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永久的悔》教案
課題:《永久的悔》
一、教學目標(三維):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 課前準備。要求如下:
1. 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
2. 學生收集整理有關愛母、贊母的詩詞、警句、文章。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朗誦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母子情深的由衷贊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書:課題;作者名)
(二)活動流程
1. 簡介作者:
季羨林,19xx年出生,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2. 誦讀活動整體感知
(1) 自讀課文
①用橫線畫出你喜歡的詞語,標出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
②在順暢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2)板書展示重點字詞,每個詞齊讀兩遍
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錐之地 背鄉離井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3)讀這篇課文我們應以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4)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明確:痛苦、悔恨)。 思考題:
①悔什么?
②為什么悔?
③悔的表現是什么?
(5)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①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文章的第10段。(板書:悔;作者)
②課文的結構
第一部分(第1—2段),點題——“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第二部分(第3—9段),記敘“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這一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3—5段),概括敘述家庭的基本情況。
第二層(第6—8段),詳細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第三層(第9段),詳細敘述母親的艱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