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永久的悔
第2課 永久的悔【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2.能力目標: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要點】
重點: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教學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5課時)
【導入新課】
文題入手,創建情景,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新課探究】
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教師結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
二、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a、比喻依靠別人過活。(寄人籬下)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立錐之地)
e、只要彎下腰來拾,到處都是。(俯拾皆是)
f、簡單粗陋。(簡陋)
3.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第十段。
4.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
5.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敘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這樣寫?
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寫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 “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