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02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1)鵬 斥安鳥(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見絀(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閱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說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閱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2·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i莉人類長遠發展。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4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和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難點:

  了解文章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設想:

  1 組織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搜集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資料。

  2 創建一個和平融洽的學習氛圍,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3 教師準備些必要的課件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從學生對“人”和“自然”的認識導入  。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疏通情況。

  示例: 咫尺 蓬蒿 鯤鵬 幼稚 相形見絀

  ★師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劃出文中對你有啟發的語句。

  ★師生交流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表達作者的觀點。

  ★提示:

  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他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認識人類:

  1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取得了哪些驕傲的成績。試舉例說明:

  ★討論:

  (提示:四大發明 人類登月 計算機的普及等)

  ★課件展示:

  ★總結:

  2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你的態度如何呢?作者對人類取得這些成績,態度如何呢?

  ★學生自由探討,交流。

  ★教師總結:

  (二)認識自然:

  聯系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談談你對自然的認識。

  ★課件展示:

  (三)人類和自然的關系: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交流。

  ★課件展示:

  教師歸納:人類是大自然機體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自然是偉大的,它有著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六、作業 :

  1 積累重點詞語,理解、分析關鍵句子。

  2 觀看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目。

  3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

  2 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內容和步驟:(略)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人 : 四大發明,人類登月……

  ↘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 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4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和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難點:

  了解文章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設想:

  1 組織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搜集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資料。

  2 創建一個和平融洽的學習氛圍,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3 教師準備些必要的課件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從學生對“人”和“自然”的認識導入  。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疏通情況。

  示例: 咫尺 蓬蒿 鯤鵬 幼稚 相形見絀

  ★師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劃出文中對你有啟發的語句。

  ★師生交流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表達作者的觀點。

  ★提示:

  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他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認識人類:

  1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取得了哪些驕傲的成績。試舉例說明:

  ★討論:

  (提示:四大發明 人類登月 計算機的普及等)

  ★課件展示:

  ★總結:

  2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你的態度如何呢?作者對人類取得這些成績,態度如何呢?

  ★學生自由探討,交流。

  ★教師總結:

  (二)認識自然:

  聯系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談談你對自然的認識。

  ★課件展示:

  (三)人類和自然的關系: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交流。

  ★課件展示:

  教師歸納:人類是大自然機體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自然是偉大的,它有著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六、作業 :

  1 積累重點詞語,理解、分析關鍵句子。

  2 觀看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目。

  3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

  2 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內容和步驟:(略)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人 : 四大發明,人類登月……

  ↘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 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理解語言中包含的哲理。

  3、理解本文題材特點,側重議論的表達方式,學習反問修辭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常常說:“人定勝天”“征服自然”,課文的作者卻主張“敬畏自然”(板書課題),對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懼,這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你站在哪一邊?且看課文為什么主張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

  二、學習字詞

  蓬(péng)蒿(hāo) 咫(zhǐ)尺(chǐ) 狼(láng)藉(jí) 吶(nà)喊(hǎn) 相(xiāng)形(xíng)見(jiàn)絀(chù) 精(jīng)巧(qiǎo)絕(jué)倫(lún) 美(měi)味(wèi)佳(jiā)肴(yáo) 鯤(kūn)鵬(péng) 混(hùn)淆(xiáo)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吶喊:亂七八糟

  自不量力: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相形見絀:跟另一個人或事物比較起來顯得遠不如。

  精巧絕倫:精細巧妙,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不可思議:無法想象,難于理解

  三、整體感知

  (一)自讀課文

  思考:1、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的論述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二)討論,回答上面的問題

  規范:作者的觀點 P89最后一段

  3、歸納本文行文的特色:

  (1)總的概括與具體的展開相結合

  (2)巧妙運用對比的手法

  (3)議論性的散文,主要使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內容是議論性的,有論點、論據、論證,但顯著的特色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和感情色彩。

  四、問題探究

  (一)“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

  1、“敬重”意味著應該怎樣對待自然?

  2、畏懼是不是意味無所不為?

  3、為什么應該畏懼自然?

  4、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自然?

  (二)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類自己

  討論

  (三)“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這個“智慧”這個“生命”是從什么意義上說的?

  都是擬人的手法

  作者說:“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的杰出的作品之一”

  這也是用擬人的手法,有生動形象親切的關系,宇宙智慧與人類智慧成為相對的兩個概念,二者具有可比性。

  五、作業 

  搜集資料(練習四)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提問練習一

  二、結合富有哲理的語句,深入理解課文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浪跡斑斑的礦空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三、學習反問的修辭方法

  1、什么是反問?

  2、梵文的作用?

  3、比較反問句和陳述句表達效果的不同

  (課后練習三)

  四、作業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

  2、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3、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

  4、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講講看到的環保廣告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壯大。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到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

  閱讀本文后,我們會多一些思考。

  (二)整體感知

  1、讀一讀,寫一寫

  蓬篙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2、自讀課文,圈畫每段關鍵語句,理清論述思路

  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

  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系,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指揮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第一自然段,作者著重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指揮并不值得自傲。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

  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后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

  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倔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進一步的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愛護自然。

  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得出結論。

  3、思考問題

  (1)本文寫了什么內容?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本文中最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哪些?

  [明確]

  (1)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作者認為,人類不要再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2)文章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4、為什么要敬畏自然?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因為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種觀點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盡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態有高低之別,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再則,敬畏自然,就是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三)研讀賞析

  我們感知到人類應該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懼,敬畏就是愛護。對于這樣的觀點,作者用了什么樣的方法,讓讀者明理呢?

  1、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什么特點?

  2、文章是怎樣推出議論中心的?

  3、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

  1、  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說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

  2、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最后引出結論。

  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結論。

  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層,指出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進了一層。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了一層。

  3、運用對比、擬人、反問。

  (1)    對比:

  人類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兩大方面構成對比,而且兩個方面的議論又有對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類的智慧,就包含著對比。

  (2)    擬人: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把宇宙比擬成為人,將宇宙的一切,都設想為造物主的創造,那么這種創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是她最接觸的作品之一”,就是擬人的說法。

  (用擬人手法,有生動、形象、親切的效果)

  (3)    反問:

  “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反問語氣更強烈,更發人深省。

  “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反問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反問句的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體驗反思

  本文有許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請同學們互相交流,談談看法。可

  以寫在摘抄本子上。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

  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這句話的意思是,宇宙創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于自己的認識。這句話是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兄弟。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五)小結

  長期以來,人類就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本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平等呢感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六)作業 

  1、以“人·自然·生命”為話題,寫一篇感想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重點、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設計說明: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在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語言載體上作了論述,極富意韻和文學色彩。本設計旨在把抽象的理論具像化,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文本。以此來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學生:①預習文章,自學字詞,弄清文意。 

  ②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①準備與自然、與保護自然相關的圖文資料。 

  ②準備有關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一、導入新課: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高天流云,大漠孤煙,青山綠水,春華秋實。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在自然母親面前我們應當有敬畏之心?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上完本課后,我們也許會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愛護大自然的責任。 

  二、欣賞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談談觀后對大自然的感受。 

  三、整體感知:反復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歸納:最后一段。 

  四、問題研究: 

  1、思考: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歸納:這是針對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雖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學生提及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復的話題時,可帶出:人類有哪些做法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大自然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懲罰?請舉例說明。 

  2、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歸納:因為人類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雖存在形式不同,卻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愛護我們自己。 

  五、語言品讀: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含義:掉入陷阱,就有危機。人類開采礦物留下無數礦坑,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宇宙之所以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含義:擬人,說宇宙創造了人類是有目的的創造,這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含義: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4、如何理解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它們怎么能與人相提并論呢? 

  含義: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確實精巧絕倫,蒼蠅的復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實在奇妙;灰塵微小,內部結構卻異常精巧。它們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類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蒼蠅、灰塵也是,為什么不能相提并論呢? 

  5、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含義:人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的大概念,一個是單指低級形態的小概念。“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6、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這一句話能否理解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這是否是一種天真、狂妄的心態,是極端的唯心主義? 

  含義:照作者的說法,人之于宇宙,有如頭腦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這一認識,那就意味著人與宇宙休戚與共,人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同歡笑、同痛苦。 

  六、拓展研究(讀著作者這精辟的論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具體行動?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參考:1、我們的地球不是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不是競爭,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合作、節儉和藝術性,作為人類,我們偉大之處與其說是我們能夠改變世界,還不如說我們能夠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我們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5、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七、課堂小結 

  有句話說“人類一思想,上帝就發笑”,人類在自然面前該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想砍伐參天大樹時,果斷地放下了屠刀;當我們想品嘗珍禽野味時,毅然地收起了獵槍;面對一片靜謐的湖水,我們發出一聲由衷的贊嘆;面對一座巍峨的高山,我們欣賞它的神秘和雄偉……這才叫人類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賦予了我們思維的力量,讓我們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真正與自然和諧相處。 

  八、體驗反思(欣賞中進行)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做法已可以讓大自然母親展開欣慰的笑顏?

  作者簡介: 

  嚴春友(1957~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新論》、《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統一論》(與王存臻合著)等。 

  文章介紹: 

  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文章結構: 

  全文一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類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著重比較人類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進一部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類理應敬畏自然的結論。 

  也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號 

  第二部分(2~10段):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應當敬畏自然。 

  寫作特色: 

  1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2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 

  3很多的語句富含哲理 

  4多處運用擬人、反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達效果 

  詞語積累: 

  深邃:深奧 殊不知:竟不知道 與眾不同:跟大家不一樣 映照:照射 誠然:實在 蓬蒿:飛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斷言:很肯定地說 可人:可人意,使人滿意 

  能力測試: 

  一、 根據意思,寫詞。 

  1不過這樣罷了。—————— 

  2指無法想象,難于理解。—————— 

  3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二、 為什么說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 

  能力測試答案: 

  一、 1不過爾爾 2不可思議 3、狼藉斑斑 

  答:只要想想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就會覺得精巧了。蒼蠅有復眼,蚊子能夠吸血,灰塵也是物質,卻如此微笑,假如深入探究到它的內部結構,也會覺得精巧。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4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和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2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難點: 

  了解文章反問等修辭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設想: 

  1 組織學生搞好課前預習,朗讀課文,疏通字詞,搜集有關人與自然方面的資料。 

  2 創建一個和平融洽的學習氛圍,倡導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3 教師準備些必要的課件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學生對“人”和“自然”的認識導入。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疏通情況。 

  示例: 咫尺 蓬蒿 鯤鵬 幼稚 相形見絀 

  ★師生交流 

  ★生生交流 

  2 劃出文中對你有啟發的語句。 

  ★師生交流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你認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表達作者的觀點。 

  ★提示: 

  最后一段。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作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他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他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認識人類: 

  1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取得了哪些驕傲的成績。試舉例說明: 

  ★討論: 

  (提示:四大發明 人類登月 計算機的普及等) 

  ★課件展示: 

  ★總結: 

  2 對人類取得的這些成績,你的態度如何呢?作者對人類取得這些成績,態度如何呢? 

  ★學生自由探討,交流。 

  ★教師總結: 

  (二)認識自然: 

  聯系課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談談你對自然的認識。 

  ★課件展示: 

  (三)人類和自然的關系: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交流。 

  ★課件展示: 

  教師歸納:人類是大自然機體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自然是偉大的,它有著深邃,高超的智慧;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 

  六、作業: 

  1 積累重點詞語,理解、分析關鍵句子。 

  2 觀看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節目。 

  3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你應該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文章擬人,反問等修辭的手法。 

  2 誦讀課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學習內容和步驟:(略)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嚴春友 

  人 : 四大發明,人類登月…… 

  ↘ 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 和諧統一,共同發展。 

  自然: 深邃,高超的智慧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啊!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整個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7

  11.敬畏自然

  嚴春友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1)鵬  斥安鳥(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見絀(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閱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說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閱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2·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i莉人類長遠發展。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

  ①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關鍵語句,理解語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重點:

  ①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樹立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前準備:

  學生:①預習文章,自學字詞,弄清文意。

  ②查詢、搜集、整理有關自然界與人類關系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①準備與自然、與保護自然相關的圖文資料。

  ②準備有關愛護自然的名言、故事、資料等。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速讀文章兩遍,把握文意。

  ②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學習反問、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1.導入  新課:

  ①可以用愛護自然的警句、格言導入  。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損的圖片資料導入  。

  ③也可以用類似“羅布泊消失”的自然現象導入  。

  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壯大。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在自然母親面前我們應當有敬畏之心?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閱讀本文后,我們也許會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愛護大自然的責任。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敬畏自然

  目標:①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關鍵語句,理解語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2.感知內容

  ⑴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

  要求:自選難讀難寫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識記,如: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⑵反復閱讀文章兩遍,初讀可以自提問題,再讀可以圈點勾畫寫下感受,理解評價。

  充足的時間閱讀后,進行課堂交流。交流之中,學生可以互評,教師進行總結、評價。而后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如:

  ①本文寫了什么內容?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②文中最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哪些?

  ③為什么要敬畏自然?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⑶課堂交流

  提示學生講觀點還要學會講根據,可以用文中的話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教師引導學生發言后幫助學生整理歸納:

  ①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談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表達一種憂患意識和情感。

  ②表達文章觀點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

  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類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

  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們自己。敬畏自然,即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我們整體感知到人類應該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懼,敬畏就是愛護。人類要謀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愛護自然,求得人類自然和諧發展。對于這一觀點,作者用了什么樣的方法,讓讀者明理呢?

  2.自主探究

  學生可以自由討論,提出質疑見解,學會質疑。

  3.小組討論,交流發言

  教師可以將各小組討論題集中歸納,如:

  ①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什么特點?

  ②文章是怎樣推出議論中心的?

  ③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④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呢?

  師生可以互動式參與討論,學生可以說,教師幫助引導歸納:

  ①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說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②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的方法,最后引出中心也是結論。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結論,從智慧——生命——敬畏自然與生命。

  ③也許印象最深的寫法有對比、有擬人、有反問。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句,讀一讀,并比較一下用法的不同,從中看出用對比、擬人、反問的妙處。

  ④文中許多語句富有哲理性,可聯系文后的研討與練習(二)做一些反思和理解。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一些看法,教師引導評價就可以了。

  體驗反思

  1.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己學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舉例說明?

  2.對于作者否定“征服自然”、倡導“敬畏自然”的觀點,自己持什么態度?贊同呢?還是有其他觀點?

  3.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同學交流“人與宇宙”的資料或看法。

  〖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進行講述,也可以另立題目講述,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并延伸文章內涵,激發學生探求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

  拓展延伸

  1.比較學習郭牧華的《敬畏頭頂的星空》、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

  2.以“人·自然·生命”為話題,寫一篇感想,專題討論,課上交流。

  板書設計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愛護自然

  嚴春友

  人類生命  與大自然                對比

  人類智慧、自然智慧                擬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                反問

  有關資料:

  八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紅帆叢書《書山之味》

  中華書局《中華活頁文選》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培養科學理性精神。

  二. 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課件展示三組圖片:

  (一)美麗的自然

  課件展示:自然風光旖旎的圖畫。如:青草如茵,樹木成林,海灘似玉,白沙如帶,綠洲如茵,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美麗的海島風光畫卷(播放輕音樂)。

  (二)勇于探求的人類

  課件展示:人類歷史上取得的驕傲成績。如:四大發明,人類登月,神州六號發射場景、登山,橫渡……

  (三)自然的災難

  課件展示:宇宙垃圾,空氣污染,森林毀滅,土地沙化,動物銳減,非典,禽流感……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給以評價: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母體,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她的庇護,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然而隨著人類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破壞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我們只須用肉眼仰望一下頭頂的天空,就應當驚愕地承認: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經被“現代文明”的煙塵復印得渾濁而模糊。

  不必諱言,在人類的生存空間和視野中,已難以找到一塊凈土:珠峰的雪樣中含汞含錳,大西洋海底有鉛、鉻沉淀,南極企鵝體內含苯,北極煙霧在加濃變酸。

  人類唯一的生存場──地球,已經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敬天,人類才可自救!請讀嚴春友的《敬畏自然》。

  二.直覺感知:

  (一)自由言論:(自主問答)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哪個語段或句子點明了此觀點?

  明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狀的深深擔憂,號召人類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理解自然。點明觀點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當你凝視著燦爛的星空,當你與花相視、沉浸在“人花相視久,無語醉初春”的境界,當你為少女那無以言狀的美而怦然心動,當你為生命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驚奇的時候,難道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沒有引起你心靈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嗎?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樣子的呢?

  明確: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復雜的,又是簡單的”。

  (3)為什么要“敬畏自然”?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類是自然所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它們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類卻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其實,自然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個要素。只有認識、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們自己。敬畏自然,即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二)重點語句誦讀。

  1.誦讀首尾段。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2.誦讀文中三個中心句。感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三.規律感知:

  明確: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段,從人類“征服自然”談起。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200億年,人類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系,人類“只是大自然肌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包括2~7段,這一部分分兩層。

  第一層(2~5):比較人類智慧和大自然智慧。2~4段著重談人類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非常狹小;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后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算不了什么。第5段談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無與倫比:宇宙中的一切都精妙絕倫,人類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

  第二層(6~7):進一步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認識自我的工具;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得出人與自然是一體,人類應該愛護自然的結論。

  第三部分(8~10):論述宇宙的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固然是高級的生命形態,但也只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質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因此,人類與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兄弟關系。

  第四部分(11):人類理應敬畏自然。

  附:板書設計

  議論性散文:既有議論文的形式,也有文學的色彩

  板書簡化設計

  四.評品初得:

  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體會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災難,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

  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2)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處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

  (4)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

  (理解:此二句說明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

  (5)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6)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2.學生齊讀這些句子,再次品味語言的形象性。

  五.用練習得:

  (一)語言運用

  讀著作者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將“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具體行動?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么降臨在地球身上,也將同樣降臨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們應該知道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不是競爭,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合作、節儉和藝術性;作為人類,我們偉大之處與其說是我們能夠改變世界,還不如說我們僅能夠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淚,不是我的眼淚,更希望不是地球母親落下的最后一滴帶著絕望的淚!

  5.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二)基礎練習:

  ⑴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⑵ 在下面的括號內填上合適的詞語:

  ① 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力量。(    )

  ② 相比之下,顯出不足。(    )

  ③ 精細巧妙獨一無二,沒有什么可以相比。(    )

  ④ 味道鮮美的食品。(    )

  ⑶ 選五位同學回答:

  明確:hāo zhǐ jí

  不自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三)閱讀訓練:

  課內閱讀理解溫習:

  ⑴ 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敬畏自然”的內涵? “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⑵ 如何理解連蒼蠅蚊子乃至灰塵都是大自然精巧絕倫的藝術品?它們怎么能與人相提并論呢?

  ⑶ 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

  ⑷ 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這一句話能否理解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這是否是一種天真、狂妄的心態,是極端的唯心主義?

  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⑴ “敬畏”有兩層含義:

  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充分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自然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類的生成,實在太神奇了,承認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創造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比的。

  一層為“畏懼”,但不是原始人對大自然的畏懼。可以從“愛護自然”一語中探得它的含義。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處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人類應該調整自己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求得和諧的發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更美好。

  ⑵ 蒼蠅、蚊子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確實精巧絕倫,蒼蠅的復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實在奇妙;灰塵微小,內部結構卻異常精巧。它們都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人類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蒼蠅、灰塵也是,為什么不能相提并論呢?

  ⑶ 人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宇宙智慧也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包括低級形態與高級形態的大概念,一個是單指低級形態的小概念。“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級形態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⑷ 照作者的說法,人之于宇宙,有如頭腦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這一認識,就意味著人與宇宙休戚與共,人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同歡笑、共痛苦。

  課外閱讀理解一:

  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 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這既涉及可持續發展戰略,涉及地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提供的資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環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內維持不變。

  ② 太陽是決定地球外在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據近代天文學家的理論,太陽將持續而穩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平均半徑,將長期維持不變,至多只有極小的擺動,這一過程將至少還持續40億年。過了40億年后,太陽將逐漸膨脹而演化為紅巨星,最后將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實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陽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類,卻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動!不過,太陽為地球持續提供長達40億年的光和熱卻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40億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還不到太陽總量的1%!所以,研究人類在地球上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至少要以人類能在地球上持續生存40億年為奮斗目標!

  ④ 但是人類面臨的真正威脅,卻是來自人類自身。如果人們認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學之父的話,那么這400年來科學、技術以及工業、農業的發展,就遠遠超過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的400萬年間的成就。與此同時,近400年來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資源,也大大超過了在400萬年間人類所消耗的資源總量!如果按照現在消耗不斷增長的趨勢發展下去,試問4000年后乃至4000萬年后的地球將是什么樣的面貌?

  ⑤ 地球上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另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雖然人類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資源的辦法補充一些不可再生資源,但這在數量上畢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將取決于地球上的資源能在多少年內按照某些資源的消耗標準維持人類的正常生活。

  ⑥ 其實,4000萬年只是一個保守的說法,太陽的光和熱,完全可能持續更長一些時間,即使太陽系內出現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擊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萬年內發生,而且人們完全能發射有超強破壞力的導彈,使小行星改變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可不必“杞人無事憂天傾”的!

  ⑦ 但是,真正值得憂慮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類自身!

  ⑴ 本文從兩個方面回答了“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問題,一個方面是太陽能否持續而穩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另一個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地球上的資源能按某些資源的消耗標準維持人類多少年正常生活;

  ② 人類能否合理利用資源。

  ⑵ 第③段中,作者說,“太陽為地球持續提供長達4000萬年的光和熱卻是沒有問題的”。他這樣說的根據是什么?

  答案:因為在400萬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還不到太陽總能量的1%。

  ⑶ 第④段中,作者說,“但是人類面臨的真正威脅,卻是來自人類自身”。“來自人類自身”的威脅指什么?

  答案:對資源過度的消耗。

  ⑷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 這一過程將至少還持續40億年。

  “這一過程”指什么?

  答案:太陽將持續而穩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至多只有極小的擺動。

  ② 但是,真正值得憂慮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類自身!說說“控制人類自身”的含義。

  答案:a、控制人類對資源的損耗。

  b、控制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壞。

  ⑸ 讀本文后,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請列出兩條:

  答案:答出文章所涉及的兩點知識即可。

  課外閱讀理解二:

  我是從花蕊中啟程的。

  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風闡釋得很芬芳。陽光那么亮那么暖,他一下子鉆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層,他對我說:用美麗捍衛美麗只能保住半個美麗,用成熟捍衛美麗才能保住整個美麗。

  我于是毫不惋惜地把一份嫣紅投入泥土。我知道脫去了盛裝的自己有多么丑陋多么寒酸,我可憐的軀體一度充當著狂風的玩偶,在那令人心悸的搖曳動蕩中,我甚至懷疑自己真要成為夏的祭品了……

  一個可愛的孩子迎著我跑來。他瞪大純真的眼睛對我耳語:你真了不起,你能孵出一個香香甜甜的圓滿──對嗎?

  我無聲地笑了。暗暗發誓要用生命為這孩子撰寫一部最真的童話!

  光與影結伴滑過我生動光潔的肌膚,點點滴滴的憂喜貫穿了我成長中的每一個時刻刻──憂,被我咽進腹中凝成堅硬的核;喜,被我寫在臉上綻成甘美的笑。

  當第一陣秋風款款吹來的時候,我的童話業已完稿。我靜靜地期待著,期待著秋陽的披閱與潤色。

  我的夢很完美。我慶幸自己終于擁有了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在這收獲的季節里,我要悄悄告訴那個曾鼓勵過我的可愛的孩子──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不要為我姿容的消殞而難過。如果你還想讀到我精彩童話的續編,就請把我堅硬的內核埋進土里,那樣,我就能以下一個春季為中國,繼續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歷程……

  ⑴ 文中的“我”經歷了生命中哪三個歷程?

  答案: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秋天成熟。

  ⑵ 文中的“我”在生命歷程中追求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①成熟;②奉獻。

  ⑶ 選取文章內容、語言和寫法的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六. 拓展閱讀: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0

  敬 畏 自 然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

  2、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科學文藝作品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多媒體圖片)

  2、大自然是美麗的,雄偉的高山,遼闊的草原,蔚藍的大海,美麗的花園,繁華的都市。無不為人們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聰明,最美麗,最富有靈性的人類。人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跡,人類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繁衍、壯大。

  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到自然懲罰的現象卻也屢見不鮮。 (欣賞多媒體圖片:沙漠、火災 地震等)。 

  (二)整體感知

  (多媒體演示)

  1、讀一讀,寫一寫

  鯤(kun1)鵬     蓬蒿(hao1)   相形見絀(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肴(yao2)                     

  2、詞語解釋: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絕倫:精細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2、讀課文,思考問題,理清文章論述的思路。

  (多媒體演示)

  思考問題

  1、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

  2、人為什么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導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闡明了什么觀點?

  (多媒體演示)

  (論點)人類永遠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卻“不自量力”的宣稱要“征服自然”

  4、指導學生默讀討論第2——7自然段,討論人與自然究竟是什么關系?

  人類與大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系,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又怎么樣呢?

  (提問、討論、歸納、多媒體演示)

  1、高科技航天事業的空間,在宇宙中間非常狹小。

  2、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

  人類智慧   3、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倔的陷阱。

  4、宇宙中存在著遠比人類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比較

  大自然智慧:是無與倫比的,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用美的規律創造了宇宙的一切。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自然指揮是大海,人類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律創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進一步的闡述人類智慧與大自然智慧的關系。

  (一)、人類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二)、人類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人類智慧與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作者從自然智慧進而論述宇宙生命,得出結論。

  (多媒體演示)

  (結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體。理所當然,人類應該

  愛護自然。“敬畏自然”。

  5、為什么要敬畏自然?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1)、為什么要敬畏自然?因為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報復。大自然的懲罰、報復是無情的是殘酷的是令人畏懼的。

  (欣賞多媒體圖片:東南亞海嘯、唐山大地震)

  多媒體圖片解說:

  (一)東南亞海嘯:不久前爆發的南亞、東南亞海嘯并引發的地震,造成人員死亡超過15萬。傷員不記其數。

  (二)唐山大地震:“30年前河北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眨眼之間毀于一旦。這是自然對人的報復,不能不使人類畏懼。

  (2)、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因為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盡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態有高低之別,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再則,敬畏自然,就是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2)文章最后一段(齊讀)“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總結課文,多媒體演示)

  一、通過生動的比喻說明“征服自然”是錯誤的。

  1、比較人類智慧與自然智慧。       與自然

  敬畏自然  二、人應該敬畏自然 2、闡述人類智慧與自然智慧的關系。和諧相

  3、由智慧進一步論述宇宙生命。    處。

  三、得出結論:人類應“敬畏自然”,熱愛自然。

  (六)作業 

  1、以“人·自然·生命”為話題,寫一篇感想

  2、思考問題

  (1)本文寫了什么內容?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本文中最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哪些?

  [明確]

  (1)、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2)、作者認為,人類不要再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2005-4-2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啊!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整個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1)鵬 斥安鳥(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見絀(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閱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說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閱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2•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i莉人類長遠發展。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1)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并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后“研討與練習二”為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著思維的火花,那么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 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 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 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 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里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附錄:閱讀 錢鋼 《唐山大地震》(節選)

  沉痛的記憶——26年前唐山大地震(史海鉤沉)

  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慘痛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慘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2769萬人;重傷,16.48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一座重工業城市毀于一旦……

  唐山大地震以一座城市和這座城市中的百萬生命為代價提醒我們:在人類研制的各種行星探測器頻繁飛向宇宙太空,甚至放言要向太空移民的今天,我們對自己腳下的地球又了解多少呢?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終究不在于力的征服,而在于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我們優秀的科學家們的首要任務也并不是在于研制出各種先進的武器,以“抵御外敵”,相互搏殺,而是如何立足于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更加充分地認識它,馴服它,不再在它囂張暴戾地作惡時而毫無預見,束手無策。也許,這就是我們紀念發生在26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真正意義。

  不可預知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河北唐山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24萬余人在災難中喪生。

  僅僅在一秒鐘以前,地球表面似乎還是平靜的。在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中國河北唐山市,一切都和往昔一樣,夜闌人寂。誰也不曾想到,若干年來,地殼運動產生的巨大應變能正在唐山的腳下聚集著,直到巖石再也支撐不住的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終于在這一天的凌晨發生了,猶如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離地面16公里處的地殼中爆炸!唐山上空電閃雷鳴,大地上狂風怒吼,在強烈的搖撼中,百萬人口的唐山瞬間被夷為平地。

  唐山震后慘狀

  唐山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黎明,天地間被一座城市毀滅時所產生的一切死亡物質籠罩著。

  唐山礦冶學院圖書館的第一層樓面整個向西剪切滑動,原來三層的建筑像被地殼吞沒了一層。唐山第十中學前的水泥馬路被攔腰震斷,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錯位達一米多。而這次大地震地裂縫穿過的地方:唐山地委黨校、東京街小學、地區農研所以及整個路南居民區,都像被一只巨手從地面上抹去了似的,不見了。在陸軍二五五醫院,一個女兵被一根水泥梁柱橫穿了胸膛,胸口血肉模糊;一位孕婦已快臨產,人已斷氣,下身還在流血;一位年輕的母親從三層樓的窗口已逃出半個身子,沉重的樓板落下來將她壓死在窗臺上,她死在半空,懷里抱著她的孩子,垂落的頭發在余震的搖顫中拂動。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沖人喊著:“救救我哥哥吧,我的爸媽全沒了,救救我哥哥吧……”在他的旁邊,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正大口大口地吐血,胸前一片殷紅。

  和歷史上許多大震之后的情景一樣,無休無止的暴雨開始了,唐山的廢墟中涌出了混著泥土和碎石的紅色水流。劇痛中的唐山城在凄苦地呻吟著。

  生命大營救

  7月28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唐山大地震發生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開出了開灤礦。三個小時之后,這輛紅色救護車出現在北京中南海門前。歷史應當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唐山礦干部李玉林、曹國成,唐山礦司機崔志亮、袁慶武。他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最先報警者。當他們在那個大災難發生的凌晨走進中南海紫光閣時,四個人同時大哭起來:“首長啊!唐山100萬人啊……”中央的緊急會議隨后召開,決定軍隊、醫療隊、救災物資連夜向唐山開進。

  7月28日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10萬救災部隊開赴唐山,搶救廢墟中存活者的重任落在了年輕士兵的肩上。最早進入唐山的北京軍區某團一營當時的教導員李福華后來回憶說:“戰士們都驚呆了,滿地的死尸、腦漿和血。我急了,喊‘快救人吶!’喊的時候聲音都在發抖。”整個唐山廢墟中,到處聽得見呻吟,但樓群的殘骸像山一樣。當天下午,一營2/3的戰士的指甲全都剝落了,可他們仍像瘋了一樣地扒呀扒呀……在一座已經塌成陡坡狀的樓房前,人們看見一位戰士從廢墟里站起來,身上背著一個中年人,然后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外挪,他的腳后跟拖著一塊大木板,仔細看去,原來他踩中了木板上的釘子!年輕的士兵滿頭的汗,滿腳的血。

  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火車、飛機、汽車,全國向那座劇痛中的城市和百姓運送糧食7611萬斤,藥品293.7萬噸,葦席262萬片,鐵釘1030萬噸,蔬菜1406萬噸,衣服157.3萬件……28日夜,從北京開出的兩輛發電車開始給設在唐山機場的抗震救災指揮部供電;29日深夜,遼寧郵電系統維修隊修復了東北經唐山通往天津和北京的通訊線路;30日,北京重型電機廠第一個將30輛水車的清水送到了唐山……就在這場大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夜里,唐山市一條布滿瓦礫的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一盞路燈,如燭光一般明滅不定,它是九位工人從工廠的廢墟中扒出手搖發電機點亮的,這盞大地震后第一個亮起來的路燈猶如唐山這座城市不熄的生命之光!

  作者郵箱: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4

  創意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綠草如茵,樹木成林,鳥飛長空,魚翔淺底等自然風光的圖畫。

  學生看后談感受,教師小結: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塵,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二、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學生朗讀課文,用課件展示下列詞語:學生讀準字音并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見絀碩大狂妄精巧絕倫深邃

  三、整體感知: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明確:“敬畏”。

  2.解題:“敬畏自然”的是什么?

  明確:“敬畏”有兩層含義,一層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二層是“畏懼”,但不是簡單的害怕,而是說破壞大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明確: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對人類現狀的深深擔憂,告誡人類要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點明觀點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⑴作者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

  要求:闡述觀點,有理有據,一定要結合課文內容,不能脫離文本。

  教師歸納:

  ⑴因為人類常常與自然對立,有時違背自然規律,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發展。所以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

  ⑵人類與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質疑思辨:

  教師激趣: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

  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⑶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六、拓展研究:

  激趣:讀著本文精辟的論述、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可每一小組擬一條展示交流)

  參考:

  1.地球不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繼承的,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

  2.地球不屬于人類,而是人類屬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則就是合作;我們不應只求改變世界,而應力爭改變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們的眼淚。

  5.我們愛護今天的自然,自然將呵護我們的明天!

  齊讀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導語: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學習揣摩:

  1.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

  ⑴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哪些特點?

  ⑵文章是怎樣推出議論中心的?

  本文以議論為主,富有文學性,講究形象語言、文學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作者運用了對比、層層推進的論述方法,最后引出結論。如從否定“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結論等。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品味:

  例:

  (1)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災難,危及人類自身。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

  (2)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處隱藏著生命,到處都有生命的萌芽,到處都有沉默的聲音。

  (4)在物質中,有無數的生命在沉睡著,一旦出場的時間到了,它們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理解:此二句說明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

  (5)宇宙創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理解: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說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創造。)

  (6)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2.學生齊讀這些句子,再次品味語言的形象性。

  四、課內練習,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連詞組段;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3.你覺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試仿寫一段話。

  五、延伸拓展作業:

  課下讀郭牧華的《敬畏頭頂的天空》或張曉風的《敬畏生命》,寫下感想,進行交流。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鯤(kun1)鵬 斥安鳥(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見絀(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釋下列詞語。

  蓬蒿:(方)茼蒿。飛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書)比喻距離很近。

  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對自己估計太高。

  相形見絀:互相比較之下,就顯出一方的不足之處。

  精巧:精細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導人

  當你為宇宙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學生交流感受和見解,同學問互相補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二段。

  學生閱讀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說法錯誤,認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竊笑人。(理由:1.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2.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錯誤的歷史。)

  (二)學習第三至第五段。

  1.學生閱讀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三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于人。

  2•學生發表自己看法,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

  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如:

  (1)說說人類變化的歷史。

  (舊石器、新石器……)

  (2)人類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了嗎?…。(.人類先是不能或難以生存,在其他動物的威脅下偷生。后來工具逐漸進步,能夠征服其他動物,是已經變為主動。) 。 一

  (3)人類成為大自然的主人了嗎?

  (人類不能完全使大自然聽命,所以尚未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后)還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類的作品有的一萬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對人類的理智有一點否定。)

  (6)我們的正確看法應當是怎樣?….(要尊重人類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命運變好。例如人的壽命從二三十歲進為七十幾,不管是一萬年后,人類壽命的延長,對人類來說不會是“可笑的”。)

  五、小結

  學習本文要認識“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學理性精神比較人與自然,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結豁,i莉人類長遠發展。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蓬蒿 咫尺 狼藉 吶喊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質疑,討論問題。(學生交流看法。)

  ①人類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產物?

  ②作者認為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嗎?

  ④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也是一樣?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⑥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三、學習文中多次運用反問句。體會其作用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如:①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②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③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么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④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⑤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里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四、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是什么?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五、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

  六、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6

  (第一課時)

  自學說明: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觀點較鮮明,通過討論、質疑,挖掘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又通過品讀、揣摩,理解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并學習運用,以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習目標:

  1、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反復閱讀,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感悟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觀點。

  學習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提示: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他的恩惠,在她懷中壯大,高天流云、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河落日無不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破壞了自然,自然母親已傷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塵,污濁的空氣,脫皮空腹的山巒,日漸枯竭的水源……這就是人類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接受自然回饋的禮物。人與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人類又該怎樣對待自然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并感悟嚴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許我們就會多一份愛護自然的責任。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材料內容談感受:                        

  。(學生展示)

  二、請你認真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據上下文語境理解詞義:(黑板展示)

  狼藉     混淆    深邃    自不量力    相形見絀    精巧絕倫  

  美味佳肴

  三、整體感知:(圈畫每段關鍵語句,理清論述思路。請各小組同學通過討論、交流并口頭展示)

  1、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為作者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

  2、你認為“敬畏自然”的內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樂,探究使人聰明:(討論、交流,小組自由展示)

  1、再讀課文,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⑴、作者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五、挑戰自己(質疑思辨):

  教師引導: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本文就處處洋溢著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對本文的觀點有質疑嗎?(學生質疑,暢所欲言)

  如:⑴、畏懼自然是否意味著不求進步、無所作為?

  ⑵、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⑶、人類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舉你提出的問題:                                                  

  。

  六、拓展研究:

  教師引導:(黑板文字、語言交替展示)

  根據本文精辟的論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將如何把“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變成最實際的行動?

  。

  請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條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

  七、師生小結:

  通過今天的課堂你收獲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

  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學習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學習重點難點:

  1、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

  2、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語言特點。

  學習過程:

  一、導語提示: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深刻地意識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于這樣經典的文章,我們只了解了內容還遠遠不夠,這節課我們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藝術做一番探究或品味。

  二、再讀課文,圍繞文章的表達方式和論證方法進行探討、交流:(小組黑板展示)

  ⑴、本文從表達方式看有哪些特點?(圈點具體的句子,在課本上標注出來。)

  ⑵、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推出的?

  三、語言品味,互動探究:(各小組討論、交流,口頭展示)

  1.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品味:(可以從句子的表達方法、修辭方法、內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

  (1)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弟兄”體現了宇宙間的一切生命是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理解:用了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3)                                                                                                                                                                                                                     

  (4)                                                                   

  (5)                                                                                                                                                                                                                    

  ……

  2、學生自讀這些句子,也可以寫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語言之美。

  3、你們也想寫出優美的句子嗎?通過以下練習能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1)、你覺得文中哪些詞語很有特色,將它們抄寫下來并寫成一段話。

  (2)、你覺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試仿寫一個句子;

  五、延伸拓展作業:

  長期以來,人類就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本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愛護自然。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認識呢?

  以“人·自然·生命”為話題,寫一段你的感想。

  六、反思:通過今天的課堂活動,收獲了: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 篇17

  關于本文:

  生態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敬畏自然》從總體上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一種新的理念。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大自然擬人化,令人感覺大自然神奇之至,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例如'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大自然'等等,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閱讀本文,要注意作者的理論根據,作者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將大自然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既敬又畏的情感。

  學習要點

  本文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作者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以擬人的手法談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賜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

  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免有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對自然解除了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一、字

  1、給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蓬蒿(  )咫尺(  ) 狼藉(  ) 相形見絀(  )

  鯤鵬(  )萌芽(  ) 深邃(  ) 混淆(  ) 美味佳肴(  )

  二、詞

  1、解釋下列詞語。

  高深莫測:高深的程序無法揣測。形容令人難以理解,無法知道其中奧秘。多用于諷刺故       弄玄虛的人。

  相形見絀:相,相互;形,對照,比較;絀,不足、不夠。相比之下,一方顯出不足。

  2、積累

  萌芽  蓬蒿  咫尺  混淆  狼藉  美味佳肴  幼稚

  三、思考

  1、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無法比擬的,'人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因此人類與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實是兄弟。

  2、本文在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法。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是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強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沒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表達句式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3、請思考本文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并對作者的觀點與論述提出你的質疑或補充。

  4、通過本文,將'人與自然'的話題提升到一個更為開闊,更為理論化,更為根本性的思想境界。仿照本文寫一篇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5、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學會一種敢于對'長期支配人們的觀念'與行為方式提出質疑的逆向性思維,并將這種逆向思維方式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

  中考解析

  (江西省)閱讀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誦讀文言文,要正確掌握長句中的停頓。用'/'畫出下面句子中該停頓的地方。

  鄰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遺 男

  2.解釋文中加紅詞的意思。

  ①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_ 個人,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_ ,運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 的時間。

  4.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愚公移山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讀準句中停頓。一般來說,應該依據句子的內部結構來掌握句中的朗讀停頓。因此,正確理解句意是恰當的劃分句中停頓的前提。此句的正確朗讀應該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贊同(贊成、同意等)。'且焉置土石'中'置'的意思是:(安)放。'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中'荷'的意思是:挑(擔)。

  3.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從這段文字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5個人,'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他們運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箕畚挑運,運一次土石需要一年的時間。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愚公要移山是由于大山擋住了出路,進出要繞很大的彎。只要意思準確,即可。回答要注意答題要求,'用你自己的話',若抄用原文,不對。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表述能力。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只要答案有合理成分即可,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敬畏自然》最新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一.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培養科學理性精神。二.品味文章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2抓住文章的重點、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設計說明:本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

    11.敬畏自然嚴春友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1、掌握生字詞2、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理解語言中包含的哲理。3、理解本文題材特點,側重議論的表達方式,學習反問修辭方法。...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2、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3、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講究形象的語言的含義。4、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①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②品味關鍵語句,理解語言中包含的哲理。③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教學重點:①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樹立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 《敬 畏 自 然》教學設計

    敬 畏 自 然 (教案)一、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2、理清層層推進的論述思路,了解對比和反問的作用。3、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二、教學重難點1、通過反復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 課前預習,查字典,疏通字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3 抓住文章的關鍵句,理解分析課文。...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通過誦讀,學習作者語言。 3.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 《敬畏自然》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 《敬畏自然》說課稿(精選14篇)

    李莊中學王德君一、 說教材(一)對課文的理解,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

  • 《敬畏自然》同步練習(精選15篇)

    ■.積累運用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斥安鳥()蓬蒿()鯤鵬()狼藉()陷阱()咫尺()佳肴()混淆()幼稚()2.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潘金莲 |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观看 |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 天天干天天爱天天 |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 久久久国产精品人人片 | 玖欧美性生交XXXXX无码 | www.中文字幕.com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 痉挛高潮喷水av无码免费 | 久久999精品久久久有什么优势 | 午夜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国在线线免费费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免费完 | 免费毛片wwwcomcn | 久久久免费在线观看 | 强行扒开女同学腿看屁股眼 | 国产免费专区 | 一级黄色片子免费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 4p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观看 | 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簧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视频公司 | 欧美啊啊啊视频 | 亚洲一区影院 | 欧美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 山西太原一级毛片 | 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无码成本人视频动漫 | 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观看酒店 | 青青一区二区 | 天天干夜夜曰 | 色七七网站 | 亚洲aaa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