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精選2篇)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

發布時間:2023-08-18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精選2篇)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廣泛閱讀科普讀物的熱潮。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本文的說明層次。

  (2)本文的語言特色。

  (3)本文寫法特點。

  難點:本文說明的層次。

  解決辦法:寓教于樂。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說、寫多項練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啟發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象,并從中發現規律。

  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選出優勝組,給予表揚鼓勵。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但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它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回……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

  石上打下烙印的嗎?

  (一)明確目標

  1.理解本文說明的科學常識。

  2.理解本文的說明層次。

  3.學習探究自然奧秘的規律性知識。

  (二)整體感知

  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

  2.朗讀后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學借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釋詞語。

  腐蝕(shí):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渾濁(hún):(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新鮮。

  海枯石爛(k):海水枯干,石頭粉粹。現多用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腳

  粗糙(cāo):(質料)不精細,不光滑。

  龜裂(jūn):裂開縫隙

  刨刮(bào):刮平

  溝壑(hè):山溝

  膠結: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在一起。

  鐘鼎文(dǐng):古代銅器上鑄的或刻的文字,通常專指殷周秦漢銅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馬連人創造的文字,筆劃像楔子,古代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討論:你讀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識?

  討論明確:

  (1)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大自然保存時間記錄的一種方式。

  (2)每一厘米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3)北京故宮里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是用水滴記錄時間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

  (5)“海枯石欄”會有時。

  (6)“石爛”的原因: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太陽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著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它的破壞。

  (7)巖石的毀滅與生成過程。

  (8)一米厚的巖石形成需要的時間: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

  (9)巖石形態“平臥”或“傾斜”的原因。

  (10)根據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11)巖石保存很多的歷史痕跡。

  (12)巖石的顏色和質料反映了地殼的活動。

  (13)巖石記錄了豐富的古代生物的狀況。

  (14)化石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15)巖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

  (16)讀懂巖石的記錄對于人類的意義——找尋地下的寶藏。

  ……

  2.概括全文內容。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娓娓而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腳印的原因,記錄的內容和人類讀懂大自然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3.分小組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明確:

  本文按說明內容的自身的內在聯系,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類記錄時間蹤跡的方式聯想到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式,進而提出“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疑問,引人思索和探尋。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從“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一規律入手,詳盡說明巖石“爛”與“生成”的變遷,旨在說明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記錄了時間的蹤跡。

  第二部分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6自然段):總說自然界各種物質的運動。

  第二層(第7~16自然段):分說巖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

  第三層(第17~20自然段):分說巖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

  第四層(第21自然段):總說巖石的巖層與巖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說明巖石為我們記錄下的歷史痕跡。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啟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說明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

  (四)總結、擴展

  同學們,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你由此對科普類文章有了怎樣的認識呢?大家討論討論,然后踴躍爭當中心發言人,談出大家的共識。

  大家對科普類文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1.科普類文章是傳播科學知識、啟迪青少年智慧的優秀讀物,理趣、情趣兼備。

  2.科普類文章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是探索知識的鑰匙。

  3.多讀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類偉大的創造和成就。

  4.讀科普作品,增強求知欲,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2.掌握生字難詞。

  附:課后練習題參考答案:

  一、1.第5自然段,由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方式的探尋。

  2.第22自然段,由上文說明巖石的“爛”和生成過程記錄了時間,引出下文對巖石保存了諸多歷史痕跡的說明。

  3.第27自然段,由上文說明什么是化石,引出下文用實例說明化石見證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二、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并沒有偏離主題,原因有二:增強文章的吸引力,使人聯想到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也會很有趣;這也是一種作鋪墊的寫法,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有如此奇異的,那么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式會更奇妙,更具內涵吧。

  (六)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

  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學法引導

  l.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清課文思路。

  3.體味課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以課文內容為聯想點,拓展視野,培養發散思維。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l)本文的說明層次。

  (2)本文的語言特色。

  (3)本文的寫法特點。

  難點:本文說明的層次。

  解決辦法:寓教于樂。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說、寫多項練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有關教科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啟發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象,并從中發現規律。

  2.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選出優勝組,給予表揚鼓勵。

  3.觀看有關教科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但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是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它是物質的運動,是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回……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石上打下烙印的嗎?

  (一)明確目標

  1.理解本文說明的科學常識。

  2.理解本文的說明層次。

  3.學習探究自然奧秘的規律性知識。

  (二)整體感知

  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

  2,朗讀后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學借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然后解釋詞語。

  腐蝕(shí):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渾濁(hún):(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新鮮。

  海枯石爛(kū):海水枯干,石頭粉粹。現多用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腳。

  粗糙(cāo):(質料)不精細,不光滑。

  龜裂(jūn):裂開縫隙。

  刨刮(bào):刮平。

  溝壑(hè):山溝。

  膠結: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在一起。

  鐘鼎文(dǐng):古代銅器上鑄的或刻的文字,通常專指殷周秦漢銅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馬連人創造的文字,筆劃像楔子,古代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討論:你讀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識?

  討論明確:

  (1)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大自然保存時間記錄的一種方式。

  (2)每一厘米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3)北京故宮里的計時裝置一一銅壺滴漏,是用水滴記錄時間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運動著。

  (5)“海枯石爛”會有時。

  (6)“石爛”的原因: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太陽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著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它的破壞。

  (7)巖石的毀滅與生成過程。

  (8)一米厚的巖石形成需要的時間: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

  (9)巖石形態“平臥”或“傾斜”的原因。

  (10)根據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1l)巖石保存很多的歷史痕跡。

  (12)巖石的顏色和質料反映了地殼的活動。

  (13)巖石記錄了豐富的古代生物的狀況。

  (14)化石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l5)巖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

  (16)讀懂巖石的記錄對于人類的意義——找尋地下的寶藏。

  2.概括全文內容。

  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娓娓而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腳印的原因,記錄的內容和人類讀懂大自然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3.分小組討論文章的結構層次。

  討論明確:

  本文按說明內容的自身的內在聯系,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類記錄時間蹤跡的方式聯想到大自然記錄時間的方式,進而提出“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疑問,引人思索和探尋。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從“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一規律入手,詳盡說明巖石“爛”與“生成”的變遷,旨在說明巖石層與層之間的順序記錄了時間的蹤跡。

  第二部分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6自然段):總說自然界各種物質的運動。

  第二層(第7一16自然段):分說巖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

  第三層(第17-20自然段):分說巖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

  第四層(第21自然段):總說巖石的巖層與巖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說明巖石為我們記錄下的歷史痕跡。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啟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說明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

  (四)總結、擴展

  同學們,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你由此對科普類文章有了怎樣的認識呢?大家討論討論,然后踴躍爭當中心發言人,談出大家的共識。

  大家對科普類文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1.科普類文章是傳播科學知識、啟迪青少年智慧的優秀讀物,理趣、情趣兼備。

  2.科普類文章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是探索知識的鑰匙。

  3.多讀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類偉大的創造和成就。

  4.讀科普作品,增強求知欲,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五)布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導入  新課

  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小資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其實,化石有許多形態,有石質化石、煤化石,還有奇異的“冰凍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來歷:遠古時,一只小昆蟲正在樹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險正在向它逼近。樹脂粘住了小昆蟲,將它埋過樹脂的“墳墓”中。經過滄桑變化,裹著小昆蟲的樹脂被埋入土中,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樹脂變成化石,這就是琥珀化石。

  冰凍化石:在距今1萬多年前,現在屬于俄羅斯的廣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長著長毛的猛媽。一天,一頭猛媽在暴風雨中跌下山崖,被埋進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凍起來。當這頭猛媽被科學家發掘出來時,它身上的毛發皮膚都還完好如初呢。

  (一)明確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復習說明文的特點。

  在大家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重申強調: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一種文章體裁。它要求對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觀的、科學的解釋,從而給人以知識。知識性、科學性和說明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點。

  2.初學說明文的同學,容易產生說明文與記敘文文體的混淆,同學們能從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容和主要表達方式三方面來辨析一下嗎?

  采用小組爭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學答的快而準:

  (1)從寫作意圖上看,說明文的目的在于說明事物,使人對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關系、功用多得到較為清晰的了解;記敘文則通過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教育人的目的。總之,說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記敘文要以情感人。

  (2)從文章主要內容上看,記敘文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為主要內容,說明文則是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征,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3)從文章的表達方法看,記敘文主要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抒情和議論。說明文則主要采用介紹說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議論、抒情。說明文中的敘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敘述是為說明服務的,因而不能運用藝術想像和夸張,敘述的重點必須與說明要點一致。說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描述。記敘文中的描述,講究“形似”和“神似”,筆觸細膩,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只是以達到將具體情形解說清楚為限度,絕不作過細的描寫。

  3.再次細讀本文,著重思考本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寫法特色和語言運用上的特色。

  (三)教學過程 

  1.找出本文所舉實例,結合用實例說明的內容,理解舉例這一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 說明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時,舉鐘表、日歷為例,意在以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筆,引起人們關注大自然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

  (2)說明巖石能夠記錄時間之前,舉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計時裝置為例,為下文展開科學知識的說明作鋪墊。

  (3)說明巖石被破壞的原因時,以我國建筑蘭新鐵路時幾分鐘內炸掉一個山頭為例,說明人的作用。

  (4)說明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有著豐富的記錄時,舉出長毛象、琥珀等化石。

  (5)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見證人,幫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時,舉出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能告訴我們“在離開現在大約六億多年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記’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潮濕的,這是叫做‘石炭紀’的時代”;“象”和“犀牛”都長了長長的毛,說明了“第四紀”冰河的來臨。

  (6)說明讀懂巖石的記錄,不僅使我們增加知識,而且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則舉出“寒武記”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

  本文所舉實例均為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數字說明雖然次數不多,卻足以讓人認識到漫長的時間中大自然的變化。如“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在離現在大約六億年前到五億多年前的那個叫做‘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寬廣”。

  2.請同學們就自己印象深的寫法發表高見。

  討論明確:

  (1)開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時間伯伯》的四句詩:“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一下子使讀者的思緒從現實中激揚起來,感嘆時間的魔力,同時產生追尋“時間的腳步”、了解它的蹤跡的興趣,真是別開生面,獨具匠心。

  (2)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來都有可圈可點的方式。但是巖石怎樣記錄時間,而時間又能在巖石上打下怎樣的烙印,這里面包含著怎樣的知識和奧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人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作者構思的巧妙。

  (3)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進行說明,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蹤跡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結果。先說明“地球上某些巖石在被破壞,同時它們又被陸續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開始了重新生成巖石的過程”。把這一過程分為:巖石會被自然界和人類的各種作用破壞以致“爛掉”;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即巖石的生成。因為巖石的生成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所以巖石保存了太多的歷史痕跡。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遷、地殼運動、古代生物的狀況,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無不在巖石上留下痕跡,這可不就是大自然為我們留下的時間的蹤跡。我們讀懂自然界利用巖石留下的物質運動的蹤跡,又能夠使我們增加對自然界的了解,同時探尋出可供我們人類利用的豐富寶藏。本文就是這樣,抓住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條分縷析,由巖石的成因及巖石記錄了自然界的豐富的變化,最后說明巖石上的記錄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邏輯性很強,充分體現了說明文科學性、知識性的特點。

  (4)過渡語段承上啟下作用明確。

  本文恰當地使用了多個過渡段,從而把所說明的內容自然地聯系起來,給讀者一以貫之的印象。如“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由上文舉例說明人類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銅壺滴漏,自然開啟下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原因、記錄的方式及記錄的內容。

  科學知識對于非專業研究人員而言,似乎高深莫測。由于本文在寫作上采用了上述種種為普通讀者能夠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將死寂的巖石說明得生動有趣,以至對巖石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熱情。

  3.本文的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請同學們就此思考、討論,結合語句進行分析。

  學生所舉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據即可。

  (1)準確性、嚴密性。

  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這里如果去掉“據計算”、“大約”,就大武斷,而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科學方法再精確也畢竟是推測而不能確知,這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語言準確、嚴密。

  (2)生動有趣。

  ①擬人化寫法的大量運用。

  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狂風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

  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貼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詞語引人興致。

  如“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儼然智者打開了有趣故事的大門。“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更讓人感到親切,“海枯石爛”常被人用來表達深厚的情誼永遠不會改變,此處則讓人浮想聯翩,更急切想讀下文。說明的內容告一段落,在進行整體總結之前寫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結束前提醒讀者,本文前面說明了什么,后面還有什么需要說明。

  (四)總結、擴展

  學生再次回顧全篇,重點明了本文以下兩點:

  1.說明順序:由巖石的形成到巖石對歷史痕跡的記錄再到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依據事物內在的聯系進行說明,是邏輯順序。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

  向學生推薦科普讀物——《人與自然》系列叢書,介紹其中幾篇文章。

  (五)布置作業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時間的腳印(通用14篇)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

  • 《時間的腳印》(通用15篇)

    教學建議一、新穎的標題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

  • 時間的腳印(精選17篇)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讀物,同時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藝性事理說明文。它所追蹤的時間腳印不在我們的生活中,而在巖石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 《時間的腳印》教案3

    【教學目標】1.弄清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3.體會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

  • 12.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預習提示時間會留下腳印嗎?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變化,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這篇課文就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表”,述說著遠古的故事。...

  • 時間的腳印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新課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小資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

  • 時間的腳印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二)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 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 時間的腳印

    教學建議 一、新穎的標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

  • 時間的腳印

    教學建議 一、新穎的標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

  • 時間的腳印

    教學建議 一、新穎的標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

  • 《時間的腳印》教案設計

    執教者:程璐 地點:武漢市江夏區鄭店中學初二(6)班教室 時間:2003年4月30日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

  • 《時間的腳印》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

  • 時間的腳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小資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種。...

  • 時間的腳印

    教學建議 一、新穎的標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 av在线不卡免费看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喷水 |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 美女高潮视频网站 | 91深夜福利视频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资源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 美女一级全黄大片 | 久久国产网|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 久久在线精品 | 欧洲美女粗暴牲交免费观看 | 黄页在线观看视频 | 少妇穿牛仔裤一级av毛片 |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 av激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 | 二区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天天干天天草天天射亚洲 | 成人国产精品久久久春色 | 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 av之家在线 |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二百 | 一级女人片 | 蜜桃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在线一 | 日韩伦理中文字幕 | 国产日韩专区 | 国产一区两区 | 免费看黄色毛片网站播放 |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3d | 韩国理伦片免费观看 | 最好免费的高清视频剪辑软件 | 日本黄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