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第十一、十二句:不稱意:不如意;散發:古人束發戴冠,而散發就是不束發、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羈和隱逸不仕兩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駕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這里有泛游江湖、歸隱江湖之意。春秋末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記•貨殖傳》:“范蠡l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這里暗用其意。
逃避現實雖然不是他的本愿,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不免流露出詩人消極遁世的情緒。
2、主題: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3、寫作特點:
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韻味深長,一波三折,章法跳躍,語言明朗樸素,似脫口而出,音調激越高昂,豪放與悲憤共存,天真與苦悶統一,形成太白獨特的“縱逸”風格。另外,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4.參考譯文:
棄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亂我心緒的今日,多叫人煩憂。
長風萬里吹送秋雁南來時候,對此情景正可開懷酣飲高樓。
你校書蓬萊宮,文有建安風骨,我好比謝脁,詩歌亦清發雋秀。 我倆都懷逸興豪情,壯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攬在手。 抽刀吹斷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舉杯消愁,卻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稱心如意,不如明朝散發,駕舟江湖漂流
5.體驗拓展
補充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里,
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詩文解釋】
水邊的宣城明凈秀麗,如在畫中。秋天的傍晚,獨自登上謝北樓。憑高遠眺,晴空山色,一覽無余。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相互輝映,宛如明鏡。鳳凰橋和濟川橋有如彩虹橫跨溪水。遠處升起一縷縷炊煙,橘柚便掩映在這寒煙里。秋氣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濃重的秋色。有誰知道,在這深秋的北樓上,有人正臨風惆悵,懷念北樓昔日的主人謝朓。
【詩文賞析】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后,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四處飄搖的生活。秋日重登謝樓,秋色傷懷,難免要發思古之幽情。想到謝朓和自己相似的經歷,雖然事隔古今,卻感到他們的精神遙相接應。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懷念古人,向大自然傾訴他的心聲。
詩人筆下的秋景蒼茫壯闊,意境深遠。詩中豐富的想像與奔騰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李白的詩歌《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漁家傲 范仲淹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塞sài下
燕yān然
羌qiāng管
(二)詞語解釋
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邊聲:邊塞所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重山峻嶺。
二、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謚號“文正”,他的詩詞風格豪放,語言簡練,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詩歌268首,詞傳世僅五首,這首《漁家傲》寫得慷慨悲壯,最為膾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