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寫出教授思路極其敏捷。
10. 本文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環境描寫,渲染了特定場合的氣氛。直接的環境描寫,烘托了氣氛,比如寫冬景、寫人們盯著我們三個人的冷場等。通過人物的反應的側面描寫,如課堂上的笑、凍結的氣氛、松動椅子的聲音等,寫出了劍拔弩張及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善氣氛。
11. 文章主題是什么?
①通過教授的提問和中國留法學生“我”的回答,表現了中國留法學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愛的愛國精神;
②反映了外國友人真誠希望中國富強、中國能自強的良好愿望,展現了中國正在逐步上升的國際地位。
12. 在對話課上,大胡子教授提出問題,如此“刁鉆古怪”,后來,他為什么竟會對“我”“脫帽致敬”,前后態度是否矛盾?為什么?
①應把問題本身的性質和提問人的動機,區分開來。教授提出“兩個中國”問題,并非是主張“兩個中國”,提出“中國臺灣問題”,說明他對中國情況的關切。
②一位編輯曾介紹,這位教授“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從他的課堂上領教了什么叫做“難堪”,這一重要的伏筆,說明他的提問“刁鉆古怪”,并非單是沖我而來,而正是表現了他“聞名于全校”的“教學嚴謹”。
③教授在對話課上,提出了一些有關國家榮辱、政治上十分敏感的問題,是要了解一般中國人是否都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能不能自覺地維護國家的尊嚴。
④教授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在提問題中,被我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染了,因此最后按捺不住內心激動,離開講臺,笑容滿面,脫帽致敬,這是他的心跡坦露,也是他正直的表現。
13. “我”與教授對話完了,教授宣布:“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下課。”文章到此可以擱筆,為什么最后還要添寫一節,交代“我”與臺灣同胞準備去喝咖啡?此節能否省略?
本節對話課,“我”與教授構成了一對主要的矛盾體,對話進行了11次,其中有7次,集中討論了所謂“兩個中國”和“中國臺灣問題”。回答教授第四次提問時,特別交代臺灣同胞支持我的意見:“只有一個中國”、“這是常識”。我在回答如何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時,強調要有海峽兩岸的“父輩”來解決。我和臺灣同胞,都是“中國人”,都是教授致敬的對象,中國的統一富強,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我”與臺灣同胞,齊心協力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是畫龍點睛之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所以最后一節,不能省略。
【課外作業】
1.整理學習筆記。
2.預習《王顧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