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語文第六單元綜合復習要點
一、單元學習目標
1.了解課文的作者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識記文言字詞,積累文言詞匯。
3.理解難句的含義,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把握課文大意。
4.領會課文的主題思想,體會作者對人格理想的追求。
5.背誦課文中的名篇名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6.激發熱愛祖國的崇高熱情,用筆墨盡情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
二、單元內容歸納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這些神話寓言寄托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生活的雄心壯志。\'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世外桃源的故事更表達了廣大人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后皇嘉樹\'\'人有其寶\'等詩歌與故事則反映了古人對人格理想的追求。
《古代神話三則》分別是《夸父逐日》《精衛填!泛汀杜畫z補天》。在《夸父逐日》中,巨人夸父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精衛填海\'用來比喻不畏艱難、非達目的不止的精神。晉代詩人陶淵明曾寫\'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區區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論,一種悲壯之莢,千百年來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滄海固然大,而精衛鳥堅韌不拔的品格更偉大!杜畫z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類,冒著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表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善良,不怕危險,甘于奉獻的精神。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文章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故事三則》分別是《左傳》中的《人有其寶》、《禮記》中的《嗟來之食》和《元史》中的《許仲平義不茍取》。《人有其寶》中的子罕不受寶玉,那是在追求一種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多祦碇场繁憩F了齊國人自尊自愛、純潔高尚的人格,現今讀來,仍有鮮明的教育價值。\'嗟來之食\'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那些帶有侮辱性的恩賜和施舍。《許仲平義不茍取》中的許仲平潔自身自好,守住小節,也便保住了大節。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通過虛構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應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醉翁亭記》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當時作者因上書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州。在文中,作者表達了他那種\'與民間樂\'的曠達情懷。這篇散文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饒有詩情畫意,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美文,確實值得一讀。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贊頌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憤圖強,擔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文章感情熾烈,條理清晰,說理明白透徹;富有極大的鼓舞性。
《橘頌》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篇詠物詩。詩人通過贊頌橘樹堅貞不渝的性格和純潔無私的高貴品德,寄托了詩人堅持理想和光明高潔的情懷。這種借詠物來寄托志的寫法,開創了我國詠物詩的先河,給后代以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