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永久的悔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
本文的結構層次:
(1——2段)開篇設疑:點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間敘事:道明悔的緣由。
(10——11段)結尾點題:突出永久的悔。
三、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第二課時(總第6課時)
【導入新課】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分析課文。
【新課探究】
一、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二、讓學生閱讀第3.4段
1.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調。 2.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3.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4.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三、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2.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3.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第三課時(總第7課時)
【導入新課】
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新課探究】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