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精選14篇)
不朽的失眠 篇1
一
教學過程 :
一、由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引入“月落烏啼”的意象。再由“月落烏啼”引出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讓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三、讓學生就《楓橋夜泊》想象當時詩人作詩的情景。
四、自讀課文,讀完后將課文的內容與前面自己的想象加以對比,進一步理解聯想和想象對于詩文的重要性。
五、理清文章的大致結構,把握主題,理解文章題目的含義。這一步簡單,不要過多糾纏。對主題可能有多種理解,合理的便給與適當的肯定。
六、讓學生談本文的最成功之處,由此引出心理描寫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分析。可分小組討論。
七、教師總結描寫人物心理的方法。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的寫作特點”。
八、進一步熟讀課文,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案點評:
這篇文章是據張繼的詩作《楓橋夜泊》虛構而成的,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行文,編創故事,傳輸自己的思想。首先,這種寫作樣式新穎別致,很有特點。教學中要將這一信息教給學生。其次,要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再次,要學會描寫心理的各種方法。本課安排1課時。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三)德育目標
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四)美育目標
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課文,并與《楓橋夜泊》一詩比較,體味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同時圈點勾畫出文中生動描寫的文句,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特點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斷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理解本文作者為了寫作目的的需要有意發揮豐富的想像虛構故事情節的特點,以及本文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說,素材來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場故事——一場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章:《楓橋夜泊》。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故事定位在張繼落榜之后,以時間為序,按“落榜—離京—夜泊姑蘇—失眠—創作詩篇”的過程展開故事情節。作者通過虛構唐朝詩人張繼落第后在孤燈,漁火的失眠之夜,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使讀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時,受到深刻地啟發和教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略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憂傷—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丁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四、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二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五、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探究活動
如果要依據本文情節拍一部電影,請你寫一個電影腳本。可以添加適當的情節,要求導演能看得懂你寫的腳本,你怎樣寫呢?
不朽的失眠 篇2
一
教學過程:
一、由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引入“月落烏啼”的意象。再由“月落烏啼”引出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讓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三、讓學生就《楓橋夜泊》想象當時詩人作詩的情景。
四、自讀課文,讀完后將課文的內容與前面自己的想象加以對比,進一步理解聯想和想象對于詩文的重要性。
五、理清文章的大致結構,把握主題,理解文章題目的含義。這一步簡單,不要過多糾纏。對主題可能有多種理解,合理的便給與適當的肯定。
六、讓學生談本文的最成功之處,由此引出心理描寫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分析。可分小組討論。
七、教師總結描寫人物心理的方法。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的寫作特點”。
八、進一步熟讀課文,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案點評:
這篇文章是據張繼的詩作《楓橋夜泊》虛構而成的,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行文,編創故事,傳輸自己的思想。首先,這種寫作樣式新穎別致,很有特點。教學中要將這一信息教給學生。其次,要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再次,要學會描寫心理的各種方法。本課安排1課時。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三)德育目標
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四)美育目標
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課文,并與《楓橋夜泊》一詩比較,體味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同時圈點勾畫出文中生動描寫的文句,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特點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斷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理解本文作者為了寫作目的的需要有意發揮豐富的想像虛構故事情節的特點,以及本文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說,素材來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場故事——一場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章:《楓橋夜泊》。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故事定位在張繼落榜之后,以時間為序,按“落榜—離京—夜泊姑蘇—失眠—創作詩篇”的過程展開故事情節。作者通過虛構唐朝詩人張繼落第后在孤燈,漁火的失眠之夜,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使讀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時,受到深刻地啟發和教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略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憂傷—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丁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四、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二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五、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探究活動
如果要依據本文情節拍一部電影,請你寫一個電影腳本。可以添加適當的情節,要求導演能看得懂你寫的腳本,你怎樣寫呢?
不朽的失眠 篇3
一、教學目標
1、 培養感悟小說意境的能力。
2、 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 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一、導入 新課
4、 前面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新解質疑》這篇課文,在文中,作者認為《楓橋夜泊》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是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畫面,讓我們不知不覺身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張曉風的,和作家一起跨越千年時空,來到秋冷霜高的蘇州河畔,感受詩人張繼的失意惆悵。
5、 介紹張曉風
張曉風,中國臺灣八大家之一。原籍江蘇銅山,1941年生于金華,8歲到中國臺灣。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寬容仁慈去感受大千世界的人和事,用“如太陽之熱,如霜雪之貞”的筆致,營造了一個具有獨特審美趣味的人文世界,尤以散文見長。散文集有《紅地毯的那一端》、《玉想》、《母親的羽衣》等。
二、新課內容
(一)感知課文
1、 正音正字
(1).袍笏(hù)加身加生的榮耀: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木板、上面可以記事。
(2.)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jué)焰 :小火焰
(3.)自己的心正被什么東西嚙(niè)噬(shì):咬或啃
(4.)月亮西斜,一副意興闌(lán)珊的樣子:興致將盡
(5).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粘貼點綴
(6.)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壓在最下面的一層
(7.)那二十八個字已像白墻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tū)顯:特別突出
2、 請同學散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
(2)、根據課文的內容,把張繼創作的過程用簡單的話歸納總結出來。
(3)、文章的重點放在哪里?
(二)領悟課文
1、 在《楓橋夜泊》這首歌中,請同學默讀4到15小節,思考
(1)、找出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
(2)、想想這些景物觸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江楓如冷冷的爝焰 失意痛苦
月斜星稀 霜結千草
感物傷懷
烏啼凄切 江上漁火
半夜鐘聲 《楓橋夜泊》
2、 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請同學欣賞《楓橋夜泊》的圖片。
3、 請兩位同學把4到15小節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4、 小結
(三)研讀課文
1、 我們已經初步感悟到課文的美麗和風采,真是受益非淺,但我們的觀賞絕不是到此為止,下面我們就更上一層樓,來看看作者的寫作目的。請同學閱讀最后兩段,思考:
作者以《楓橋夜泊》為背景,為我們撰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究竟想說明什么?
2、 怎樣理解題目?
(四)、品味課文
1、 請同學談談對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2、 仔細品味,說說加點語言的作用。
(1)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2)那陰陽不懷好意的涼氣啊,在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3)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
3、歸納文章語言的特點。
這篇小說,作者的語言是很特別的,追求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在句式、詞語的使用和搭配上,力求突破日常語言習慣的束縛,但又不過分不晦澀不生硬。如 “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中,如“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中,。這樣的語言使用,出新出奇,給人以閱讀上的審美享受。
五、課文小結
作者跨越千年時空,用散文樣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當年的情境,尤其是對失意人復雜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揣摩很有感染力。張繼原本平凡,但因其對生命華美的執著追求,他終于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不管世事如何變幻,落榜者張繼終被人記住,從而引導后人重新思索“不朽”的深刻內涵。
板書設計
考試落榜 難以入眠 《楓橋夜泊》
失意痛苦 感物傷懷 不朽之作
主旨:人生的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而上藝術的永恒。
不朽的失眠 篇4
20 不朽的失眠①
□張 曉 風
預習提示 正文 練習
自讀提示
一場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膾炙人口的詩章。作者跨越千年的時空,為讀者撰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究竟想說明什么呢?
小說以豐富的想像,敷衍了詩句的由來,細膩地描摹了主人公的內心波瀾。閱讀時注意本文與前四篇小說寫法上的不同。
掌握下列詞語:
輕疾 嚙噬 貼綴 襯底 凸顯
秋冷雁高 意興闌珊
課文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大那么大,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①(注釋:①〔瓊林宴〕科舉制度中為新進士舉行的一種宴會。)上,卻并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②(注釋:②〔爝(jué)〕小火。)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的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么東西嚙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并且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余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爾后,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干脆徹底來為自己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絕凄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干什么?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人,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項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有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鐘”,用以驚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么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
既然無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墻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的那紙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誰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游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練習
一 這篇小說以《楓橋夜泊》的四句詩為背景,細致地描寫詩人受挫的心理。試分析一下,外界景物激發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二 根據小說最后兩段話,揣摩一下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 作家的語言往往是很活潑的,比一般的語言表達更富變化。仔細品味下列加點的詞語,看看對自己有什么啟發。
1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2并且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
3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4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不朽的失眠 篇5
課題:
教學目的:1、了解有失必有得的道理。
2、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有創意的寫作。
教學重難點:同目的。
教學實施過程
一、聽讀,整體感知內容。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理讀,理解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小說情節,學生理解課文,討論交流。明確小說主要情節:落榜—離京—夜泊姑蘇—失眠—賦詩。
三、想讀,揣摩人物心理。一邊讀課文,一邊發揮想象,揣摩主人公落榜失意的心理。設計話題:我看見了一個 的張繼,是 觸動了他,使他產生了這一心情。學生發揮想象,然后交流。如:
○我看見了一個充滿愁情的張繼,是“江楓如火”“美麗的古城”觸動了他的愁情。
○我看見了一個憂傷的張繼,是“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我看見一個懷才不遇與世抗爭的張繼,“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有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讓詩人想到自己一生努力奮斗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
○我看到了一個凄涼的張繼,“月亮西斜了,一幅意興闌珊的樣子……一粒粒零絕凄絕。”
○我看見了一個心痛的張繼,“鐘聲響了……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他心坎上……但鐘聲自己是痛還是不痛?”
詩人正是觸景生情,才一揮而就,寫下了這流傳千古的杰作——《楓橋夜泊》。學生再次吟誦此詩,并齊讀末尾二段。提問:一場失意的失眠,卻成就了一首不朽的詩篇,由此,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討論明確:失敗乃成功之母。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有時一件壞事也可能轉化為好事。
四、寫讀,改寫賞析詩歌。要求學生誦讀并改寫這首詩歌,然后寫出一段賞析性的文字。要求從語言文字入手,揣摩意境,發揮想象,融進自己的感情。
五、遷移,進行創編實踐。是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根據《楓橋夜泊》的詩境創作的一段故事。今天我們也來當當作家:根據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詞的意境來創編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學們可以盡情發揮想象。
六、小結(略)
七、作業 布置
完成《天凈沙·秋思》這首詞創編
八、板書(略)
不朽的失眠 篇6
教學過程 :
一、由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引入“月落烏啼”的意象。再由“月落烏啼”引出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讓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三、讓學生就《楓橋夜泊》想象當時詩人作詩的情景。
四、自讀課文,讀完后將課文的內容與前面自己的想象加以對比,進一步理解聯想和想象對于詩文的重要性。
五、理清文章的大致結構,把握主題,理解文章題目的含義。這一步簡單,不要過多糾纏。對主題可能有多種理解,合理的便給與適當的肯定。
六、讓學生談本文的最成功之處,由此引出心理描寫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分析。可分小組討論。
七、教師總結描寫人物心理的方法。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的寫作特點”。
八、進一步熟讀課文,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案點評:
這篇文章是據張繼的詩作《楓橋夜泊》虛構而成的,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行文,編創故事,傳輸自己的思想。首先,這種寫作樣式新穎別致,很有特點。教學中要將這一信息教給學生。其次,要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再次,要學會描寫心理的各種方法。本課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三)德育目標
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四)美育目標
本文富含人生哲理?D?D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課文,并與《楓橋夜泊》一詩比較,體味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同時圈點勾畫出文中生動描寫的文句,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特點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斷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理解本文作者為了寫作目的的需要有意發揮豐富的想像虛構故事情節的特點,以及本文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小說,素材來自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科場故事?D?D一場失意的失眠,成就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章:《楓橋夜泊》。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故事定位在張繼落榜之后,以時間為序,按“落榜?D離京?D夜泊姑蘇?D失眠?D創作詩篇”的過程展開故事情節。作者通過虛構唐朝詩人張繼落第后在孤燈,漁火的失眠之夜,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使讀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時,受到深刻地啟發和教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略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D憂傷?D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丁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四、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二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五、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探究活動
如果要依據本文情節拍一部電影,請你寫一個電影腳本。可以添加適當的情節,要求導演能看得懂你寫的腳本,你怎樣寫呢?
不朽的失眠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情感目標
1.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繼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
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讀后自由質疑。
2.教師就學生的所提問題,進行梳理,揀其中與理解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以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思路
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小說主人公張繼的心理歷程和文章的意境,最后概括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
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
(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一憂傷一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了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三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板書設計
不朽的失眠
(1—15)想象虛構一情節:張繼失眠 心理細膩
(16—17)深刻揭示一哲理:禍福相依 想象豐富
不朽的失眠 篇8
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情感目標
1.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繼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
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讀后自由質疑。
2.教師就學生的所提問題,進行梳理,揀其中與理解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以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思路
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小說主人公張繼的心理歷程和文章的意境,最后概括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
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
(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一憂傷一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了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三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板書設計
不朽的失眠
(1—15)想象虛構一情節:張繼失眠 心理細膩
(16—17)深刻揭示一哲理:禍福相依 想象豐富
不朽的失眠 篇9
[教學目標 ]
1、 力求課堂氣氛活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個性,理解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性;
3 、鍛煉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進行限時閱讀訓練;
2、 理解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性。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用課件打出詩歌《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讀完這首詩后,你的腦海中形成了幾幅畫面?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學生探究討論,然后發言,不求統一。
同學們想象得都很好!可是,作家張曉風卻有另外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跟隨作家張曉風筆墨,來共同游覽欣賞《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好,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張曉風的短篇小說《不朽的失眠》。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用課件引出對作者張曉風的介紹。)張曉風,中國臺灣女作家。著有戲劇、小說、散文、雜文等多種。尤以細膩敏銳的散文見長。1941年3月29日生于浙江金華。8歲時到中國臺灣。后畢業于中國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 1997年,她36歲時被中國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 “淋漓健筆”。
2、張繼與《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后,中原百姓淪入深重災難之中,已中幾年進士的張繼還沒來得及被任用,在這種情況下,他來江南游歷,舉目無親,無依無靠,沒有官職,生活艱難。就在這種國難身貧的困境中,張繼那漂泊無依的小船來到了楓橋之地。
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停船在楓橋邊,月亮西沉,寒霜滿天,愁思滿懷,難以入睡。夜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沉重而悠遠。感物傷懷,殘月、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寺影、鐘聲,與詩人愁苦的心境交織在一起,他提筆寫下這首《楓橋夜泊》,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旅途寂寞的心情。
三、進行限時閱讀訓練(本文約1400字左右,已400字/分鐘計算,要求學生在3.5分之內讀完。)
1、說說《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作者是怎樣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內心波瀾的?
(解說:這個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開掘自身的感受,提高欣賞能力;同時了解作品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篇作品。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2、“不朽的失眠”中“不朽”的東西是什么?
明確:“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華章,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3、怎樣看“失眠\"的不朽
作者在進行小說創作時,并未依據原詩的由來進行構思,而有意敷衍了原詩創作的背景,目的是為了使創作更集中、更典型,從而更鮮明地表達思想主題。
“不朽的失眠”體現了作者命題之妙,這樣命題,易于引起讀者的思考,從而激發其閱讀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不朽的失眠”道出了作者的感悟,集中體現了文章的主旨。“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華章,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4、怎樣理解作者的創作情感
創作的過程是作者思想情感表露的過程,每個作者在創作之后都期盼著與更多的讀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
閱讀的過程則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與其進行心的碰撞、交流的過程。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閱讀者進入作品,用心體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作者傳達給我們的信息,進而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這篇小說雖有大量篇幅在細致刻畫主人公落榜之后的“羞慚沮喪”以至苦愁難眠,但作者并非在體現其落榜失眠的心境。從小說的結尾部分不難看出,作者所稱道的正是那場月寒人悲的失眠,正是那失眠所致的千古佳句。不朽的價值不只是在那金榜上的榮耀。歷史上榜上有名者可謂不少,而真正被后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一時的金榜題名,并不意味著恒久,能被時間和歷史銘記的才是價值的永恒。落榜的失意固然令人傷懷,但榜紙之外的天地更為真實而廣闊,而成功就在每個執著者不遠的前方。 讀后令人蕩氣回腸,精神振奮。
四、主題的多樣性理解(文學作品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我們要提倡理解的多樣性,以此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個性。)
1、 挫折、逆境是人生寶貴的財富。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文王”杜甫
2、張繼失意后不頹廢,不自暴自棄,堅持信仰,渴求生命燦爛華美,矢志不渝,終成大名。人生的旅途上,難免會遇到痛苦和挫折,也會品嘗到悲哀和憂傷。但是我們不能懼怕痛苦和挫折,只有這樣才能經受得住痛苦與重挫的磨礪,并從痛苦的際遇中覓出生命的亮色,化為人生璀璨的珍珠。
3、張繼也許“無心插柳柳成蔭”,落榜者,痛苦無限,于是用詩記錄下這一段心情,不想流芳百世。原因于真實。因為痛苦的體驗也是一種財富,能使我們感悟得深刻,
五、對“再創造”的理解
我國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先生認為,從根本上說,文學的欣賞活動,就是讀者進行再創造的過程,特別是詩歌的欣賞活動更是一種確切意義上的再創造。如李后主的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能體會到作者對于繁華失落的哀傷,但同時也有的讀者的體會超出追憶往昔的范疇,填進去屬于自己的東西,這里的愁不再是亡國之君的哀怨,而是變成屬于個人自己的悵惘、失落的情懷的寄托。再創造的重要手段就是聯想和想象,請同學開動腦筋,談談由《楓橋夜泊》你聯想和想象到什麼?
1、感情的差異;2、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可齊唱);3、日本人到寒山寺聽鐘聲;4、引發作者情思,創作新的作品。5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挫折,困難以及受到的打擊,我們不應再感到前路迷茫。我們應該正確地面對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困難及打擊,我們應該有一種戰勝困難的勇氣,應該有一股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會堅信困難終將過去,陰云當能消除,那種讓我們大顯身手、施展才華的機遇在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
六、結束語
如果我們大家是個旅游團,這可真應驗了“不虛此行”這句話了。
因為在這一節課里,我們不僅領略了張曉風小說的魅力和風采,她能跨越千年的時空,以豐富的想象,細膩地描摹主人公內心波瀾,而且還使我們理解了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性和文學欣賞活動中的再創造的相關知識,希望我們學以致用,把今天所學知識自覺的應用到今后的學習活動中。
七、布置作業
(打出投影片)把你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感悟整理一下,寫下來,字數300字左右,然后同學們自由交流,看誰寫得好。
板書設計 :
16 不朽的失眠
張曉風
不朽的失眠 不朽的詩作《楓橋夜泊》
主題 再創造
①真實才能感人,才能不朽 ①化做自己的感受
②挫折、逆境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②流行歌曲,文藝作品
③矢志不渝,終成大名 ③國際文化交流
…… ……
預習題:
1.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驗傷”一詞的理解。
因落榜而帶來的羞慚沮喪迫使張繼只身漂泊他鄉。愁緒郁滿心頭的孤獨者被殘酷的夜嚙噬得無以成眠,如將盡的油燈,剎那間可能熄滅。放肆的淚水卻怎么也帶不走他極度的憂傷——張繼所驗之傷。也罷,既如此,就來將這“傷”看個分明。用他這顆傷痛的心去體貼他憂傷的靈魂,讓張繼感悟得更深,這傷痛便也成了美麗的體驗。
2.作者寫漁者“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欲借此來表達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痛苦與挫折,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對于“天不管地不收”的張繼來說,這竟也稱得上是“一項幸福”,從而使讀者更加清醒地體驗到張繼極度的憂愁與傷痛。落榜了,那執著已久的抱負與志向將化為烏有;丟失了仕途追求機會,也便無權擁有那仕途的工作。在風波里艱苦夜漁的人,在張繼眼中卻成了一個體驗“幸福”的人。更何況這失意的人連睡眠的福氣也沒了,真可謂“凄絕”。
3.文中有“鐘聲那么美麗,但鐘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的句子,“鐘”怎會有“痛還是不痛”之說呢?
“鐘”本是無生命之物,是不可能“痛”的,這里是人格化的寫法。是因為主人公張繼將“痛”移情于物,才會問鐘痛不痛。這一筆感人心扉,催人淚涌。張繼的無眠之苦已經化為無盡的傷痛,那夜夜必來的“夜半鐘聲”,也好像是在有意撞擊他心靈的要害,那痛苦便一聲聲地傳過來,如此清寒,如此真切。
4.文中說:“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那么“某一種心情”指的是什么?
“某一種心情”是與張繼《楓橋夜泊》的共鳴,是作者的感悟流人讀者心田的一點靈犀。那因失意送至心頭的一種哀怨、一種沮喪、一種孤寂、一種凄涼……或許令人難以表述。這時,一聲“月落烏啼……”便可使抑郁的心情得以釋放。那“某一種心情”就被張繼一語道破。
5.你閱讀《不朽的失眠》的最大感觸是什么?
閱讀本身并不是一個純接受的過程,而是作者與讀者心靈相撞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讀來令人心動的字句也便有了生命的靈氣。然而讀者的理解卻是因人而異的,《不朽的失眠》帶給讀者的感觸便不能一語道破。或許你感觸于張繼的懷才不遇,失意沮喪,苦愁難眠;或許你感觸于插花游街的成功者被時間遺忘,而名落孫山者卻能令世人千載不忘;或許你感觸于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描繪;或許你感觸于人生多劫、生命多愁以及價值無常……無論是何種感觸,只要它觸及你的內心,便可謂是一種深刻的體驗。舒暢愉悅也好,迷茫苦尋也好,淋漓斷腸也好,無一不是美的感悟。
不朽的失眠 篇10
教學目的:1、了解有失必有得的道理。
2、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有創意的寫作。
教學重難點:同目的。
教學實施過程
一、聽讀,整體感知內容。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理讀,理解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小說情節,學生理解課文,討論交流。明確小說主要情節:落榜—離京—夜泊姑蘇—失眠—賦詩。
三、想讀,揣摩人物心理。一邊讀課文,一邊發揮想象,揣摩主人公落榜失意的心理。設計話題:我看見了一個 的張繼,是 觸動了他,使他產生了這一心情。學生發揮想象,然后交流。如:
○我看見了一個充滿愁情的張繼,是“江楓如火”“美麗的古城”觸動了他的愁情。
○我看見了一個憂傷的張繼,是“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我看見一個懷才不遇與世抗爭的張繼,“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有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讓詩人想到自己一生努力奮斗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
○我看到了一個凄涼的張繼,“月亮西斜了,一幅意興闌珊的樣子……一粒粒零絕凄絕。”
○我看見了一個心痛的張繼,“鐘聲響了……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他心坎上……但鐘聲自己是痛還是不痛?”
詩人正是觸景生情,才一揮而就,寫下了這流傳千古的杰作——《楓橋夜泊》。學生再次吟誦此詩,并齊讀末尾二段。提問:一場失意的失眠,卻成就了一首不朽的詩篇,由此,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討論明確:失敗乃成功之母。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有時一件壞事也可能轉化為好事。
四、寫讀,改寫賞析詩歌。要求學生誦讀并改寫這首詩歌,然后寫出一段賞析性的文字。要求從語言文字入手,揣摩意境,發揮想象,融進自己的感情。
五、遷移,進行創編實踐。《不朽的失眠》是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根據《楓橋夜泊》的詩境創作的一段故事。今天我們也來當當作家:根據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這首詞的意境來創編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學們可以盡情發揮想象。
六、小結(略)
七、作業 布置
完成《天凈沙·秋思》這首詞創編
八、板書(略)
不朽的失眠 篇11
語文考試成績的看高低關鍵就在閱讀題,所以閱讀題的練習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不朽的失眠閱讀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朽的失眠》閱讀原文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么大那么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劃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梁刺股,瓊林宴上,卻并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么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地坐著,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么東西嚙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并且眼睜睜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睡不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余的枯樹,似梁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而后,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干脆徹底來為自已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烏啼,粗嗄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淡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干什么?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的,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鐘”,用以驚世。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么美麗,但鐘聲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為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墻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的那紙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游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不朽的失眠》閱讀題目1、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說說“船行似風”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從結構上說,______________;從內容上,_________________。
2、用最簡潔的語言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⑴“榜紙那么大那么長”一句意在強調什么?
⑵作者說,“鐘聲貼著水面傳來”,“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在作者看來,這鐘聲對張繼起著什么作用?
⑶倒數第二段畫線句子中的“某一種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樣的心情?
3、文章最后一段說:“……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請你根據這句話提出一個自己的觀點,并列舉一個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論據(6分)
4、文章題為“不朽的失眠”,請結合全文,解釋標題的含義,并說說標題的好處。(6分)
《不朽的失眠》閱讀答案1、(4分)從結構上說,此句由寫張繼京城落榜轉而寫他楓橋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過渡(承上啟下)。從內容上說,此句烘托了張繼落榜后希望盡快擺脫令他羞愧沮喪的嚴酷現實,尋求精神超脫的急切心情。(每點2分)
2、(6分)⑴張繼的失意、沮喪。 ⑵警世和鞭策。 ⑶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喪心情。
3、(6分)(此題為開放題,觀點合理、論據正確即可)
[答案示例]觀點:暫時的挫折并不意味著事業的終結,真正的強者應樂觀豁達地笑對現實,創造不朽的人生。(3分,意思符合即可)
論據:(3分)(教材中諸如孔子、孟子、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史鐵生等人的人生經歷均可作為論據,但應注意扣住類似“人生挫折”“事業成功”“不朽”等關鍵詞,概括敘述)
4、(6分)含義:“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了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2分)
好處:①“不朽的失眠”體現了作者命題之妙,這樣命題,易于引起讀者的思考,從而激發其閱讀的興趣。②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4分,每點2分)
(此題回答時要緊扣“不朽”,如果這樣答“不朽”也對:“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其他說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據也可)
不朽的失眠 篇12
[自讀導言]
1.運用情景再現閱讀法去體會主人公張繼的失意心境,領會“不朽的失眠”含義。
2.反復吟詠張繼的《楓橋夜泊》,放飛自己的想像,用心去傾聽那千百年來令人蕩氣回腸的“鐘聲”訴說著什么?
3.重點思考作者是怎樣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內心波瀾的。
4.注意深入領會作者以《楓橋夜泊》為背景進行小說創作的用意。
(解說:目的在于指導閱讀者全身心投入閱讀,挖掘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以增強閱讀者對小說的主體感受能力,激發其閱讀的興奮機制和主動機制。同時引導其抓主要問題,抓問題的關鍵。)
[自讀程序]
1.見題設疑。
拿到一篇文章先不要急于進行閱讀,要先對文章的題目進行一番思考,發揮發散思維的能力,或提出一些疑問,或設計一些問題。
如:為什么失眠?失眠何以會不朽?
2.通讀全文。
在“設疑”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在興奮狀態下整體把握小說的內容。盡可能發揮想像力,將小說情節再現在腦際,細膩入懷。
3.細品詩句。
要求借助豐富的想像,用心去貼近詩人張繼的情感,得出自己深切的感悟,進而與作者張曉風的創作情感相融合,并談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4.精讀全文。
要求每讀一句都要將平面的無聲的文字化為立體的有聲的畫面,努力走近作者,努力進人主人公失意凄涼的內心,一起“失眠”。
在逐字逐句地深入細致思考、分析、領悟小說內容,特別是主人公形象的基礎上,注意抓住關鍵的詞、句、段,剖析作者的創作情事,理解其創作用意。
5.通曉寫法。
思考作者是借助哪些手法來傳達感情的,最成功最突出的是什么?
(解說:閱讀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和習慣,正確合理的閱讀程序有助于閱讀者迅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內容。讀前先設疑,利于激發閱讀的欲望,通讀全文便于把握小說全局,細品原詩有利于激活閱讀者的主體感受,精讀設計可以將理解引向深入,思考寫法則可以得到創作的藝術奧妙。整個自讀過程重在啟發閱讀者的主體參與意識;重在為其創設主動求知、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因而必須要做到以學習者的自主活動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為主,以教師引導、講解為輔。)
[自讀點撥]
1.張繼與《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后,中原百姓淪人深重災難之中,已中幾年進士的張繼還沒來得及被任用,在這種情況下,他來江南游歷,足跡遍布會稽、吳郡一帶,舉目無親,無依無靠,沒有官職,生活艱難。就在這種國難身貧的困境中,張繼那漂泊無依的小船來到了楓橋之地。
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停船在楓橋邊,月亮西沉,寒霜滿天,點,愁思滿懷,難以入睡。夜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沉重而悠遠。感物傷懷,殘月、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寺影、鐘聲,與詩人愁苦的心境交織在一起,他提筆寫下這首《楓橋夜泊》,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旅途寂寞的心情。
2.怎樣看“失眠"的不朽
作者在進行小說創作時,并未依據原詩的由來進行構思,而有意敷衍了原詩創作的背景,目的是為了使創作更集中、更典型,從而更鮮明地表達思想主題。
“不朽的失眠”體現了作者命題之妙,這樣命題,易于引起讀者的思考,從而激發其閱讀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不朽的失眠”道出了作者的感悟,集中體現了文章的主旨。“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華章,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3.怎樣理解作者的創作情感
創作的過程是作者思想情感表露的過程,每個作者在創作之后都期盼著與更多的讀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
閱讀的過程則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與其進行心的碰撞、交流的過程。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閱讀者進入作品,用心體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作者傳達給我們的信息,進而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這篇小說雖有大量篇幅在細致刻畫主人公落榜之后的“羞慚沮喪”以至苦愁難眠,但作者并非在體現其落榜失眠的心境。從小說的結尾部分不難看出,作者所稱道的正是那場月寒人悲的失眠,正是那失眠所致的千古佳句。《不朽的失與價值不只在那金榜上的榮耀。歷史上榜上有名者可謂不少,而真正被后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一時的金榜題名,并不意味著恒久,能被時間和歷史銘記的才是價值的永恒。落榜的失意固然令人傷懷,但榜紙之外的天地更為真實而廣闊,而成功就在每個執著者不遠的前方。
4.理解創作的奧妙
(1)豐富的想像力
文學創作需以想像為翼,從主人公失眠的因由到一切人眼之景,都進入了作者想像中的意境。在作者的筆下,張繼“羞慚沮喪”、落魄凄寒的憂傷得以“放肆”,滿心的淚水得以涌流。那西斜的殘月,那嘶啞的烏啼,那結霜的千草,那尚存的漁火,那自痛的撞鐘無一不是詩人凄惘的傷口,無一不寫盡失意、無眠。那無以療治的傷痛流滿筆端,綴滿了詩人“慘綠少年的容顏”。作者的想像可謂細膩、豐富,成功地刻畫了詩人不盡的沮喪、感傷、孤寂、凄寒、冷絕的心境,道出了《楓橋夜泊》的情之所致,令人觸文動情。
(2)精妙的對比
小說一再運用對比手法,精當而鮮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榜紙之大卻容不下“張繼”兩個字;考中與不中者兩樣的“兩下皆知”;預期的榮耀與孤單遠游的反差;“美麗的古城”也成了觸動愁情之地;萬物皆眠而惟他獨醒;就連那辛苦的夜漁者在既無權工作也無福睡眠的張繼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一次次的對照,使主人公的沮喪、感傷、孤寂、凄寒、冷絕越發清晰而分明,就連那悠揚的鐘聲,撞在心上也是痛。由此可見作者對比手法的精妙。
(解說:主要從課文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入手,對學生自讀予以點撥,彌補學生認識上的不足。要注意到點撥的深度,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力和欣賞力。)[自讀思考]
1.初讀《楓橋夜泊》,你對張的由來,對此應怎樣理解?
(解說:這兩題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開掘自身的感受,提高欣賞能力;同時了解作品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篇作品。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參考答案
1.張繼曾是一位希望一展大志的熱血青年,雄心勃勃的他希望自己能實現報效國家、成就功名的理想。然而,社會的動蕩使他失去施展大志的機會。深秋,江邊,國破,身舉,無限的孤愁,深深的憂傷,使這位漂游的遠客觸景傷情,滿心愁苦,落筆而成這千古名句。
2.這正體現了創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為了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允許對內容進行虛構。在實際生活中,《楓橋夜泊》是張繼無法實現個人志向,在國難身貧的困境中到江南游歷,乘著漂泊無依的小船在楓橋秋夜難眠的抒情之作,而并非落榜失眠之果。作者之所以這樣構思,是為了使文章的情節更加集中、典型,從而更利于文章主題思想的表達。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6月
不朽的失眠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楓橋夜泊》及張繼的情況。
2.了解張曉風及其創作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豐富的想像能力。
2.學習本文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揣摩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情感目標
1.結合課文的理解,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勝困難培養健全人格。
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禍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認真體會蘊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理解本文豐富的想像和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是學習的重點。作者虛構、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題中“不朽”一詞的含義是學習時的難點。“重點”適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難點”宜由教師設置思考題,啟發點撥,與學生討論,結合解決。
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的張繼并未落榜,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此文?這是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點,這一點可由老師聯系本文寫作目的的點撥完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
錄音機、投影儀
師生互動活動
1.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讀后自由質疑。
2.教師就學生的所提問題,進行梳理,揀其中與理解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以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思路
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小說主人公張繼的心理歷程和文章的意境,最后概括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
教學過程
1.導入 :放《楓橋夜泊》朗誦錄音,老師適時補充,我國古代文論史上早有“詩言志”說,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宣泄。我們剛才聽賞的這首詩,不難感受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詩人的憂愁,孤寂之情。張繼愁什么?愁科舉落第,苦讀十年,飽學之士,卻無用武之地。我們今天要學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僅限于真實再現當年張繼落魄的情景呢?帶著這一疑問,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勾畫出對張繼進行心理描寫的語言,分析體會用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張繼受挫后的心理過程,簡要分析外界景物激發了張繼什么樣的內心感情。
簡析:
(1)心理描寫的語句及用詞的生動,形象特點的欣賞、分析。
(2)張繼受挫后的心理歷程:羞愧沮喪一憂傷一心痛。
(3)環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悵、孤寂、凄切的心情。
3.細讀課文,思考投影出來的問題。
(1)《楓橋夜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意境?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烏鴉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使人愁悶難眠;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鐘聲飄入到遠來的航船上。
描繪的意境,詩人在一個深秋的子夜,泊船時不能成眠,羈旅鄉愁油然而生,全詩從遠景描寫著筆,首句寫了三種景象:落月、烏啼、滿天白霜。接著寫在秋月漸落的背景下,描寫近景中的楓葉和漁火,同時,抒發愁情。最后兩句點明了詩中景物的具體地域在姑蘇城外的客船上。一個“到”字準確地勾勒出鐘聲由遠而近的聽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鐘聲為什么會激起張繼強烈的心靈震憾?
討論后明確:鐘聲只是報時,但人此時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悵無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鐘聲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更易引發其共鳴。
(3)第16節“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種心情,就沒人來為我們一語道破。”中,“我們的某種心情”指什么?
明確:挫折后失落愁悶的心情。
(4)這篇小說,以張繼的《楓橋夜泊》四句詩為背景,據史料記載,張繼應無落榜之事,請結合課文第17節,分析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寫作此文用意①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②表達“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人生體驗。③寫給考試失意的學生,希望他們揚起風帆,讓生命重新振作起來。
(5)結合全文理解文題:“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詞的含義?
明確:“不朽”原意是永不磨滅,永遠存在下去。文中張繼因落榜失眠而寫就了千古不朽的詩篇,故作者用“不朽”來修飾“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來肯定張繼的《楓橋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與他的考場失意相對照,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
總結、擴展
本文借一虛構的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告訴人們得與失,禍與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豐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多種渠道進行。請試作完成下題:
請你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三個詞語擴展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畫面。(50字以內)
布置作業
設定情境:“張繼金榜題名后”,展開合理想像,編寫一則故事。
板書設計
不朽的失眠
(1—15)想象虛構一情節:張繼失眠 心理細膩
(16—17)深刻揭示一哲理:禍福相依 想象豐富
不朽的失眠 篇14
[教學目標及重點]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
2.一課時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文章的自讀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于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后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制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用課件打出詩歌《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讀完這首詩后,你的腦海中形成了幾幅畫面?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學生探究討論,然后發言,不求統一。
同學們想象得都很好!可是,作家張曉風卻有另外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來跟隨作家張曉風筆墨,來共同游覽欣賞《楓橋夜泊》這首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它的美麗的景色肯定會令我們游賞者目不暇接。 好,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張曉風的短篇小說《不朽的失眠》。
二、解題
用課件引出對作者張曉風的介紹。張曉風,中國臺灣女作家。散文、戲劇、小說三棲,尤以散文成就為文壇矚目。江蘇銅山人,1941年3月29日出生。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給你瑩瑩》《愁鄉石》《曉風散文集》等十余部,另有小說、劇本多種。1997年,她36歲時被中國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狹風雷”的“淋漓健筆”。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見題設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失眠?失眠何以會不朽? (要求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先不要急于進行閱讀,要先對文章的題目進行一番思考,發揮發散思維的能力,或提出一些疑問,或設計一些問題。)
2.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指明學生復述情節,說一說《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作者是怎樣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內心波瀾的?
(在“設疑”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在興奮狀態下整體把握小說的內容。盡可能發揮想像力,將小說情節再現在腦際,細膩入懷。)(解說:這個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開掘自身的感受,提高欣賞能力;同時了解作品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篇作品。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越俎代庖。)
明確:安史之亂后,中原百姓淪人深重災難之中,已中幾年進士的張繼還沒來得及被任用,在這種情況下,他來江南游歷,足跡遍布會稽、吳郡一帶,舉目無親,無依無*,沒有官職,生活艱難。就 在這種國難身貧的困境中,張繼那漂泊無依的小船來到了楓橋之地。
那是一個深秋的夜晚,張繼停船在楓橋邊,月亮西沉,寒霜滿天,星光點點,愁思滿懷,難以入睡。夜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沉重而悠遠。感物傷懷,殘月、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寺影、鐘聲,與詩人愁苦的心境交織在一起,他提筆寫下這首《楓橋夜泊》,真切自然地抒發了他旅途寂寞的心情。
3.我們共同品味《楓橋夜泊》的優美詩句,借助我們豐富的想像,用心去貼近詩人張繼的情感,得出自己深切的感悟。進而與作者張曉風的創作情感相融合,并談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用課件打出)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4.“不朽的失眠”中“不朽”的東西是什么?
明確:“不朽”的不單純指那場“失眠”,而是“失眠”所引發的創作欲望,是詩人感極而發的傳世佳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失意的張繼,也就沒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沒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沒有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的《楓橋夜泊》。不朽的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不朽的是一首生活的華章,不朽的就是這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
4.根據小說最后兩段話,揣摩一下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篇小說雖有大量篇幅在細致刻畫主人公落榜之后的“羞慚沮喪”以至苦愁難眠,但作者并非在體現其落榜失眠的心境。從小說的結尾部分不難看出,作者所稱道的正是那場月寒人悲的失眠,正是那失眠所致的千古佳句。《不朽的失與價值不只在那金榜上的榮耀。歷史上榜上有名者可謂不少,而真正被后人記住的又有幾人?一時的金榜題名,并不意味著恒久,能被時間和歷史銘記的才是價值的永恒。落榜的失意固然令人傷懷,但榜紙之外的天地更為真實而廣闊,而成功就在每個執著者不遠的前方。
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學習完本文之后,你對挫折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明確: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挫折,困難以及受到的打擊,我們不應再感到前路迷茫。我們應該正確地面對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困難及打擊,我們應該有一種戰勝困難的勇氣,應該有一股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會堅信困難終將過去,陰云當能消除,那種讓我們大顯身手、施展才華的機遇在等著我們,我們一定會成功。這篇小說讀后令人蕩氣回腸,精神振奮。
(三)指導背誦。
明確:當堂齊背誦《楓橋夜泊》(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四)結束語
今天我們已初步感悟到了張曉風小說的魅力和風采,我們大家如果是個旅游團,這可真應驗了“不虛此行”這句話了。不過,我們的觀賞絕不是到此為止,在我們今后的學習中,還要作更廣泛更深入的欣賞品味。 對這首《楓橋夜泊》詩以及《不朽的失眠》,我們在課下還要細細地用心去品味。
(五)布置作業
(打出投影片)把你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感悟整理一下,寫下來,字數300字左右,然后同學們自由交流,看誰寫得好。
[板書設計]
不
不 朽 朽 失 眠
的
圖
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