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八下11
創意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自然風光的圖畫。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小結: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塵,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二、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朗讀課文,用課件展示下列詞語:學生讀準字音并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碩大狂妄精巧絕倫深邃
三、整體感知: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解題:“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狀的深深擔憂,告誡人類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點明觀點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⑴作者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
要求:闡述觀點,有理有據,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不能脫離文本。
教師歸納:
⑴因為人類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⑶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六、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