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第三部分(第32段),寫“我”與中國臺灣學生結伴而行。作者有意選擇這個素材做全文結尾,寫出中國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友好,共同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意識。“好一會兒”,說明雙方還是有一些隔閡的。“不約而同”,寫出雙方為中國人的地位升高而感到歡悅,進一步點明題目中的“中國人”的范疇。
大胡子教授,是一位對中國人民友善的外國友人。他在課上提出的問題是他嚴謹的教風的體現。他提出的“兩個中國”的問題并非是他在主張“兩個中國”。這個敏感的問題在國際上往往經常碰到,教授的提問正是為了測驗一般中國人對此問題的敏感度,反過來看,可能正是教授的提問練就了“我”往后工作上對這類問題的敏感。教授提出中國富強問題,可能是他對一國富強的一種興趣。教授對“我”與中國臺灣學生在中國臺灣問題上的一致性極其贊賞。教授對中國人民的真誠從他最后的眼神,笑容和脫帽動作中可以看出。教授的脫帽致敬是他的正直為人的表現。當然“我”代表的中國人的自強和自尊,使教授進一步了解了中國人,由此而產生敬意。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以及中國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
第二課時
【思維訓練】
1.本文的文學體裁是什么?題目的隱義是什么?
本文的文學體裁是報告文學。
題目的隱義是“向中國人致敬”。
2.“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從他的課堂上領教了什么叫做‘難堪’”中,“幾乎”不能刪除的原因是什么?
①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難堪”,最后“我”也沒有難堪。
②教授的目的也不是要學生難堪,而是治學嚴謹。
3.“我聽見班里有人竊笑。” 句中的“竊笑”有哪兩層意思?
“竊”寫出了學生對教授的懼怕,不敢公開笑。
“笑”寫出了同學對“我”的贊賞。
4.第二回合是關于國籍的問答。教授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教授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要了解一般中國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質。
5.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飄”與“那種凍結的沉寂”,分別照應什么?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飄”照應開頭“12月”。
“那種凍結的沉寂”照應“當即冷場” 。
6. 第三回合是關于如何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問答。“除臺灣省外”和教授“搓搓手看著我”,對于塑造“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除臺灣省外”這句語言描寫,突出“我”反應靈敏,思路周密,無隙可擊。
教授“搓搓手看著我”,側面描寫“我”很棘手,使教授感到難以應付,手足無措。
7. “我看著他的臉。那臉,大部分掩在濃密的毛發下。”“我才發現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燦爛。” 這兩次對教授的外貌描寫,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前一句說明“我”并未真正認識教授的真面目,未理解他的真實意圖。
后一句說明“我”終于感到教授并無惡意,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被看清,即了解了他的真實意圖。
8. 本文描寫“大胡子”教授采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其實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欲揚先抑。 其實他是一位對中國人民友善的外國友人。
9. “我”與教授的問答圍繞哪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的過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四個問題:中國人如何工作、”我“的國籍問題、如何解決中國臺灣問題、中國富強的標準。 過渡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