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第一課時
【自學指導】
1.了解文章的文學性:用文學語言和文學手法描寫社會生活中富有典型特征的片斷,及時再現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場景、氣氛,學習本文對寫作素材的選用與布局。
2.理解氣氛渲染的藝術效果,學習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3.學習作者理直氣壯維護國格的大無畏精神,明白只有樹立自尊的人格,才能贏得他人敬重的道理,增強個人自信心,增強民族自尊心。
【課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政論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報告文學,不僅真實性強,而且文學色彩濃厚。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作者留學法國,在一堂對話課上,與一位大胡子教授唇槍舌劍較量的場面,還通過神態、行動及大量的對話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引人入勝,并有助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
2.文章表現了海峽兩岸的中國留學生,團結協作,自覺地維護祖國的尊嚴。也反映了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友好感情,反映了外國友人真誠希望中國不斷富強的愿望。
【正音正字】
謹jǐn 堪kān 倏shū
【積累詞語】
千般百樣 無奇不有 刁鉆古怪 總而言之 鬼鬼祟祟
一人做事一人當 順理成章 感慨萬千 不約而同
【朗讀課文】
【分析課文】
本文是一篇結構緊湊的特寫,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讀來情味盎然。本文沒有一點悲涼感,同是在維護國格,赤子們腰板硬朗,理直氣壯,具有逼人的威勢。以高度文明的中國人高雅的氣質、敏捷的思維、機變的語言令洋人嘆服,展示了九十年代中國人的高等素質。
文章主題是:通過“大胡子”教授的提問和中國留法學生“我”的回答,表現了中國留法學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愛,理直氣壯的愛國精神,不畏“刁難”的自強自信,反映了外國友人真誠希望中國富強、中國能自強的良好愿望,展現了中國正在逐步上升的國際地位。
題目是個偏正短語,它隱含的語義是“向中國人致敬”,但題目采用形象性說法,既寫出了“中國人”的國際地位,又顯現了教授的真誠。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側面鋪敘大胡子教授“刁鉆古怪”總使人“難堪”的形象。要回答“兩個半鐘頭”、“無奇不有”的問題,已經很難熬了,更何況是一位“刁鉆古怪”的教授在提問。“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從他的課堂上領教了什么叫做‘難堪’”,這句話寫出了教授的“教學嚴謹”,也使讀者為“我”捏一把汗。這些側面鋪墊為對話課渲染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也為后文教授的真誠態度和嚴謹教風作了反襯。“大胡子”暗示教授的直爽、豪放。
第二部分(第4-31段),寫教授“刁難”“我”的經過及“我”機變而理直氣壯的回答“制服”了教授。對話課從劍拔弩張的氣氛轉為友善輕松的氣氛,“我”付出的不單是機變的對話,敏捷的思維,更為重要的是一種為國爭光的責任感。整個問答過程分四個回合。
第一回合(第4-9段),關于中國人如何工作的問答。教授的提問切入自然,既注意到了學生身份,又不經意中提問,但卻有看似平實、實奇崛的開挖話題的功夫。一個國家的記者如何工作、記者的首長如何工作,尤其在提問時加上一個修飾限制性狀語“在中國”,一下子把國家的榮辱鄭重地放在了學生面前,要回答得得體,需要有非同尋常的應變能力。“概括地講”,“我”巧妙地接過提問中的“概括”要求,回答了兩句高度概括的話,針鋒相對,沉著應答,俏皮幽默而又不失風度。第二次“概括地講”,句式重復,寫出“我”的執著、堅定,不入“圈套”,不作無謂的解釋,用兩個“愿意”接連回答,把我們國家寬松的政治氣氛和人民的舒暢心情介紹給了各國留學生,為國家爭了氣。“竊笑”:“竊”是怕教授,“笑”是贊賞我。“‘哄’地一下笑起來”,情不自禁地爆發了對我賞識。這兩句,渲染出活躍的氣氛,沖淡了原先的緊張氣氛,再加上有些留學生“偷偷朝我豎大拇指”的動作,巧妙地烘托了“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