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
一、教學目標
1、 培養感悟小說意境的能力。
2、 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 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一、導入 新課
4、 前面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新解質疑》這篇課文,在文中,作者認為《楓橋夜泊》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是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畫面,讓我們不知不覺身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張曉風的,和作家一起跨越千年時空,來到秋冷霜高的蘇州河畔,感受詩人張繼的失意惆悵。
5、 介紹張曉風
張曉風,中國臺灣八大家之一。原籍江蘇銅山,1941年生于金華,8歲到中國臺灣。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寬容仁慈去感受大千世界的人和事,用“如太陽之熱,如霜雪之貞”的筆致,營造了一個具有獨特審美趣味的人文世界,尤以散文見長。散文集有《紅地毯的那一端》、《玉想》、《母親的羽衣》等。
二、新課內容
(一)感知課文
1、 正音正字
(1).袍笏(hù)加身加生的榮耀: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木板、上面可以記事。
(2.)江楓如火,在岸上舉著冷冷的爝(jué)焰 :小火焰
(3.)自己的心正被什么東西嚙(niè)噬(shì):咬或啃
(4.)月亮西斜,一副意興闌(lán)珊的樣子:興致將盡
(5).來貼綴他慘綠少年的容顏:粘貼點綴
(6.)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壓在最下面的一層
(7.)那二十八個字已像白墻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tū)顯:特別突出
2、 請同學散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
(2)、根據課文的內容,把張繼創作的過程用簡單的話歸納總結出來。
(3)、文章的重點放在哪里?
(二)領悟課文
1、 在《楓橋夜泊》這首歌中,請同學默讀4到15小節,思考
(1)、找出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
(2)、想想這些景物觸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江楓如冷冷的爝焰 失意痛苦
月斜星稀 霜結千草
感物傷懷
烏啼凄切 江上漁火
半夜鐘聲 《楓橋夜泊》
2、 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請同學欣賞《楓橋夜泊》的圖片。
3、 請兩位同學把4到15小節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4、 小結
(三)研讀課文
1、 我們已經初步感悟到課文的美麗和風采,真是受益非淺,但我們的觀賞絕不是到此為止,下面我們就更上一層樓,來看看作者的寫作目的。請同學閱讀最后兩段,思考:
作者以《楓橋夜泊》為背景,為我們撰寫了這樣一個故事,究竟想說明什么?
2、 怎樣理解題目?
(四)、品味課文
1、 請同學談談對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2、 仔細品味,說說加點語言的作用。
(1)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
(2)那陰陽不懷好意的涼氣啊,在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3)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
3、歸納文章語言的特點。
這篇小說,作者的語言是很特別的,追求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在句式、詞語的使用和搭配上,力求突破日常語言習慣的束縛,但又不過分不晦澀不生硬。如 “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暗淡了”中,如“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中,。這樣的語言使用,出新出奇,給人以閱讀上的審美享受。
五、課文小結
作者跨越千年時空,用散文樣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當年的情境,尤其是對失意人復雜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揣摩很有感染力。張繼原本平凡,但因其對生命華美的執著追求,他終于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不管世事如何變幻,落榜者張繼終被人記住,從而引導后人重新思索“不朽”的深刻內涵。
板書設計
考試落榜 難以入眠 《楓橋夜泊》
失意痛苦 感物傷懷 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