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梁思成的故事
2 梁思成的故事【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應了解“梁思成屬于這個世紀”的含義。
2.應能體會本文情智交融的寫法。
3.應能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1. 理解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 體味語言中蘊涵的豐富情感。
【教學難點】
⒈ 品味本文詩意、凝練而生動的語言。
⒉ 理解本文語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礎上的激性抒發。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數】
3課時。
【預習要求】
1.有感情朗讀課文。熟悉內容。其中重要段落,值得反復讀幾遍,并用記號標出。
2.記下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3.查閱資料,了解梁思成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跡。
4.將本文和《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作比較,認識什么叫夾敘夾議,結合課文語句體會敘和議怎樣結合,才能產生相生相映的效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測試
1.檢查朗讀情況(小組讀、個人讀)。
2.重點字詞提問、聽寫。
屬于這個世紀 很自然地想到 想像 歷史第一人
一個旅游觀光者,其實永遠是健忘的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遠是有生命的物體
“房子”與“建筑” 民族的象征 理性戰勝了仇恨 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3.學生交流預習遇到的問題,師生一起討論加以解答。
(二)導入示例
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說:“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于西化,社會對于中國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筑。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可僅余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如甘肅某縣為擴寬街道,“整頓”市容,本不需拆除無數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門樓,而負責者竟悉數加以摧毀。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余年來已成習慣也……。”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現實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動保護古建筑的。
(三)學習課文
1.作者簡介
李輝,1956年生,湖北隨縣人。高中畢業后到山區茶場插隊勞動。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油嘴廠子弟學校任教員。1978年初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1979年開始在報刊發表文學評論等作品。大學畢業后,分配至《北京晚報》任文藝記者、副刊編輯。1986年加入中國作協。1987年調入《人民日報》文藝部任記者。著有《李輝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壇悲歌——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浪跡天涯——蕭乾傳》等。他的傳記、報告文學作品側重描寫現代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具有鮮明的歷史感,并能以多種筆調來描寫人物的各自特點,影響廣泛。其中《秋白茫茫》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學生概述課文介紹了哪些關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確:a.勘測山西應縣遼代木塔。b.說服美軍,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轟炸和破壞。c.保護北京城里故宮等名勝古跡。
(四)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全文的錄音,讓學生再一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參考〗
第一段(1-2)總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