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鐘麗思
教學目標 :
1、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記敘文四大要素。
2、 把握文章主旨。
3、 欣賞文中主人公“我”精彩的回答。
教學重點、難點:
1、 梳理各個回合回答的關系及層層推進的方法。
2、 分析歸納“我”的精神品質,體會“我”答辯的機巧睿智。
3、 把握大胡子教授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結合第二十八屆雅典奧運會,體會當中國人拿到金牌時,當五星紅旗升起時,當國歌響起時,運動員為什么會眼含熱淚?而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為什么?(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金牌越拿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但我們也會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又是因為什么呢?這與國家的強盛至關重要。
呆在國內的我們根本無法體會,但往往走出國門的中國游子體會很深,今天,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中國留學生的中國情節。
二、解題
含義:對中國、中國人的尊敬
寓意:既寫出了中國人的國際地位,又顯現了教授的真誠。
三、分析課文,中國贏得尊敬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找出本文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那年的十二月
地點:巴黎十二大學的一堂對話課
人物:教授、我、其他國家的留學生
事件:我和教授對話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我和教授的整個對話過程
第一回合:關于中國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教授:1、作為記者,在中國如何工作?
2、作為中國的首長如何工作?
教授的第一個問題正好對應了前面的提到刁鉆古怪。
“我”:“概括地講”、“愿意”
我的回答顯示了機智幽默,并暗示了國家寬松的政治氣氛和人民舒暢的心情
大家:“竊笑”、“哄”、“笑”、“豎”
大家的反映說明了他們對我回答由衷的佩服和滿意,證明了我的成功。
第二個回合:關于國籍的回答
教授:1、來自哪個中國?
2、來自中國臺灣中國還是北京中國?
教授的第二個問題是敏感的政治問題,國際上有“兩個中國”的暗流。他的語言、動作、神態表現的狡黠、傲慢、挑釁,想使我“難堪”,事實上,他想了解中國留學生的政治敏感性。
“我”:1、沒聽清楚
爭取時間弄清教授問題的真正意圖,同時也不想激化矛盾,變被動為主動,引出教授的謬論。
2、理直氣壯的回答只有一個中國,并有臺灣同胞的附和。
我的回答糾正了教授的常識錯誤,顯示海峽兩岸人的骨氣、尊嚴。
大家:“咔咔”
反襯了我的成功,各國學生的友善,當時課堂的氣氛有緊張轉為了活躍。
環境描寫:說明了問題的尖銳、嚴肅、敏感,當時課堂緊張凍結沉寂的氣氛。
第三個回合:關于如何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回答
教授:1、你走遍了中國嗎?
2、誰負責中國臺灣問題?
3、怎樣解決中國臺灣問題?
4、鄧小平怎樣解決中國臺灣問題?
教授在中國臺灣這個問題上窮追不舍,我也意識到了他對中國臺灣問題的興趣,索性自己把問題引到點子上。
“我”:1、講到中國臺灣。
2、年輕的父輩。
3、仍健在的父輩。
4、鄧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問題引到中國富強的問題上。
我明白中國臺灣問題是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避免跟教授的正面沖突,而成熟起來的父輩相信能解決好中國臺灣問題。
大家:笑聲(證明了我回答出色,又成功了。)
第四個回合:關于中國富強的標準問答
教授:1、鄧小平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注意教授此時的神態,表示對我先前回答的肯定)
2、中國富強的標準?
“我”:“站”、“狠狠”、“一字一字”
說明我當時已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教授對我回答的反映:動作、語言、神態
總結:此時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教授問題的真實目的,我在回答的過程中勝利了,顯示了中國人的自強自信,不卑不亢,團結精神。教授則顯現了他偉大的人格,表達了他真誠的希望中國富強、人民自強的良好愿望。
五、比較都德《最后一課》的結尾。
六、“大胡子”教授人物形象的分析
A、教學嚴謹,教學水平高,為人正直的學者
1、提的問題難度高
2、對學生的熟悉了解
3、提問思路敏捷
B、提問的真正目的:測驗中國學生的政治敏感性
C、了解了中國人,產生了敬意(欲揚先抑)
七、作業 :排演課本劇,表現“我”與教授的 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