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教案1
3、文體特點:本文可視為報告文學。
4、寫作特點:(結合內容分析)
①解說詞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和說明。
②多個人、多角度和多層面地敘事。
從內容上看,作品既介紹了阿炳的人生經歷,也敘述了《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過;既“點”上寫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經過,又“面”上寫阿炳飽經滄桑的一生。在“點”上寫為阿炳錄音經過時,既詳寫了為名曲《二泉映月》的錄制,也略寫了其它五首曲子的錄制,并補充說明了《二泉映月》成為絕唱的原因。從結構和寫作手法上看,電視片既有大量解說詞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鏡與同期聲播出;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有順序,也有倒敘、插敘;既有敘述、說明,也有議論、抒情。
作用:增強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xiàn)場效果,還增加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
③聲畫合一:將解說詞與人物同期聲結合起來敘事寫人。
④有別于一般的新聞報道,通過介紹和評述,揭示和升華事件的本質。
四、小結:
1、阿炳坎坷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二泉映月》;
2、電視專題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
五、練習:
課末練習:(三)
六、作業(yè):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什么能夠聞名于世并保存下來?說出其原因。
(應根據寫作特點④來回答)
2、小作文:為阿炳寫100個字左右的小傳。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