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故事(精選13篇)
森林的故事 篇1
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
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
形象。
準備: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
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 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 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 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 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活動建議:
本活動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欣賞音樂 第二次音樂游戲配器。
名稱:
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
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
形象。
準備: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
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 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 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 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 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活動建議:
本活動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欣賞音樂 第二次音樂游戲配器。
森林的故事 篇2
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形象。
準備:
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3、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森林的故事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反復品讀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維也納森林的特點.
2、學習課文形散神聚的特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風貌。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了解維也納森林的特點,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形散神聚的寫法。
四、教具準備:
搜集資料、著名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前老師讓每一位同學都聽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這首曲子,那么誰來說一說你對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
這首曲子是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圓舞曲,同學們在聽了之后有怎樣的感受呢?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自然風光優美,建筑藝術典雅。身處城市中的我們,一定覺得森林離我們很遙遠,那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中國當代作家馮驥才去感受維也納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讀課文。
1、打開書本,自由讀課文,把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
答疑解惑。
。1)眩惑:迷惑。張目:睜眼。頒布:公布,發布。
。2)清爽宜人:清潔涼爽,合人心意。
。3)埋伏:在估計敵人要經過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機出擊。
(4)溫文爾雅:態度溫和。
。5)目力所及:視力能達到的地方。
(6)和諧:配合的適當均勻。
。7)森森然:樹木茂盛繁密惑軍隊整齊威嚴。
(8)和諧:配合的適當勻稱。
2、指名讀課文,領略了維也納森林的魅力。
思考:
(1)維也納森林有哪些特點?
。2)要求學生圈畫出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并加以體會。
學生邊聽邊劃并作旁批。
、倬吧馈
②面積廣。
、圩饔么。
3、請學生回答相關的語句,并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遠眺,綠海無邊,每一棵樹都使一朵綠色的浪花。多少棵樹才匯成這海一樣無邊無際的森林?”
“維也納人的眼睛整天為城市的奇光異彩所眩惑,此刻覺得綠色真是一種凈化眼睛和心靈的顏色!
“森林之間是大片大片的開滿鮮花的牧草,很難看見土的顏色。”
指導朗讀,讀出維也納森林的美。
。2)面積廣。
“維也納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說40平方千米……整個國土的44%被森林覆蓋!
“處處森林相連,誰能找到這維也納森林的邊緣?”
這是一個反問句,把它變成陳述句該怎么說?反問句的作用是什么?
帶著自己的感受試著讀一讀。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溫的作用。
“森林不單使人賞心悅目,還神奇的調節著氣溫!
“在維也納,無論太陽怎樣灼熱,只要站在樹陰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我在游覽維也納郊外一座皇家獵宮時……林間更是煙霧飛揚,真是壯觀!”
結合我們身邊的事例來說一說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例如:打鐵時,夏季下雷陣雨時,壺里的水溢到爐子上時……
水遇熱形成的水蒸氣即煙霧。
4、質疑:皇家獵宮為何建在此處?
說明維也納空氣清新。為明確文章中心句作鋪墊。
5、情感升華。
(1)整體回顧,深入體會維也納森林的魅力。
(2)指導朗讀。
。3)完成練習:
維也納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著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ㄈ┳鳂I。
閱讀馮驥才的相關作品或了解中國環境問題并提出寶貴的建議。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次感受維也納森林的魅力。
2、在保護自然方面,維也納人做了哪些事?
、兕C布了《森林法》
、谝暡莸厝缇邮覂鹊牡靥
、鄄豢鲜褂闷噧鹊目照{
、芘c動物的和諧相處
3、這種和諧生活的創造憑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關鍵句提示嗎?
“維也納人明白,宜人的氣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賜,更是緣于祖祖輩輩對這種恩賜的倍加珍愛!
師:是大自然與人類的友好、親密、融合的關系,是人們對大自然的珍愛,大自然需要人們的保護,人們生活的環境也依賴著大自然。
4、師:維也納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賜,更離不開維也納人祖祖輩輩對這土地的珍愛,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看到了這一幕幕美景,同學們對此有什么想說的嗎?可聯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何相處方面。
6、小結:同學們,世界上美好的東西,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我們跟自然的關系也是這樣。我們只要愛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同樣可以擁有像維也納一樣美好的生存空間!
。ǘ┳x讀背背。
①讓學生挑自己最喜歡讀的段落或者句群。
說說喜歡的理由,大聲朗讀,爭取背過。
②同桌互背,速記練習。
(三)拓展練習。
、俜聦懢渥。
放眼遠望,綠海無邊,每一棵樹都是一朵綠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動手寫一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寫在“小本本”上。
森林的故事 篇4
名稱: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
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
形象。
準備: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森林的故事 篇5
名稱:
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形象。
準備:
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森林的故事 篇6
教學內容:《森林小衛士》
教學目的:
1、感受音樂故事《森林小衛士》,培養學生講故事、表演能力。
2、玩玩音樂游戲《森林之聲》,啟發學生用不同的聲響模擬創作大自然中各種音響。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能有感情地背唱此曲,并進行簡單地表演。
基本措施:
通過聽音樂、配樂講故事等方式,讓學生反復的聆聽音樂,熟悉這段音樂。
教具準備:
課件、錄音機、頭飾。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常規訓練:
1、學生聽音樂律動進教室。(要求:動作整齊、有表情)2、師生問好。(要求:聲音自然,統一)
二、音樂游戲《森林之聲》
1、導入:師:“美麗的森林到了!森林有哪些美妙的聲音?”(學生回答)
師:大家說得很好。森林有嘩嘩的流水聲,呼呼的風聲、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各種小動物叫聲、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聲。今天我們來做音樂游戲(森林之聲)
2、學生討論模擬自然界各種聲響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種方法模擬聲響)
師:“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怎樣模擬森林美妙的聲音?”學生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師:“誰第一個講講討論的結果?(學生回答,教師分發頭飾)
師:“對!我們可以用人聲、樂器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3、表演《森林之聲》
師:“我們一起表演《森林之聲》,聽到什么聲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請戴頭飾的小朋友到中間來表演,可以加一點動作!
師:“小羊悠閑地吃著嫩草,牛兒自在地漫步,遠處傳來了清脆的鳥叫聲,小河歡唱著,微風吹拂著,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聲”。
三、音樂故事〈森林小衛士〉
1、欣賞書上(14——15頁)六幅畫。
2、根據五個字——配樂講故事
關鍵:仔細觀察圖畫,能講出六幅畫的內容,能區分安靜、歡樂、陰沉、激烈的音樂。
3、每播一段音樂,學生回答對應第幾幅畫(先按順序,后任意)
4、音樂故事—森林小衛士(表演)
分角色:敘述者、小狗、獵人、天鵝、小猴、小兔、小羊、小熊、小虎……其他同學可扮演森林里的背景:大樹、花朵、湖水等教師也應參與其中一起表演。
課堂:同學們的創造力很強,希望繼續努力。
教后反思:
用朗誦的形式,“小羊悠閑地吃著嫩草,牛兒自在地漫步,遠處傳來了清脆的鳥叫聲,小河歡唱著,微風吹拂著,組成了多么美妙的“森林之聲”!”來創編音樂故事,再進行音樂活動,學生發揮的特好。
課堂:同學們的創造力很強,希望繼續努力。
森林的故事 篇7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唱《小猴子》
2、聽《尤開迪》
3、動跟隨《尤開迪》的音樂跳舞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學生在聽賞《尤開迪》、《野蜂飛舞》活動中感受活潑、歡快的情緒,體驗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2、能力目標
能注意集中的聆聽音樂,嘗試用體態語言來表現
3、技能目標
能熟練地演唱《小猴子》,并能用動作表現歌曲的情境。
教材分析
本課以“聽”貫穿全課。旨在
引起對音響和音樂的探索興趣。
學生分析
生活積累的不足,需要老師的幫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朋友們,天氣這么晴朗,我們一起手拉手出去郊游好嗎?
野營的隊伍出發啦!
2、聽《尤開迪》
1、和老師正常交流
二、欣賞《尤開迪》及律動
1、小朋友出去野營是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出示題目
2、演唱歌曲,教師做好示范。注意音準
3、帶領學生隊列前進,隨著音樂做攀登、撥開草叢、下坡等動作。
1、體會歌曲輕快、活潑的情緒
2、嘗試跟唱歌曲
3、學生跟著音樂的節拍行進跳舞
三、學唱《小猴子》
1、聽聽我們碰到了誰?聽《小猴子》
2、聽錄音范唱。小猴子在做什么啊?
3、了解小猴子的生活習性,模仿小猴子的動作。并配合老師范唱,在間奏處做動作。
4、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提示學生空出小間奏。
5、分句教唱歌曲。完整地演唱歌曲。
6、試著背唱歌曲,間奏處模仿小猴子的動作。
1、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詞
2、有節奏的做撓腮、手搭涼棚跳遠等動作。
3、朗讀歌詞
4、分句學唱
5、演唱表演
四、欣賞《野蜂飛舞》
1、小朋友們唱得真好聽,我們走啊走啊,又碰見誰了?聽《野蜂飛舞》
2、聽了這段音樂你想象它描繪的什么動物呢?做做它的動作呢?
3、復聽音樂,想象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能不能為這段音樂取個名字?引導定名《野蜂飛舞》
五、結束教學
隨著《尤開迪》跳舞離開教室
1、聽歌曲想象
2、按照自己的想象隨音樂做動作。
3、想象畫面可以試著畫一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聽:《可愛的藍精靈》、《勞動歌》
2、唱:小猴子
3、拓展動畫藝術的奧妙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學生對動畫片音樂產生興趣,實現由喜愛動畫片到喜愛動畫片音樂。
2、能力目標
通過動畫片插曲的欣賞學生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通過歌表演等音樂活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得到增強。
3、技能目標
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表演《小猴子》等音樂作品;初步了解音樂在動畫片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以“森林里的故事”作為主題的前提下,又更側重于動畫片音樂。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小,只顧表演忘記唱歌,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
一、導入:
1、我知道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看動畫片,現在老師放一段動畫片,大家看完后要說出動畫片的片名。放動畫片《西游記》
2、猴子的動作非常有趣,在我們的書上有幾幅小朋友模仿猴子動作的畫,我們一起來學學這些動作。
1、和老師正常交流
二、歌表演《小猴子》
1、這些動作是模仿猴子在干什么?你還能模仿猴子的其他動作嗎?
2、上節課我們學唱了歌曲《小猴子》,現在我們一邊復習這首歌曲,一邊做自己喜歡的動作。
1、學生討論,創編動作。
2、學生邊唱邊表演
三、探索動畫藝術的奧秘
1、老師用電腦畫了一只小猴子,大家看一看這只猴子在做什么?老師畫的猴子還會動,為什么會動呢?
2、很多動畫片都是畫出來的,為什么畫出來的.圖畫會動呢?為什么搞清楚這個問題,請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的熒光棒,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快速舞動)
3、在陀螺表面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涂上兩到三個點,使陀螺快速旋轉。
4、。原來一部動畫片是由許許多多幅畫快速播放所構成的。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動畫片!端{精靈》屏蔽聲音。
5、第二次播放配有音樂的動畫片。讓學生比較。
1、討論交流
2、觀察所形成的光圈或線條
3、觀察由那些點形成的彩圈。
4、學生討論音樂在動畫片中的作用。
四、欣賞《可愛的藍精靈》《勞動歌》
1、剛剛動畫片中有一首歌,這首歌的歌名叫《可愛的藍精靈》。小朋友可以跟著音樂動一動。
2、復聽歌曲。
3、出示白雪公主的圖片,導入插曲《勞動歌》,初聽歌曲,說說歌曲的情緒是怎么樣的?想象一下,小矮人勞動一天是滿載而歸,還是空手而返?
4、復聽《勞動歌》模仿他們伐木、打錘、挖土等動作。
5、有許多動畫片的插曲都很好聽,你們知道有哪些?可以回去找一找,下節課帶來我們一起聽一聽。
1、跟音樂用身體語言表現情緒
2、按照自己的想象隨音樂做動作。
第六單元
森林里的故事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唱《猜一猜》
2、聽《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
3、動二聲部誦讀《詠鵝》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學生在聽賞《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音樂中感受輕快、活潑、詼諧的情緒,體驗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2、能力目標
能熟練地演唱《猜一猜》,并能用動作表現歌曲的情境。
3、技能目標
初步感受x、節奏組合,通過二部誦讀練習,初步
形成聲部感知與表現能力;初步了解音樂在動畫片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以“動”貫穿全課。旨在
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現情緒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好動,教師要注意引導。
一、導入
1、你能背唱《詠鵝》這首歌曲嗎?
1、學生復習歌曲
二、二聲部誦讀《詠鵝》
1、今天老師特地把這只悠閑自在的鵝請來了,我們一起請它出來好嗎?
2、老師學著鵝走路的樣子,一邊走,一邊誦讀《詠鵝》,誦讀的節奏和課本中的一致。
3、用×—|×—||×—||為老師伴誦。
4、分組討論伴誦節奏。
5、聽老師唱歌曲,學生按一定節奏輕輕地伴以“嘩嘩”流水聲。
1、輕聲伴誦
2、分組討論,組內二聲部合作誦讀。
3、和老師合作誦讀。
三、聽《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
1、展示小鳥出蛋殼的美術作品。聽歌曲。
2、討論鳥出殼時是什么摸樣,可能會發出什么聲音?
3、復聽音樂。
4、在音樂中模仿鳥出蛋殼是的形態以及發出的聲音。
5、跟剛剛復習的《詠鵝》比較一下歌曲的情緒。
1、欣賞音樂。
2、討論交流。
3、模仿表演。
4、討論交流
四、學唱歌曲《猜一猜》
1、由老師范唱歌曲《猜一猜》導入
2、教師范唱歌曲《猜一猜》,學生猜謎。
3、聽辯歌曲錄音,解決兩個問題。
(老師事先在歌曲中樂句末的休止處用紅燈作出標記)
。▎栴}:你在紅燈的地方聽到了怎樣的拍手聲?你能模仿出來嗎?)
4、模仿錄音中的拍手為歌曲伴奏。
。ㄌ崾荆捍藭r播放歌曲原唱)
5、讀歌詞
第一段邊讀邊即興用動作理解
第二段邊讀邊畫一畫蘑菇。
7、模唱、聽唱學會歌曲。
。ㄐ问剑合葘W第一段至會略帶表演的背唱再自己試唱第二段至完整的演唱)
8、最后在《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的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1、揭示謎底。學生簡單介紹蘑菇的自然知識。
2、模仿休止處的拍手
3、拍手伴奏
4、讀一讀,畫一畫
5、學唱
森林的故事 篇8
設計意圖:
《挪威森林》是一首十分優美,形象鮮明的樂曲。全曲ABA三段式結構明顯,變化清晰,適合大班幼兒欣賞。在這個活動中,我以游戲貫穿整個活動,并結合故事、圖譜、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表現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和樂趣。
目標:
1、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圖譜,嘗試看譜聽音樂。
3、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形象。
準備:
1、圖譜; 2、魔棒,小鈴; 3、磁帶,錄音機。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
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就“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出示圖譜,教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故事略)
提問:森林里有誰?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 欣賞音樂
1、幼兒看圖譜,完整欣賞音樂。
2、幼兒邊欣賞音樂,邊自由做動作。
3、分段欣賞音樂,創編動作。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聽音樂,玩游戲。
游戲玩法: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
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教師幼兒均可),種子與小動物角色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游戲一至二遍結束。
森林的故事 篇9
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形象。
準備: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
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 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 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 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 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活動建議:
本活動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欣賞音樂 第二次音樂游戲配器。
名稱: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標: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
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
形象。
準備: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
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 小鹿 小松鼠 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 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 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三、 探索用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游戲玩法:
a段幼兒隨著音樂,扮演種子慢慢地發芽、長高變成大樹,在微風中 搖擺。
b段根據音樂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和大獅子的動作。
2、根據音樂分角色進行游戲,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1)師生討論角色分配,選出仙女、獅子人選(可教師 可幼兒)種子小動物由幼兒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2) 選擇相應的飾物裝扮自己進行表演。
四、 探索用樂器或其它自制樂器為樂曲伴奏
活動建議:
本活動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欣賞音樂 第二次音樂游戲配器。
森林的故事 篇10
名稱:森林的故事(挪威舞曲)
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線索,初步了解作品結構和它所表現的形象、內容。
2、能理解簡單的譜號圖,嘗試看譜聽音樂。
3、大膽創造性地用肢體動作表現森林里各種小動物和大獅子的形象。
準備:
1、譜號圖
2、打擊樂器
3、頭飾
過程:
一、通過游戲,了解故事內容
1、游戲(一)《小樹變森林》幼兒作種子,師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幼兒用手臂)隨風飄蕩。
2、游戲(二)《仙女施魔》
師扮演仙女,魔棒一指“變出許多小動物”幼兒變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兔小鹿小松鼠小鳥……)“變出大獅子”幼兒做獅子動作。
3、師講述故事《森林的故事》(略)
二、欣賞音樂
1、完整傾聽音樂,了解作品結構,知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及每一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內容。
2、出示圖譜,教師手指圖譜講故事,幼兒欣賞音樂。
附圖(略)
3、幼兒看圖譜,邊描圖邊欣賞音樂。
森林的故事 篇11
1、《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教案教學目標
1、領會運用描寫這一表達方式的作用,語文教案。
2、在運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運用抒情、議論點明中心。
3、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風貌。
教學重點:領會運用描寫這一表達方式的作用。教學難點:在運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議論點明中心。
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一、課前準備
教師網上下載《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的音樂。學生聽音樂。為學生理解課文作好先期準備。
二、導入
請學生回顧有幾種表達方式。學生根據以往的積累回答。為理解課文教學重點作鋪墊。
三、初讀課文
請學生劃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寫并說說其作用。學生邊聽邊劃并作旁批。為明確教學重點作鋪墊。
四、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寫的,并說說其作用。第一處描寫說明森林具有凈化眼睛和心靈的作用。第二處描寫說明森林與城市的味道相調和。第三處描寫說明森林具有降溫的作用。第四處描寫說明維也納空氣清新。為明確文章中心句作鋪墊。
五、教師質疑
第四段“味道”這一詞在此處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個詞來代替?第六段皇家獵宮為何建在此處?第八段遠處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說明什么/學生回答。理解森林與城市風貌相調和。理解森林更適宜人居住。理解人們對環境的愛惜。教師再質疑文中還有哪些修辭句表現人與自然和諧親密的關系?學生在書上劃線。領會寫景可適當運用修辭句。
六、歸納總結
這幾處景物描寫說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達方式概括中心?學生根據全文閱讀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明確可用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讀文章再讀寫景的段落。學生閱讀。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八、遷移讀馮驥才《珍珠鳥》,劃出有關景物和動物描寫的句子。用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板書設計凈化眼睛和心靈。森林與城市的風貌相調和。表達自然和人類和諧親密的關系(景物描寫)具有降溫的作用,更適宜人居住。(抒情、議論)反襯人們對環境的愛惜。
森林的故事 篇12
《大森林的故事》一課,是一節頭飾的設計制作課,以大森林的故事為背景,創編童話劇,然后分角色制作頭飾。在制作頭飾的過程中,我采取分組進行創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
再設計完成后,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協作精神,在小結中,我特意讓學生戴上各自制作的頭飾,分組表演,并進性競賽,看哪個表演的好,頭飾制作的好,使學生既體驗成功的快樂又感受到集體的協作精神所帶來得快樂!
森林的故事 篇13
教學目標
1、領會運用描寫這一表達方式的作用。
2、在運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運用抒情、議論點明中心。
3、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風貌。
教學重點:領會運用描寫這一表達方式的作用。
教學難點:在運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議論點明中心。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網上下載《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的音樂。
學生聽音樂。
為學生理解課文作好先期準備。
二、導入
請學生回顧有幾種表達方式。
學生根據以往的積累回答。
為理解課文教學重點作鋪墊。
三、初讀課文
請學生劃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寫并說說其作用。
學生邊聽邊劃并作旁批。
為明確教學重點作鋪墊。
四、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寫的,并說說其作用。
第一處描寫說明森林具有凈化眼睛和心靈的作用。
第二處描寫說明森林與城市的味道相調和。
第三處描寫說明森林具有降溫的作用。
第四處描寫說明維也納空氣清新。
為明確文章中心句作鋪墊。
五、教師質疑
第四段“味道”這一詞在此處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個詞來代替?
第六段皇家獵宮為何建在此處?
第八段遠處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
理解森林與城市風貌相調和。
理解森林更適宜人居住。
理解人們對環境的愛惜。
教師再質疑
文中還有哪些修辭句表現人與自然和諧親密的關系?
學生在書上劃線。
領會寫景可適當運用修辭句。
六、歸納總結
這幾處景物描寫說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達方式概括中心?
學生根據全文閱讀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確可用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讀文章
再讀寫景的段落。
學生閱讀。
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八、遷移
讀馮驥才《珍珠鳥》,劃出有關景物和動物描寫的句子。
用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板書設計
凈化眼睛和心靈。
森林與城市的風貌相調和。 表達自然和人類和諧親密的關系
(景物描寫) 具有降溫的作用,更適宜人居住。(抒情、議論)
反襯人們對環境的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