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精選3篇)
答記者問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口語的特點和學習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意義。
2.了解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及其原因,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方法:
對學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學以致用的,因此對這種新聞傳播方式和它的形式,我們不宜談得太多,而喧賓奪主,應把重點放在對《張志公先生》一文的內容理解上,通過對例文的剖析,以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的自豪感,提高他們加強口語訓練的自覺性。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解題
是報紙傳播新聞的一種方式,它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由一人或幾人回答眾多記者的提問。這種形式常用來傳播重大新聞,解決重要問題。二是一對一的回答記者提問,常用來傳播值得注意的信息,解決某方面的具體問題,這篇文章就是第二者形式。
(二)內容分析
在閱讀時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把內容要點劃在課本上。
(1)張志公先生是圍繞什么問題回答記者提問的?
(2)針對記者提問,張志公先生回答了哪些具體問題?他對問題的看法是什么?
(板書)
(一)關于漢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及其原因
2.“漢語熱”的原因
(1)漢語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信息的掌握離不開漢語
(2)了解中國,也需要學漢語,識漢字
(3)語言也是友誼的橋梁
(二)關于漢語學習的有關問題
1.計算機語言與自然語言的關系:
要利用計算機,就必須很好的掌握語言
2.關于重寫作輕口語的問題:
其實不然(以運動員談感想為例)
3.口語的特點:對外來信息接收得快,反應得快
4.對口語表達的要求:
經濟、準確、可理解性、高效率
(三)希望:學好祖國的語言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要從小立志學習好它,為祖國為世界做貢獻
答記者問 篇2
活動目的
通過模擬小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問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實現語文學科作為工具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掌握一些問答的技巧,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分為兩個活動小組,分別取名為:“追星一族”采訪組,“慧眼伯樂”采訪組。
“追星一族”采訪組采訪對象:采訪的不是歌星、影星,不是港臺明星,而是那些事業有成,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名家。為了更有針對性,追星的范圍僅限于我們這個學期學過的課文中的人物。采訪對象由本班同學扮演。
“慧眼伯樂”采訪組采訪對象:采訪的是身邊的人和事,以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就所關心的問題向最熟悉的同學、朋友、老師提問。
教師:我想這將會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時空的大行動,希望同學們作好充分的準備,到時候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二、啟發誘導
教師:有個典故叫“問牛知馬”,講的是一位商人,來到牲口市場想買一匹馬。但他卻先問了牛的價錢,又問了騾子的價錢和羊的價錢,然后根據這些情況推斷出馬的價錢,才去問馬的售價。這個商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會問,而且對要問的問題做到了心中有數。
那么,同學們對自己的采訪對象的情況有沒有做到心中有數呢?下面請幾位同學來介紹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并說說自己想圍繞哪一方面對其進行采訪?
徐春:我的采訪對象是我們班的褚旭同學,一年前他的父親不幸因車禍而離開了我們,過去他淘氣不懂事,經過這次打擊,他成熟了很多,尤其在學習上進步很大,現在他學習刻苦,堅強樂觀,是我們班的優秀生。我想就他的成長進步和堅強樂觀向他提問,向他學習。
劉偉紅:我采訪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是一位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科學家,他成功地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掀起了糧食生產上的“綠色革命”,席卷了神洲,震驚了世界。我想就他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他提問,學習他成功的經驗。
褚旭:我的采訪對象是我們的班長劉慧,她從小在外婆家長大,母親是殘疾人,家境很苦,但她卻品學兼優,工作能力強,又很愿意幫助別人,我覺得她的優點實在是太多了,我愿意向她學習,也希望通過我的采訪使我們全班同學都能更好地向她學習。
李璐:我的采訪對象是葉文玲,她是一位酷愛讀書的作家,從小就對書有著癡迷的感情,從小畫片、連環畫到文學名著,她讀了很多書。我采訪她是為了了解她的讀書生活。
熊莉:我采訪的是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1946年李公樸先生因參加愛國民主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聞一多先生去參加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并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講演》,散會后,他被特務殺害了,但他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令人感動,讓人折服。我由衷地敬佩他,所以我采訪他。
劉慧:我采訪我們班的余杰同學。這次校運會上他是男子3000米金牌獲得者。我被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動,我準備采訪他獲獎的感受。
教師:在同學們提問之前,我還要提醒大家一點,除了對采訪對象要做到心中有數以外,更要對自己所提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像以上這些發言的同學就做得很好,你究竟要問什么?圍繞一個什么樣的主題來問?問題的設計是否做到了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問題是否都有意義?是否跑題了?有沒有廢話?等等都是要注意的。
三、正式采訪
1.“追星一族”采訪組采訪
(1)劉偉紅采訪袁隆平。
問:您是一位很有才干的科學家,您是怎樣走上水稻研究之路的?
答:我從小生活在貧困的農村,親眼看到農民過著吃不飽的生活,我就想自己是搞農業的,應該培育出適合農民種植的好稻種來,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問:在您從事這項科研工作的同時,您有沒有想過要求回報?
答:我那時所想的就是怎么盡快把科研搞成功,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
問:在您研究雜交水稻時一定遇到過種種困難,您是如何從這些困境中走過來的?
答:當時的社會并不重視科學,一些人常常對我冷嘲熱諷,“四人幫”的爪牙們砸碎了我的試驗器材,搗毀了我心愛的秧苗,我并沒有被嚇倒,在黨和人民的支持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繼續進行試驗。
問:您被人們譽為“當代的神農氏”,還有人說您的貢獻是繼指南針后的對人類的第五大發明,您有何感想?
答:這是大家對我的鼓勵,我對這樣的榮譽真有些不敢當,我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我今后要為人民做更多的事。
(2)李璐采訪葉文玲。
問:請問您為什么把書比作“長生果”?
答:因為讀書能帶給我愉悅的感覺,使我的精神生活充滿陽光,對生活充滿激情,所以我說書是我的“長生果”。
問:您對文學如此癡迷,請問您是如何愛上文學的呢?
答:從小看連環畫、故事書,使我萌發了對文學的熱愛,后來又接觸了一些較出色的文學作品,更使我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愛上了文學。
問:您讀了那么多的文學作品,您最喜歡哪一部?
答: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曹雪芹的長篇小說《紅樓夢》。
問:您是不是認為只要多多地讀書就能成為一名作家?
答:我想除了博覽群書以外,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多積累,就一定能成功。
(3)熊莉采訪聞一多。
問:聞一多先生,您剛才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請問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演講這么精彩?
答:李先生的死太令人悲憤了,李先生的大義凜然,國民黨的卑鄙無恥,都激勵著我們每個有良知的人為自由、正義而吶喊。
問:對于李先生的死,您除了悲憤以外還想說些什么?
答:李先生是我們的榜樣,他的血不會白流,相信不久將會看到政協會議的召開,可惜李先生看不到這一天,但我們為他而驕傲。
問:您為什么那么痛恨國民黨?
答:記得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國民黨當局:國民黨治下的是連年內戰,空前災難,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這一切難道還不夠嗎?還不能令人感到痛恨嗎?李先生的死更讓人們看清了國民黨當局的嘴臉……
2.“慧眼伯樂”采訪組采訪
(1)徐春采訪褚旭。
問:你的父親去世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是什么力量讓你變得這么樂觀堅強?
答:在這一年里我時常想起父親,想起他對我的關懷,想起他讓我在暑假最炎熱的日子里去他的建筑工地幫他提水泥桶,我當時并不理解他,只怪他心狠。現在他不在了,我好像失去了依靠。正如顧老師所說的那樣:“生活本已如此了,你就必須面對它。所以我從容地面對這一切,令我感動的是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太多的幫助,還有就是我的親友們,我實在感謝他們。
問:你在學習上取得了這么好的成績,你的母親一定覺得很欣慰吧?
答:是的,當我把考試的分數告訴她時,她那吃驚的表情和欣慰的笑容在告訴我,她在為我高興,因為他兒子從沒有這么爭氣過,她那激動的淚花在眼眶里打著轉,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問:你能不能談一談學習進步的心得體會?
答:學習是自己的事,學到的知識也是自己的,認識了這一點,你的學習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再加上合理地利用時間,給自己訂一個周密的時間計劃表,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在相對較為輕松的環境下學習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褚旭采訪劉慧。
問:真對不起,又提起了你的傷心事。請問你在外婆家生活幫她們做卡卡紙,辛苦嗎?所得的報酬又是如何分配?你覺得這樣公平嗎?在外婆家生活你感到滿意嗎?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答:說辛苦,我倒不覺得,我折紙盒只是在課余時間幫幫大人罷了,做紙盒的錢放在外婆那里,留著給我交書雜費,這樣當然好,我感到在外婆家生活得很充實,雖然生活艱苦些,但親人們對我都很好,我想對她們說:“感謝你們一直對我的愛……”
問:你最想要什么?或者說,你最渴望得到什么?
答:目前我最想得到的是一輛自行車,因為沒有它,上下學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問:在擔任那么多職務的同時,你的英語為什么學得那么好?一定有什么秘訣吧?
答:你太夸獎我了,說實在的我的英語成績也只是中上水平,比起劉偉紅我還差遠了,這都怪我不重視語法知識的學習。
(3)劉慧采訪余杰。
問:當你那天跑完男子3000米長跑并獲得冠軍時,我看到你已是嘴唇發紫,臉色慘白,你當時感覺如何?
答:說實話,很痛苦,我當時覺得自己氣都喘不過來了,腳發軟,四肢像癱瘓了一樣不能動彈……
問:你覺得這樣拿命去拼一個第一名值得嗎?
答:當然值得,我不僅是為自己爭得了榮譽,更為我們班集體爭了光,我覺得很光榮。
問:當你在遠處聽到同學們在為你助威吶喊,為你加油時,你有什么感覺?
答:心里感到很溫暖,我想一定不能給咱們班丟臉。
問:如果你用汗水換來的第一名被裁判錯判給別人,你會怎么想?你會去和裁判爭辯嗎?
答:我會覺得很委屈,但我不會去和裁判爭辯的,因為我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問:古羅馬的奧維德說過: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的追趕并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對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當我在前面跑,對手在后面緊追不舍,我感到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化為一種動力,促使我奮力拼搏,勇往直前。我想這句名言的意義也在于此,它告訴我們有競爭才有壓力和動力,才能進步得更快。
四、分析總結
1.學會“問”--圍繞主題,有的放矢;環環相扣,步步緊跟;用詞準確,不說廢話;不卑不亢,大方得體;含義深刻,富有啟迪。
2.關于“答”--遵循隨機應變的原則。怎么問就怎么答。問得禮貌--答得客氣;問得明確--答得清晰;問得含蓄--答得婉轉;問得幽默--答得機智;問得真誠--答得懇切;問得刁難--尖銳反擊。
五、布置作業
課外練筆:《我出色地完成了這次采訪》
答記者問 篇3
——“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之
感受共和國的巨變
我是一個體育愛好者,激情夏日,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倫敦奧運,也迎來了計劃之內的遠程研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只有“舍魚而取熊掌”了,以遠程研修為重點,將奧運放在收看新聞上,今天早上,打開電視,再次聽到小將葉詩文的答記者問,心中感慨萬千,以一個思品老師對課堂素材的搜集的敏銳性,心想,新學期的國情教育課上又有新材料了,看到今天的研修作業,就想如何將早上看到的新聞用到此設計中,于是便有了如下設計:
“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
——感受共和國的巨變
一、教材分析
“感受共和國的巨變”是初四思想品德課的第一課,可以說是入門課,該項目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給我國帶來的深刻變化,意在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2、能力:提高搜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和進行反思。
3、知識: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國家、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搜集百姓生活大變遷的最新數據。
(2)搜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外交等方面的成就的資料,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
2、教師準備
整理學生搜集的材料,根據教學內容選取教學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循環播放宋江祖英的《越來越好》,采用無意注意的方式,創設學習氛圍。
環節一: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可用視頻)XX年7月31日,中國小將葉詩文在倫敦奧運會游泳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中,以2分07秒57的成績再次獲得冠軍,并創造新的奧運紀錄,自從打破女子400米混合泳世界紀錄后,葉詩文這幾日除了收到各方的祝福外,她的神奇速度也遭到外媒過度“詢問”,尤其是葉詩文在400米混合泳奪冠之夜的最后一個50米沖刺,居然比男子奧運冠軍羅切特還要快0.17秒。這一不可思議的壯舉讓很多人都開始懷疑,這個看起來并不強壯的中國姑娘,怎么會比男子奧運冠軍游得還快?
一位美聯社記者甚至問葉詩文,“中國運動員90年代出現過使用興奮劑的問題,對于你這個十幾歲的小女孩一下子打破世界紀錄,人們都在懷疑你是否服用過興奮劑,你怎么回應?”葉詩文直視對方說,“我們的運動員只堅信一點,堅決反對興奮劑,堅決不用興奮劑。”她還請中國記者轉告給外國同行:“我想讓他們"放心",中國人是清白的。”
教師:同學們,看完這則新聞,相信大家在激動興奮之余,更為小將葉詩文的“我想讓他們"放心",中國人是清白的”而拍手叫好!那么背后支撐她取得如此成就的是什么?你從她的話語中感悟到什么?(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對,是“日益強大的祖國”;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展示課題),那么,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小將葉詩文的驕傲,一起來“感受共和國的巨變”。(展示課題)
教師板書:感受共和國的巨變
(設計理念:意在用最的時事,強有力的社會熱點新聞,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學習興趣,從而“水到渠成”地進入本課學習。)
環節二:感受“百姓生活大變遷”
教師:同學們,課前你聽到的那首歌曲是什么?(學生答:《越來越好》)這首歌映出了改革開放之后老百姓生活大變遷、過上好日子的喜悅心情。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學生們暢所欲言)。
師總結后引導思考:1、請同學們觀察課本p3-4頁的照片,說說你看到了哪些變化?
2、圍繞衣、食、住、用、行幾個方面說說自己家庭生活狀況的新變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后班級集中學生交流,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感受一: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教師啟發思考:我國老百姓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精神文化生活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節目的片斷(播放視頻:百姓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看完之后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后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感受二:百姓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
教師引導: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同學們搜集反映百姓生活十大變遷的最新數據,下面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我們一起來感受。
(學生活動,交流。)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交流學習,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巨大變遷,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述一下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是什么?你生活在這機關報祖國感受是什么?
(學生發言,師生共同總結。)
課件展示:
感受三:我國人民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上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更為生活在這樣的祖國而自豪!
(設計理念:本環節設計是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感受到百姓生活中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實現了由貧窮——溫飽——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而激發學生以熱愛祖國為榮的情感)
環節三:感受“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一)引言:同樣的奧運,不一樣的感受
課件展示:(此處可視頻)
①1932年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上,日本帝國主義籌劃派運動員代表偽“滿洲國”參賽,企圖通過體育比賽使偽政權合法化。消息傳出,輿論嘩然。迫于外界壓力,當時的全國體協出面籌資,最后只派出劉長春一人參加比賽。劉長春到達美國后第2天便倉促上陣,參加100米以及200米賽跑,但終因旅途勞累,體力尚未恢復,在預賽中便出局了。
② 80年后的今天,倫敦奧運會開幕僅僅4天就獲金牌10枚。
2、兩張圖片對照:
一是劉長春當時留下的老照片:他抱歉地看著后人,目光無奈,身影單薄。
二是葉詩文自信、驕傲的目光。
思考:
1、對比材料中劉長春的落敗與倫敦賽場的捷報頻傳,劉長春的落寞的身影與葉詩文自信、驕傲的目光你感悟到什么?
2、談談自己觀看倫敦奧運會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思考、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并將意見匯總后,各小組代表在班級中集中交流。)
老師引導總結:身后沒有強大國家支持的中國運動員,在奧運競技場上只能無可奈何!成績的背后是國家強有力的支持。
(設計理念:再次引用倫敦奧運中葉詩文的事例,與80年前的劉長春的奧運會做對比,讓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感悟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就沒有個人在國際比賽上的自信,從而真正認識到“國盛民才會強”。)
教師引導學習:不僅體育如此,中國在各個領域尋找到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自信:加入世貿組織、實現飛天夢想、在國際事務中擁有越來越重要的發言權……背后支撐這一切的都是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
同學們,你們知道綜合國力的含義嗎?
展示課件5:名詞點擊:認識什么是綜合國力,經濟力和科技力是綜合國力中的決定性因素
(二)感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
教師:課前老師布置讓同學們搜集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與同學們交流與分享,從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下面我們進行交流。
(學生到前面用課件展示搜集到的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與同學們分享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展示的內容,適當補充:(用視頻展示)XX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量的數字變化,特別是到XX年我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
啟發思考:這一組組數據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課件展示:
感受四: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教師:剛才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點課件)祖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那么,我國的國防和外交方面有哪些巨大成就呢?請同學們用剛才分析經濟與科技方面成就的方法,繼續分享交流同學們收集到的這方面的資料并進行總結。
(學生活動,師適當指導,關注學生的總結。)
課件展示:
感受五: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由感受四、五,我們可以總結: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設計理念:本環節先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用學生收集到的事例分析,引導學生用理論進行總結,認識到我國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成就,然后“舉一反三”,讓學生用學習經濟與科技成就的方法自己學習總結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的成就,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課堂小結:學生談本課學習收獲。
環節五:板書設計
感受共和國的巨變
一、百姓生活大變遷:
感受一:物質生活不斷提高
感受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
感受三:實現了貧窮——溫飽——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躍。
二、綜合國力日益增強
感受四: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感受五: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環節五:教師寄語:
課件展示:同學們,踏著改革開放的旋律,共和國一路走來,她用輝煌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壯麗畫卷,現在建設祖國的畫筆將要交到你們手中,你準備怎樣用手中的畫筆為這一壯麗畫卷畫上更美麗的色彩?努力吧,壯麗的祖國在等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