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教案(精選4篇)
《阿炳在1950》教案 篇1
教學目標: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樂界的影響;
3、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3。
教學難點: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先簡單介紹《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錄音帶,讓學生欣賞。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書課題。
二、簡單介紹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號雪梅)之子。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變奏、衍展手法寫作的作品。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幾小節后出現的主題具有感慨萬千的情緒。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多次,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激昂悲憤的語調,似乎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但又交織著疑問和傷感。
3、《二泉映月》的影響:世界上許多著名的交響樂團演奏過(如美國的波士頓、
費城;德國斯圖加特室內樂團;法國里昂等);有人說:如果貝多芬創造了西方音樂的《命運交響曲》,那么阿炳就創造了東方音樂的二胡《命運交響曲》;《二泉映月》是中國二胡比賽的必奏曲。
二、檢查詞語解釋: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絕唱、如癡如醉、昭君出塞。
三、文章分析:
1、《二泉映月》:此曲錄完后,還沒有名字。阿炳經常在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可說和內容無關。
2、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們已無緣聽到了”。為瞎子阿炳的演奏錄音的緣由,
并介紹了他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倒敘、插敘;敢叛逆、有骨氣)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隨之而去”。詳寫為阿炳錄
音的經過,略寫錄音三個月后飽經滄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這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末尾”。寫搶救《二泉映月》的經過和意義,并說明的影響。(代表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性曲目)
3、文體特點:本文可視為報告文學。
4、寫作特點:(結合內容分析)
①解說詞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和說明。
②多個人、多角度和多層面地敘事。
從內容上看,作品既介紹了阿炳的人生經歷,也敘述了《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既“點”上寫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經過,又“面”上寫阿炳飽經滄桑的一生。在“點”上寫為阿炳錄音經過時,既詳寫了為名曲《二泉映月》的錄制,也略寫了其它五首曲子的錄制,并補充說明了《二泉映月》成為絕唱的原因。從結構和寫作手法上看,電視片既有大量解說詞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鏡與同期聲播出;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有順序,也有倒敘、插敘;既有敘述、說明,也有議論、抒情。
作用:增強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場效果,還增加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
③聲畫合一:將解說詞與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敘事寫人。
④有別于一般的新聞報道,通過介紹和評述,揭示和升華事件的本質。
四、小結:
1、阿炳坎坷的一生創作了《二泉映月》;
2、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五、練習:
課末練習:(三)
六、作業: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什么能夠聞名于世并保存下來?說出其原因。
(應根據寫作特點④來回答)
2、小作文:為阿炳寫100個字左右的小傳。
板書設計:(略)
《阿炳在1950》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阿炳,就沒有阿炳的藝術。
2、了解電視系列專題片的文字稿屬于報告文學,因此,它具有真實性。
3、輸理文章結構,了解阿炳的經歷和他的《二泉映月》
4、細讀文章,將解說詞與人物同期聲融合起來讀,理解同期聲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紹阿炳。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電視媒體聲畫結合的特點,將解說詞與同期聲結合起來敘事寫人。
2、閱讀課文,理清思路,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表現的中心。
難點:理解阿炳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生涯,為阿炳寫一篇100字左右的小傳。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課時
一、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片、錄音機和磁帶
二、教學過程
(一)課前起跑線
1、導入課文,板書課題。
2、放《二泉映月》磁帶,欣賞這首名曲。
(二)學海拾貝
1、簡介電視專題片文字稿
2、簡介《二泉映月》
3、分角色朗讀課文
4、閱讀,理清思路,梳理結構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段意
5、講析第一部分
(1)默讀這部分,思考這部分的內容。
(2)提問:這部分寫了哪部分內容?
明確:a、《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
b、阿炳因自編自演《金圓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準再公開場合賣藝。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藝術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點。
提問:在寫法上,本段有什么特點?(同桌討論回答)
明確:a、用倒敘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發現的過程。
b、用插敘的方法介紹阿炳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
(3)老師小結
6、講析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這部分寫的是什么?
(2)提問:這部分寫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寫錄音的經過和錄音三個月后阿炳去世。
提問:錄音的經過重點寫了什么?
明確:寫錄制〈二泉映月》的經過,簡略寫錄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寫《二泉映月》時又重點寫了“倒帶”時,阿炳聽自己的演奏錄音,阿炳欣喜、高興的神情和動作。
(3)教師小結
7、講析第三部分
(1)中心思想
(2)寫作特點
a、作為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本文在敘事方式撒謊能夠顯著的特點是:由多人、多角度地敘事。增強人物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采訪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場效果;同時,增添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
b、解說詞中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多種表達方式,更加突出主題。
《阿炳在1950》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經歷與性格特征。
2、了解搶救《二泉映月》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經過和意義。
3、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體會本文多角度、多層面地敘事寫人的寫法。
教學重點: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樂界的影響;
教學難點: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思路:
由于本文篇幅較長,電視專題片文字稿往往比較零亂,因此讓學生先自學,細讀全文,勾畫文章重要情節,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并為阿炳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小傳。再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先請學生欣賞名曲,注意用心聆聽,最好閉上眼睛,看能從中聽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書課題)
20世紀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國人推薦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美國航天局把一顆火箭送進太空,來自中國的《二泉映月》,這首代表人類文明的作品被載入太空。
二、欣賞阿炳的照片并介紹。(參照課前準備的短文)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4歲喪母,21歲患眼疾,35歲雙目失明,早年曾當過道士。由于和民間藝人切磋技藝并用民間音樂改造道教音樂,因而被逐出道教,成為街頭流浪藝人。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和《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
教師小結:一段千古絕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賣藝人之手,確實讓人感嘆不已,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關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話。
三、整體感知
1、 檢查詞語解釋: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絕唱、如癡如醉、昭君出塞
2、 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請大家用簡練的語句談談讀過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 理清文章結構,把握內容。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們已無緣聽到了”。為瞎子阿炳的演奏錄音的緣由,并介紹了他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倒敘、插敘;敢叛逆、有骨氣)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隨之而去”。詳寫為阿炳錄音的經過,略寫錄音三個月后飽經滄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這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末尾”。寫搶救《二泉映月》的經過和意義,并說明的影響。(代表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性曲目)
四、研讀探究
師生一起深入地探討課文。請同學們互相質疑解疑,提出有代表性的問題。
預設問題:
1、 引導學生認識阿炳的性格特征:談一談阿炳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來分析。
他是一個對音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文中說他眼瞎了還堅持創作音樂,還經常與其他藝人切磋。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敢于用音樂反映人們的疾苦,如文中寫他自編彈唱《金圓券害煞老百姓》。他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他靠賣藝賺錢維持生活,不同于純粹寄生于社會的乞丐;他從不計較多少,不給也行。
也可進行仿話練習:我覺得阿炳是一個 的人,因為 。
2、為什么課文標題是“阿炳在1950”而不是“阿炳與《二泉映月》”?
點撥:文章隱含了對新中國的贊揚。沒有新中國的成立,不會有這一切的發生,正是這個大前提,給了阿炳搶救作品、改變命運的機會。
3、引導學生了解1950年這次錄音的經過和意義
(1)今天,我們能坐在這兒欣賞《二泉映月》應該感謝誰?為什么?
(2)錄音這件事發生在哪一年?請同學們把關于1950年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1950年這次錄音對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義?
4、本文在寫作方法上有哪些特點?
明確:課文是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作者通過采訪幾個人來回憶這件事。
與上學期學過的《生命之舟》相同。大體字是正文(解說詞)。小體字是同期聲 (采訪同期聲)。(結合內容分析)
①解說詞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和說明。
這篇課文從結構和寫作手法上看,電視片既有大量解說詞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鏡與同期聲播出;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有順序,也有倒敘、插敘;既有敘事、說明,也有議論、抒情。
如解說詞中大部分是記敘,但也恰到好處地插入了議論、抒情和說明。
插入的議論兼抒情的部分如:
(1) 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
(2) 那些為阿炳錄音的人們也沒有意識到,這次錄音將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3) 我們現在聽到阿炳的音樂,不管是阿炳親自演奏的,還是其他人改變的版本,都會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4) 可惜當年錄音時由于錄音鋼絲不多,我們已無緣聽到了。
(5) 這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
(6) 如果不是黎松壽偶然拉響《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楊蔭瀏、曹安和到無錫錄音,如果不是呂驥的造訪和熱心推薦,如果這些不經意中發生的故事并沒有發生,我們也許就聽不到這一段千古絕唱。
(7) 《二泉映月》已成為代表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性經典曲目。等等。
插入的說明如:
(1) 課文中插入介紹當時無錫道教音樂的情況。
(2) 據當地熟悉阿炳的音樂行家回憶,阿炳錄音時已不在巔峰時代。
(3) 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臺演出。
(4)引用楊蔭瀏教授《阿炳小傳》中的資料等。
②多角度和多層面地敘事
作品既介紹了阿炳的人生經歷,也敘述了《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既“點”上寫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經過,又“面”上寫阿炳飽經滄桑的一生。在“點”上寫為阿炳錄音經過時,既詳寫了為名曲《二泉映月》的錄制,也略寫了其它五首曲子的錄制,并補充說明了《二泉映月》成為絕唱的原因。
作用:增強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場效果,還增加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
五、小結:《阿炳在1950》是中央電視臺系列專題片《記憶》的文字稿,應該說容量很大,內容繁雜。文章主要通過介紹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樂學院的兩位音樂家來到剛解放的無錫為民間藝術家阿炳錄音的經過,介紹了阿炳的人生經歷,也敘述了《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贊揚了阿炳飽經滄桑卻仍然堅強不屈的性格。
六、作業:
小作文:為阿炳寫500個字左右的傳記。
《阿炳在1950》教案 篇4
《阿炳在1950》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凄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于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在課后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 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游、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游,寫寫導游詞并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并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于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布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于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
2)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游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做定性評價并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游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游覽順序寫一則游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征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后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反思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