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通用12篇)
永久的悔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 :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 從文題入手,2. 創建情景,3. 導入課文(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4. 進入新課學習
5. 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6. 朗讀課文,7. 在教師指8. 導下研讀l、2自然段
9. 讓學生默讀課文,10. 熟悉文章內容
11. 默讀課文,12. 理清文章線索,13. 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 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思考回答。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 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 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匯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3.重點研讀9-11自然段 ,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輔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1.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 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 調。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4.用上述詞語造句。 5.生: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 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 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4.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 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 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季
羨林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1)他非常懶,總愛去鄰居家憎飯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錯事,其中有二件讓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個工作對他來說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個饅頭,扳了一塊給我。
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
教學探討與反思
1.文中有許多成語,讓學生把握運用,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可以從理清文章線索人手。
3.本文寫得極其樸實,沒有對母親作過多的描寫,只一塊月餅和一句話語,就將母愛展露無遺,看不出任何修飾的痕跡。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才會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重點,可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
永久的悔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
二、能力目標: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三、德育目標: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教學方法 :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作業設計:課后練習一、二、三、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 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永生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
板書課題。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2.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
離開母親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
解釋下列詞語:
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二、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 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 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組織學生討論。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 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 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 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 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
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
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逝
線索----白的:大奶奶給
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黃的:
為二大爺喂牛討得紅的
課后反思:
永久的悔 篇3
教學目標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體味文章的風格與質樸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2、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教學重點 1、 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 引導學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愛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學生珍惜現在,珍惜未來。教學難點 1、 對文中某些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的理解。 2、 理解全文的線索及文章的主題,了解本文在結構安排上的特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質疑法、討論法教學工具: 錄音機、錄音帶、小黑板教學課時: 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情境導入: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學以前學過哪些與母親有關的文章?(提問后師生齊背孟郊的《游子吟》)母親是天底下最偉大的,可能我們有不理解的時候,但最后我們都有會明白的。因此,從古到今,無論是誰,都對母親永生難忘,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她給,我們的未來是他們撐起,我們有理由來歌頌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季羨林老先生,在90高齡寫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書課題)二、 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提問學生回答,檢查預習情況。)
(附:季羨林:學術大師,自謙“雜家”,但雜而不失精,雜中有重點。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生于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后,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三、初讀課文,正字音,理清結構。(一)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二)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3.師: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提問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四、布置作業 1、 整理筆記。 2、 解釋下列詞語: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第二課時一、復習提問解釋下列詞語: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二、分析課文(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問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提問學生回答。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 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組織學生討論。(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問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提問學生回答,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 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提問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 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 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4. 談談你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看法。(學生暢所欲言)三、歸納文章的中心(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 1、主線:永久的悔(心中永遠解不開的心結) 2、內容:母親的一生。(基本情況:娘家姓趙,家境十分貧窮,大字不識一個,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不過五里,娘家—婆家,終其一生與紅高粱為伍,一輩子幾乎沒笑過,日日夜夜都在盼望外出的兒子早日歸來,直到去世也未能見兒子一面。) 3、 中心: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經》 ①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早。② 后悔、無奈之情。③對已逝去母親深切的思念。四、隨堂練習(小黑板出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五、布置作業(小黑板出示) 學過這篇課文,聽過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設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親的墳前,你最想說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說說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訴后人如何珍惜現在的機會與長輩相處等等。) 附板書設計永久的悔
季羨林感情線索: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最深切、最難忘、最真實 )敘事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永久的悔 篇4
《賦得永久的悔》本書收錄的是我國著名作家季羨林的62篇散文。那么在做這個閱讀題的時候,你能夠找到正確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課文《賦得永久的悔》的閱讀題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賦得永久的悔》閱讀原文季羨林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戧——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兒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是如獲至寶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農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來點兒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餅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干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里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賦得永久的悔》閱讀題目(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極端貧困的農村生活讓季羨林的童年回憶沒有一點亮色,剩下的只有饑餓和苦難。
B.由于季羨林有一年拾到的麥子特別多,母親特意弄來了點兒月餅獎勵他,以激勵他更加勤勞吃苦。
C. 在季羨林的記憶中母親畢生只吃“紅的”,甚至野菜,沒有吃過別的再好的東西。
D. 季羨林依靠自己的身體為二大爺的牛搞飼料,就是為了平時或年終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過平實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童年為了吃飽肚子所經歷的艱辛,也表達自己對當年只顧自己忽視母親的懊悔。
(2).季羨林的苦難童年中,能讓他高興起來的事情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分)
(3).季羨林的“悔”體現在很多方面,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5分)
《賦得永久的悔》閱讀答案(1).D2分, E3分,B1分。(A項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麥子、吃月餅等時候的欣喜。B項從上下文來看,拾麥子多與母親給月餅之間沒有特別的邏輯關系。C項上文中也曾提到“除了‘黃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說明母親也吃過“黃的”。)
(2).①因拾麥子而吃到一點“白的”;②中秋節吃到一塊月餅;③去二大爺家蹭上一頓“黃的”;④過年在二大爺家吃黃面糕。(答出2點得3分,答出4點地6分。)
(3).①自己吃到月餅卻沒有注意到母親;②自己在貧困中好歹能吃到“白的”“黃的”“黃面糕”等等,而母親卻幾乎與之無緣;③母親一輩子受盡苦難,一輩子沒有笑過;④本想迎養母親,不想在自己讀大學時母親就去世了;⑤后悔不該離開母親去追求自己的名譽、地位、幸福、尊榮,以致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1點1分,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
永久的悔 篇5
《永久的悔》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 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 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 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 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 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3.思考回答。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7.匯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3.重點研讀9-11自然段 ,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輔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1.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 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 調。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4.用上述詞語造句。5.生: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2.師:吃白的是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4.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1)他非常懶,總愛去鄰居家憎飯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錯事,其中有二件讓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個工作對他來說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個饅頭,扳了一塊給我。
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
教學探討與反思
永久的悔 篇6
(一)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語文》。這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教學思路
根據現代中學生嬌驕并重,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農村中學生閱讀量少并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六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學會自主學習,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領略文章平實自然、在日常絮語中蘊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
一、引(延伸課外,認識作者)
1、引導學生背誦孟郊的《游子吟》,學生談對本詩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題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師結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標出生字生詞,查字典解決。教師巡視,隨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2、在順暢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3、教師設問:讀這篇文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痛苦、悔恨。
三、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場回答:
1、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是什么??
2、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
3、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敘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這樣寫?
參考答案:
1、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第十段。
2、本文的結構層次:
(1——2段)開篇設疑:點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間敘事:道明悔的緣由。
(10——11段)結尾點題:突出永久的悔。
3、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寫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四、(品味精彩,積累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師做示范,學生學習品賞。
例: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
這句寫出了我家生活的極度貧困,很難吃上月餅;也寫出了我那時的幼小,不懂事,沒有想到母親。表現了我的悔恨之情。
歸納妙點:
1、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追憶——“悔”的由來,結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五、比(遷移性訓練,拓展視野,合作探究)
閱讀自讀課文中梁曉聲的同名文章,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兩篇文章的異同點。之后自由上臺填寫表格。
表格設計
永久的悔 比較
季 文 梁 文
內容
主題
線索
結構
方法
敘事
方法
語言
風格
參考答案
永久的悔 比較
季 文 梁 文
內容 后悔離開故鄉,離開母親,讓
讓母親受盡了苦難。 后悔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讓一顆善良的靈魂永不瞑目。
主題 要及早盡孝,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情。 人類應該有愛心、同情心。
線索 以“悔”貫穿全文。 以時間為序。
結構
方法 開篇設疑,中間敘事,結尾點題。 篇末點明中心。
敘事
方法 倒敘 順敘
語言
風格 樸實自然 相同
結論:
同一個題目,可以表現不同的主題,也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六、做(反饋檢查、學以致用)
1、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a、比喻依*別人過活。(寄人籬下)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立錐之地)
e、只要彎下腰來拾,到處都是。(俯拾皆是)
f、簡單粗陋。(簡陋)
2、母愛無私,母愛偉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觸,請用簡短的語句寫出你的感受。
3、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擬題目
2、親身經歷,情感真摯。
附: 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作者————母親————我們
悔———— 苦——————孝
(二)教學反思
1、現代散文接近我們的口語,通俗易懂,無需多講,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積累與遷移,挖掘其思想內涵。
2、以理解性方式聽寫詞語,既注重詞語的理解,又鍛煉概括能力,有效地實現“能寫”“會用”這個目的。
3、同名文章比較閱讀,小組合作探究,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思維,培養了創造性閱讀與理解。
(三)課后評點
本案例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又創造性地吸收了傳統教學方法注意夯實基礎知識的特點。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通過獨立閱讀理解課文、學習詞語。在比較閱讀中,小組的互動,促使多數學生參與進來。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
“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使優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通過文章的閱讀,領悟母愛的艱辛與偉大,明白愛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課內外相結合。
以課文為原點,向課外延伸,聯系舊知識,拓展新空間,悟出新道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模式。
4、創造性地使用傳統教學方法。
聽寫是傳統教法之一,但在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進行概括性聽寫,既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同時達到了夯實基礎的目的。
注:此文在2006年第二屆全國課程標準《語文》“優秀論文、優秀教案、優秀錄像課”評選中,獲優秀教案貳等獎
永久的悔 篇7
課題:《永久的悔》
一、教學目標(三維):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 課前準備。要求如下:
1. 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
2. 學生收集整理有關愛母、贊母的詩詞、警句、文章。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朗誦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母子情深的由衷贊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書:課題;作者名)
(二)活動流程
1. 簡介作者:
季羨林,19xx年出生,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2. 誦讀活動整體感知
(1) 自讀課文
①用橫線畫出你喜歡的詞語,標出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
②在順暢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2)板書展示重點字詞,每個詞齊讀兩遍
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錐之地 背鄉離井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3)讀這篇課文我們應以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4)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明確:痛苦、悔恨)。 思考題:
①悔什么?
②為什么悔?
③悔的表現是什么?
(5)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①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文章的第10段。(板書:悔;作者)
②課文的結構
第一部分(第1—2段),點題——“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第二部分(第3—9段),記敘“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這一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3—5段),概括敘述家庭的基本情況。
第二層(第6—8段),詳細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第三層(第9段),詳細敘述母親的艱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題——“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作者后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結果造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3. 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離開故鄉、離開母親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受盡了苦難,做兒子的未能盡孝,以致于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見到母親的棺材時就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的敘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2)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況有什么特點?與“悔”有什么關系?(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況的特點是“苦”。寫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與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書:苦;母親)
4. 品讀活動積累感悟
(1)學生齊讀并背誦文中情感最真實、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們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里,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膽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2) 一起探討、分析課后練習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答案。(具體答案見教參)
5. 教師小結
6. 布置作業
7.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隨筆:
永久的悔 篇8
語文版八年級下期
第2課 永久的悔
教學目標
一、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
二、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
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永久的悔”,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 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永生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
二、探究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三、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
1、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3、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白的黃的紅的。
4、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
6、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四、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3、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5、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 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組織學生討論。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3、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 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 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 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
四、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業
永久的悔 篇9
作者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蘊含的是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永久的悔》文學作品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永久的悔》文學作品類閱讀原文①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②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母親的娘家姓趙,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所以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
③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④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⑤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獎勵我,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⑥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來點兒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
⑦“白的”、月餅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的。每當我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⑧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⑨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⑩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節選自《另一種回憶錄》,季羨林著)
《永久的悔》文學作品類閱讀題目1、文章首尾都提到作者“永久的悔”,這個“悔”包含作者怎樣復雜的感情?(4分)
2、文章前面大部分內容都是寫吃,似乎與文章的主旨無關,你是怎么看的?(4分)
《永久的悔》文學作品類閱讀答案1、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該離開故鄉,不該離開母親;①因小時年幼無知忽略母親而悔恨;②包含著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深切思念,③又包含著因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產生的悔恨。
2、作者這樣寫仍然是圍繞“悔”來寫的。①家貧年幼的“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吃”,而吃又從側面寫出當時生活的艱辛和不能喂飽自己的孩子的母親的無奈、苦難、痛苦;②文中作者寫到好吃的“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這其實也反映了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吃苦、默默奉獻(犧牲)。③前文寫吃,為后文寫母親做鋪墊。而今天“我”每憶起那時“吃”的事,就泛起對母親“永久的悔”。
永久的悔 篇10
第2課 永久的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2.能力目標: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要點】
重點: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教學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5課時)
【導入新課】
文題入手,創建情景,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新課探究】
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教師結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
二、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a、比喻依靠別人過活。(寄人籬下)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立錐之地)
e、只要彎下腰來拾,到處都是。(俯拾皆是)
f、簡單粗陋。(簡陋)
3.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第十段。
4.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
5.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敘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這樣寫?
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寫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 “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
本文的結構層次:
(1——2段)開篇設疑:點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間敘事:道明悔的緣由。
(10——11段)結尾點題:突出永久的悔。
三、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第二課時(總第6課時)
【導入新課】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分析課文。
【新課探究】
一、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二、讓學生閱讀第3.4段
1.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調。 2.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3.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4.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三、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2.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3.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第三課時(總第7課時)
【導入新課】
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新課探究】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5.完成課堂練習
6.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7.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
【小結】
這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追憶——“悔”的由來,結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結構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作者————母親————我們
悔———— 苦——————孝
永久的悔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二)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一)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二)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學突破 :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三、教學準備。
教師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建情景。
教師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
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學生活動: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思考回答。
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約___分鐘)
教師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學生活動: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 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 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匯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第二課時: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 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 調。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4、用上述詞語造句。
5、生: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學生活動:
1、細讀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學生活動: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
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
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5、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
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學生活動:
1、掌握相關知識。
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季
羨林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六、練習設計。
(一)隨堂練習設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
(1)他非常懶,總愛去鄰居家憎飯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錯事,其中有二件讓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個工作對他來說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個饅頭,扳了一塊給我。
(二)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
七、教學探討與反思。
1、文中有許多成語,讓學生把握運用,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可以從理清文章線索人手。
3、本文寫得極其樸實,沒有對母親作過多的描寫,只一塊月餅和一句話語,就將母愛展露無遺,看不出任何修飾的痕跡。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才會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重點,可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
永久的悔 篇12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線索。
2、學習以“悔”貫穿全文的寫法。
3、體會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強烈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母子深情。
難點理清文章的線索并品味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強烈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季羨林
(請您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2)解釋下列詞語
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錐之地:
背鄉離井:懵懵懂懂:寄人籬下:
3、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錄音,學生思考:
本文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蘊含了怎樣的情感?
4、梳理結構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憶為線索,然而貫穿始終,時隱時現的一條內在的主線則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為中心展開的。請你邊讀邊理清文章的線索和結構,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邊朗讀邊理清文章的線索及結構,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朗讀課文
本文題為“永久的悔”,朗讀課文,試說說“悔”的內容是什么,從“悔”中,你體會到了哪些情感?(小組討論交流)
2、討論
閱讀本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份濃濃的母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自責、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卻用大量的篇幅回憶了自己“吃的”經歷。試說說作者這樣寫是否離題,并想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小組討論交流)
四課堂小結
第2課時
一溫故知新
1、默寫字詞。
2、小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憶了他的母親,是仔細閱讀全文,說說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母親,母親的哪些話語,哪些事例,哪些細節最讓人動情?(小組討論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畫出文中最能表現作者自責、無奈、悔恨知情的語句。朗讀品味。)
3、本文描繪了最普通的事件,卻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語段并賞析。
4、人世間,沒有什么感情比母愛更博大,更無私,更圣潔,更令人難以忘懷
怎樣體會文中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小組討論交流)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查找一篇描寫母親的文章,課后小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