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二)結構分析:
這首曲子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三句純粹寫景,末兩句不僅寫景(夕陽西下: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而且寫人。
(三)整體感知:
1、重點段落分析:
①這首曲子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三句純粹寫景,大家看看這三句的語言形式有什么特點?
明確:每句都是三個名詞性的短語排在一起,短語之間、句子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語,讓讀者根據前后連貫的幾個畫面意會“秋思”的主題。
②能說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語嗎?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③根據這些寫景的短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時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確:深秋傍晚。昏:黃昏;西風:即秋風(東風,春風)。
④這些景色給人以什么樣的感覺?何以見得?
明確:蕭瑟、蒼涼、沮喪…樹是老的,藤是枯的,顯得毫無生氣;而傍晚時棲息樹上的烏鴉卻能引起旅人思歸之念。“小橋流水人家”本來是恬靜明麗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與上下句所描寫的景象截然異趣,其實不然。因為旅人在荒郊野外見此安適的人家,只會引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愁緒。第三句更給人以蒼涼之感。一個“古”字喚起人們對古往今來多少過客的不盡聯想。古道: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即秋風,既點明季節,又增添悲涼氣氛;而旅途勞頓的“瘦馬”,更使整個畫面帶有令人沮喪的感情色彩。
⑤哪們同學能把這并列的九種景物,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它聯綴起來,向大家描繪一幅秋郊夕照圖呢?
明確: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傍晚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橋畔住著幾戶人家,年代久遠的驛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緩慢前行。
⑥在這幅圖畫中,有人嗎?是誰?
明確:有,“斷腸人”(斷腸:形容悲痛到了極點),末兩句不僅寫景(夕陽西下: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而且寫人。
⑦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
2、譯文參考:
譯文: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傍晚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橋畔住著幾戶人家,年代久遠的驛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風中,騎著瘦馬緩慢前行。傍晚的太陽向西墜落,悲痛到極點的游子,飄泊在天邊極遠極遠的地方。
3、主題:
這支曲子選取了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表達了天涯游子思鄉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4、寫作特點:
這支曲子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見它被無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稱譽為“秋思之祖”是當之無愧的。語言凝煉,刻畫準確,格調清逸,音節和諧,最后一句點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無垠。
5.體驗拓展
同學們能根據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話描繪出是個什么樣的斷腸人?
明確:于暮色蒼茫中,烘托出一個騎著瘦馬、遠離家鄉、羈旅漂泊的人來。悲痛到極點的游子,飄泊在天邊極遠極遠的地方。天涯:天邊,極遠的地方。由此可見,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為末句“斷腸人”作了鋪墊。末兩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對此景,不由得讓人肝腸寸斷,凄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