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1、整體分析:
第一、二句:連用十一字長句,噴涌出郁結抑塞之氣。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表現出他的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既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有著一瀉千里之勢,可謂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兩句的壯志難酬而時不我待的苦悶之氣吐出后,李白的心情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轉折,接以即席所見之景,第四句連類而下,始落到題面。目接風送秋雁之景,“秋”字點明餞別的季節,精神為之一振,煩憂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的舒暢,于是“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點明了餞別的地點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寫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高樓:在高樓上開懷暢飲。酣,暢飲;高樓,謝朓樓。
第五、六句:接下來贊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兩漢,有建安風骨;自己的文章,可與謝朓媲美。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周代的藏室、漢代的東觀和唐代的秘書省,都是國家的藏書機構。唐人則多以蓬萊山,蓬萊閣指秘書省,李云任秘書省校書郎,故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辭情慷慨,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稱為“建安風骨”。建安,漢獻帝的年號。骨,比喻文學作品剛健遒勁的詩文風格。故詩中用“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指從建安(東漢末年,漢魏)到唐代之間的南朝。小謝:世稱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為“大謝”,南朝齊代謝朓為“小謝”。清發:清新秀發,指謝朓的詩風。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詩人謝朓,這次又是以謝朓樓上飲酒,所以,他自喻小謝,顯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負。
第七、八句:主客雙方談古論今,喝酒談詩,豪放的李白情緒不禁高漲,雄心勃發,連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來。俱懷:兩人都懷有(也可包括漢代作家、小謝)。逸興:豪邁高雅的超越凡欲的興致。壯思:雄心壯志。覽:同“攬”,摘取。
小結:可見,五到八句寫了對才能的自負和對理想的追求。詩人神馳宇宙的豪情,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來,豪情達到極點。然而這不過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而已,當他從幻想回到現實,低頭卻見樓下宛溪水長流不斷,就會更加強烈地感到理想與現實難以統一的苦悶無以排遣。這種無以排遣的苦悶詩人又是如何表達的呢?以下四句就表達了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詩的又一大轉折,也是本詩的名句。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溪水如帶繞城而過,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極易產生陽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現象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讀來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澆愁,原想解脫,結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個“愁”字,足見愁思之多,與開頭“多煩憂”呼應,道出了不得志的苦悶之深。詩人長期陷于一種“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方式,即“散發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