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教案1
教學目標: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樂界的影響;
3、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3。
教學難點:掌握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教學準備: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先簡單介紹《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錄音帶,讓學生欣賞。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書課題。
二、簡單介紹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號雪梅)之子。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變奏、衍展手法寫作的作品。開始有一個像是感懷、嘆息般的引子,幾小節后出現的主題具有感慨萬千的情緒。這個主題在全曲出現多次,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激昂悲憤的語調,似乎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詛咒了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同時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但又交織著疑問和傷感。
3、《二泉映月》的影響:世界上許多著名的交響樂團演奏過(如美國的波士頓、
費城;德國斯圖加特室內樂團;法國里昂等);有人說:如果貝多芬創造了西方音樂的《命運交響曲》,那么阿炳就創造了東方音樂的二胡《命運交響曲》;《二泉映月》是中國二胡比賽的必奏曲。
二、檢查詞語解釋: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絕唱、如癡如醉、昭君出塞。
三、文章分析:
1、《二泉映月》:此曲錄完后,還沒有名字。阿炳經常在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可說和內容無關。
2、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們已無緣聽到了”。為瞎子阿炳的演奏錄音的緣由,
并介紹了他的藝術生涯和坎坷人生。(倒敘、插敘;敢叛逆、有骨氣)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隨之而去”。詳寫為阿炳錄
音的經過,略寫錄音三個月后飽經滄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這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末尾”。寫搶救《二泉映月》的經過和意義,并說明的影響。(代表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性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