c國共兩黨談判
d萬隆會議
e莫斯科會議等 (2) 偉大的人品和簡樸的生活 2、寫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無限悲痛。——十里長街送總理——1976年4月5日“天安門事件”——1977年1月,在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各種悼念活動,盡情傾訴對總理無限的哀思與深情的懷念!吨芸偫,你在哪里》這首感人肺腑的優秀抒情詩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由于它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人民對周總理的深厚感情,抒發了人民的心聲,因而很快就傳誦開來。 3、柯巖:當代女作家。原名馮愷,廣東海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 三、教學過程1、聽課文錄音。⑴、注意語氣詞“呵”的變讀法:句首讀“ā”,句中、句尾讀“yā”。
、、體會詩歌的感情:懷念、熱愛、崇敬、愛戴。
⑶、詩歌的結構:詢問——呼喚——尋找——應答——思念理清詩歌感情和結構線索:
你在哪里——他剛離去——找遍整個世界——就在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開端)(感情的發展)(感情的回蕩)(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2、 講讀課文第一部分 (詢問、呼喚)
、艑W生齊讀第一節,注意哪些字應重讀,請劃出來。(我們的、好、哪里、想念)
⑵重點理解如下字詞的含義:(我們的、好、你的人民)
a、 我們的:總理與人民的血肉關系。
b、 好: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懷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對周總理不朽業績的追憶。
c、 你的:同“我們的”相照應。
、、這一小節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反復)
反復呼喚、尋找,反復傾訴人民的深切懷念之情。
3、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尋找)
、、 課文抓住了哪幾個自然景象來寫總理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⑵、 為何要把總理放到這樣的背景之上來寫總理。為展示總理的形象的高大、胸懷的寬闊、業績的卓著。
、恰 四種形象的具體內涵。
高山:展現了恢弘闊大的境界,使總理的形象顯得崇高,又使畫面有了蔥郁的色彩。
大地:形象博大,胸懷坦蕩,又給畫面增添色彩。
森林:給畫面增添了濃郁的色彩,音域寬廣,氣勢磅礴。
大海:使總理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大海的蔚藍更豐富了畫面的色彩。
⑷、 文中的四處細節描寫
a、 你不見那沉甸甸的谷穗上,還閃著他辛勤的汗滴……
b、 宿營地上篝火紅呵,伐木工人正在回憶他親切的笑語。
c、 你不見海防戰士身上,他親手給披的大衣……
、伞 注意思考第六小節同前(2 ----5)之間的關系。
a、是前四個小節的總結。
b、這一小節有三個詞同第一小節一個詞相照應,請找出來。
“整個世界”“每一個地方”“到處”——“不停息” 相照應。
c、理解“足跡”“深深”兩個詞的含義。
足跡:既指周總理的行蹤,又指周總理的功業。
深深:既指周總理功業巨大,又指周總理的光輝業績永世長存,不可磨滅。 (上文是對總理作為普通老百姓形象的具體描繪,下文是對總理作為一個國 家領袖形象的描繪。) ⑹、 學習(7---8)小節。
a、“深情”包含著哪幾種感情:悲痛、敬仰、懷念。
b、“中南海”、“政治局”:突出了周總理既是人民中的一員,又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杰出的領袖。
c、“在這里”與前面“在哪里”相呼應,表現了周總理雖死猶生,與祖國江河大地同在。
d、“在一起”反復四次,強調周總理與人民血肉相連,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⑺、 第二部分的幾處有代表性的細節描寫:
a、“你不見那沉甸甸的谷穗上,還閃著他辛勤的汗滴……”
b、“宿營地上篝火紅呵,伐木工人正在回憶他親切的笑語!
c、“你不見海防戰士身上,他親手給披的大衣……”
4、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思念)
⑴ 、兩個“永遠居住”:總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太陽升起的地方”:總理的形象與日月同輝,給人民帶來光明和溫暖。
、、全詩點睛之筆:你永遠居住在人民心里。
5、 指導朗誦全詩
6、 板書:
呼喚 尋找 懷念
(1) (2—8) (9)
傾訴 懷念 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總述 天安門前 居住在人民心里
(2) (3) (4)(5) (6) (7-----8)
點 面
。ㄋ麆傠x去) (在這里)
風塵仆仆 為黨的事業
辛苦勞碌 日里萬機
(暗示他去世) (活在人民心里)對革命赤膽忠心 為人民鞠躬盡瘁
主題:為人民鞠躬盡瘁,為革命日夜操勞,人民對總理無限崇敬,對總理深切懷念。
誦讀欣賞《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周總理,你在哪里》。這篇文章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第十五課《詩兩首》中的第一首,為講讀課,安排一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本冊書、本單元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朗讀,品味欣賞詩歌的節奏(韻律)美。
2 、朗讀,品味欣賞詩歌的情感美,畫面美。
3、 培養學習詩歌的鑒賞能力和遷移能力。
三、說重點、說難點
根據我所教授班級學生特點,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培養學生學習鑒賞詩歌的能力 遷移能力。
四、說教法、說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采用適合發展學生思維及素質教育要求的朗讀法、 啟發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中來,我設計了適合是個特點的聲情并茂的導語:“1976年,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悲痛而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億萬人民的貼心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舉國上下,萬民皆哀。當權的“四人幫”卻不允許人們進行悼念活動。一年之后, “四人幫”被粉碎,人們蘊藏胸中已久的情感如洪水般傾瀉而出,紛紛那起筆來抒寫對總理的懷念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當代詩人柯巖為紀念周總理逝世一周年而寫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里》。”
(二)說知識回顧
1、詩歌的特點——“三美”:
節奏美;
情感美;
畫面美。
掌握好詩歌的特點是學好詩歌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重要的一環。
(三)說學習新課
這一環節具體分為四個步驟:
1、聽示范朗讀
《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反映的是七十年代人們對總理的摯愛深情,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完全理解情感有些難度。所以,我選擇的是那個年代的人的朗讀,并配用圖、樂兼備的多媒體手段。
2、學習品味詩歌的節奏美
節奏美,是詩歌學習中相對容易的一環,所以,我把它安排在最前面,這樣是符合人們的認識學習規律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1)首先,教師以第一節與最后兩節為示范,帶領學生一起為詩歌劃分節奏;下面以第一節詩為例: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下棉衣,
——你的人民/想念你!
(2)之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為其它六節詩劃分節奏。
3、學習品味詩歌的情感美、畫面美 。
在這一步驟中師生共同探究以下四個問題:
(1)在這首詩中,你能理解詩人柯巖?
(2)什么地方你能理解她?
(3)什么地方你不能理解她?
(4)詩中哪些詞語使用的富于表現力,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配樂,師生共同朗讀
全面完成教學目標后,為了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全面地感受詩帶我們的藝術美,可根據課堂情況靈活安排這一環節。
(四)說結束語
感謝歷史,曾經為我們留下這樣一位好總理;
感謝詩人柯巖,用最真摯的情感來抒寫著人類的心曲;
感謝親愛的同學們,用自己的聰明與智慧,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感謝我親愛的同事們,對我多年來的熱情支持與幫助。
誦讀欣賞《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周總理,你在哪里》。這篇文章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六單元第十五課《詩兩首》中的第一首,為講讀課,安排一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本冊書、本單元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朗讀,品味欣賞詩歌的節奏(韻律)美。
2 、朗讀,品味欣賞詩歌的情感美,畫面美。
3、 培養學習詩歌的鑒賞能力和遷移能力。
三、說重點、說難點
根據我所教授班級學生特點,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培養學生學習鑒賞詩歌的能力 遷移能力。
四、說教法、說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采用適合發展學生思維及素質教育要求的朗讀法、 啟發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中來,我設計了適合是個特點的聲情并茂的導語:“1976年,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悲痛而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億萬人民的貼心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舉國上下,萬民皆哀。當權的“四人幫”卻不允許人們進行悼念活動。一年之后, “四人幫”被粉碎,人們蘊藏胸中已久的情感如洪水般傾瀉而出,紛紛那起筆來抒寫對總理的懷念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當代詩人柯巖為紀念周總理逝世一周年而寫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里》。”
(二)說知識回顧
1、詩歌的特點——“三美”:
節奏美;
情感美;
畫面美。
掌握好詩歌的特點是學好詩歌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重要的一環。
(三)說學習新課
這一環節具體分為四個步驟:
1、聽示范朗讀
《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反映的是七十年代人們對總理的摯愛深情,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完全理解情感有些難度。所以,我選擇的是那個年代的人的朗讀,并配用圖、樂兼備的多媒體手段。
2、學習品味詩歌的節奏美
節奏美,是詩歌學習中相對容易的一環,所以,我把它安排在最前面,這樣是符合人們的認識學習規律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1)首先,教師以第一節與最后兩節為示范,帶領學生一起為詩歌劃分節奏;下面以第一節詩為例: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下棉衣,
——你的人民/想念你!
(2)之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為其它六節詩劃分節奏。
3、學習品味詩歌的情感美、畫面美 。
在這一步驟中師生共同探究以下四個問題:
(1)在這首詩中,你能理解詩人柯巖?
(2)什么地方你能理解她?
(3)什么地方你不能理解她?
(4)詩中哪些詞語使用的富于表現力,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配樂,師生共同朗讀
全面完成教學目標后,為了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全面地感受詩帶我們的藝術美,可根據課堂情況靈活安排這一環節。
(四)說結束語
感謝歷史,曾經為我們留下這樣一位好總理;
感謝詩人柯巖,用最真摯的情感來抒寫著人類的心曲;
感謝親愛的同學們,用自己的聰明與智慧,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感謝我親愛的同事們,對我多年來的熱情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