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梁思成的故事
第二段(8-12)勘測山西遼代古塔。
第三段(13-21)勸說美軍,保護日本古都奈良。
第四段(22-25)深化主題。
2.歸納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的精神境界。
〖教學參考〗富有膽識,擁有“建筑的靈魂”,執著保護文化遺產的當代著名的建筑學家。在梁思成心目中,“建筑”不是“房子”,而是建造它的人的靈魂和生命。
a.“木塔建成之后,能夠把它當作文化遺產看待,能夠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歷史第一人。”以往人們也觀看這座木塔,但是并沒有把它當作文化遺產看,沒有看出其建筑史文化史上的價值,因而沒有看到其意義。“一個旅游觀光者,其實永遠是健忘的”,他們也興奮,但是他們眼中的古跡,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的不同在于:他把這些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一磚一瓦,一根立柱,一處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古跡結合為一個整體(“他決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而是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與他所接觸的對象融為一體了”)。
b.梁思成主動保護古城的事跡。文章特別強調了做這件事情的不凡之處:一是國恥,日本侵略者為祖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犧牲于對日空戰。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僅僅是屬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又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為這樣,“理性戰勝了仇恨”,國恥,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c.聽說河北寶坻一座遼代古廟被拆除,他無奈地感嘆:“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這正是梁思成的生命,梁思成的精神。梁思成作為建筑學家,其精神境界,是十分深邃的。
(五)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與《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教學參考〗
《錢》文:主要是敘事,極少描寫,抒情,語言樸素。
《梁》文:議論、抒情、描寫。語言華麗
2.本文作者沒有機會接觸過梁思成,那么,他是如何寫梁思成的呢?
師生交流后,歸納:大膽展開合理的想像;當事人的回憶;引用梁先生原話。
3.結合課后“閱讀練習•探究”第二題,思考:怎樣看待本文中的聯想、想像、虛構?
〖教學參考〗是符合歷史事實、生活真實和主人公思想邏輯的合理聯想、想像;即使梁的言行有更多虛構,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邏輯和現當代人們的思想、情感而會覺得應該是這樣。
首先,文章對此已作出回答,即第20段里緊接“也許是一種文學虛構”之后兩句話: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虛構,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邏輯的合理想像。
詳細說明如下:勘察應縣木塔,保護奈良古城,保護北京古建筑等,從文中的敘述(包括涉及的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引用的有關資料)看,讀者會覺得,這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其中重點講述的奈良古城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是出于保護那凝結了人類文化精神、創造精神、科技智慧的人類文化遺產,主人公是絲毫沒有必要奮力去搶救那侵略者國土上的古建筑的。所以,主人公的思想特質也是確鑿的事實。在這大的事實存在的前提下,細節末枝、具體話語(即使文章說明了它們是聯想、想像乃至虛構),也符合大事實的邏輯、情理,讀者一般不會去想這是虛假的,而會覺得就應該如此,相信它是真的。
其次,文中具體聯想、想像的那些細節,如打著手電爬行在灰塵掩埋的柱梁之間,塔頂上風呼呼刮著,會被刮飛的感覺等,歷歷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實感。再次,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虛構成分更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邏輯以及文章著重講的現代建筑思想的靈魂,所寫出的梁思成執著保護文化遺產的精神膽識,符合現當代人們的思想、情感而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覺得主人公會講那些話,會顧不上危險第一個往塔尖上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