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永久的悔》教案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題——“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作者后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結果造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3. 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離開故鄉、離開母親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受盡了苦難,做兒子的未能盡孝,以致于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見到母親的棺材時就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的敘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2)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況有什么特點?與“悔”有什么關系?(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況的特點是“苦”。寫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與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書:苦;母親)
4. 品讀活動積累感悟
(1)學生齊讀并背誦文中情感最真實、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們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里,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膽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2) 一起探討、分析課后練習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答案。(具體答案見教參)
5. 教師小結
6. 布置作業
7.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