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 發(通用2篇)
觸 發 篇1
觸 發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觸發》選自初一語文第三單元《短文兩篇》中的一篇。這篇課文教會學生觸發的學習方法并養成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打下基礎。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理解觸發的含義;學會運用觸發的方法訓練自己的思維。
難點:運用觸發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目標 、
(1) 掌握:勿、涉、逝、襲等四個字。
(2) 了解觸發的含義。
(3) 學會運用觸發的方法訓練自己的思維。
(4) 感受觸發在學習中的作用,并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要求,并結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由于素質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以上教學目標 )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采用“分析歸納式——啟發引導式”,理由如下:
1、 采用“分析歸納”的方法有利于把新概念闡釋的簡單明了
2、 采用“啟發引導”的方法能激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
3、 本節課的教學還要注意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采用分層次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根據: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注重了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和寫作思維方式的指導)
四、教程分析
1、 教學流程
引入新課——→分析課文,引出概念——→理解概念,啟發運用——→運用知識,指導實踐——→課堂小節,布置作業 。
各環節具體設計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一) 導入 新課
曾經有位老師做過這樣的實驗來測驗同學們思維的靈活性,他在一張白紙上涂了一個黑色的圓,問同學們這是什么?
同學甲說:這是一個黑色的圓。同學乙說:這是我們生活的地球
同學丙說:這是一個被污染的池。同學丁卻說:這是老師滴溜溜轉的黑眼珠。
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位同學說得最好?好在哪里?你能想到比這更好的嗎?
(指幾位同學略作分析)這里有些同學說得好,有些同學說得不好,要知道說好這個也是要有一種本領的,那就是觸發的功夫,你想要學會這種本領嗎?讓我們來學習《觸發》
用故事導入 課文能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同時能讓學生初步領悟觸發的含義,遵循“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教學規律。)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出疑問,能引起共鳴,激起求知的欲望;同時,引出“觸發”這個概念能使學生在上課初就領悟到整堂課的學習重點。
(二) 分析課文 引出概念
1學習生字新詞掃清文字障礙:重點分析勿、涉、逝、襲等四個字的讀音、寫法和意義。
2、聽錄音理清文章主要內容
問題設計:(1)這篇文章作者要告訴樂華什么?(明確文章內容為:閱讀寫作中要學會觸發)
(2)課文每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其中哪一句最重要?(討論明確中心句后,學生分析得出第二段中心句為重點)
3分析第二段。問題設計:(3)仔細閱讀第二段,思考問題:什么是觸發?找出課文中觸發的例子理解觸發的特點及方法。你能給“觸發”寫幾個近義詞嗎?(具體分析“竹的中空”與“虛心”;“逝水”與“年華難再”;“夕陽”與“老年”等,理解觸發要有相似性,意義接近于“聯想”“感觸”“感悟”“觸動”等。)
設計第(1)(2)兩個問題意在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及各段內容上的內在聯系。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
設計問題(3)意在讓學生理解觸發的概念,同時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使學生形成:感性——理性——感性的思維習慣
(三)
理解概念
啟發運用
導入 :觸發“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的事”之所以引起觸發是因為兩者之間非常相似或有關聯。
問題設計:(4)除了課文中所舉的這些觸發生活中還有哪些觸發也很經典呢?
(讓學生盡量講,教師作好引導并給以評價和鼓勵。教師還可以舉具體物象讓學生觸發如,“太陽” “粉筆”“大海” “從巖縫中長出的小草”等。)
設計問題(4)是為了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做到知識遷移,同時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
(四) 運用知識 指導實踐
導入 :學會觸發的本領對我們的閱讀和寫作將帶來很大的幫助。
訓練:(1)發一篇閱讀短文,讓學生試著進行觸發,引導領會文章深意。教師總結閱讀中如何進行觸發。
(2)教師指定幾個物象讓學生進行觸發,并口頭表達。教師總結寫作中如何進行觸發(物象如“海面上搏擊海浪的海燕”“織網捕食的蜘蛛”等)
設計這項內容為了使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
(五)
課堂小節 布置作業
小結:整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鞏固知識,提出進一步學會觸發本領的要求。
作業 :寫一篇作文《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師》
(通過生活中的某個現象或某件小事使你觸發到某個知識或領悟到某個道理)
布置這個作業 能使知識進一步引申到寫作中,指導寫作實踐。同時也遵循了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教學過程 循序漸進的原則。
板書設計
觸 發
夏沔尊
竹的中空 老年
月的圓缺 觸發 年華難再
逝水 (聯想) 人事勝衰
相似、深刻、新穎
夕陽 人的虛心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中我準備采用“積極評價”的思想,運用“鼓勵”措施提高教學效益,
在課堂上運用以下三種“鼓勵”方法:預先性評價;及時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利用課前導語 預先鼓勵,激起學習興趣。過程中及時鼓勵,增強學習信心,最后總結性鼓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整堂課我立足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多設計啟發性問題步步深入理解教學對象,拓展學生思維。并運用知識于實踐,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觸 發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2
學生自主探究的觸發點——從《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談語文實踐活動
一、發現問題——引發沖突
1.課前發現問題。
我在查閱《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相關資料時,文中兩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當它枝枯葉敗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
這兩句話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如果樟樹四季常青,它就不會有枝枯葉敗的時候;如果樟樹有枝枯葉敗的時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樹究竟落不落葉呢?這兩句話又該如何解釋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請教了本校的老師,他們有幕卮鷲潦魎募境g嗖宦湟叮揮械乃得揮兇⒁夤揮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嚀宓廝黨鏊竊躚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種滄ㄒ禱в強隙ǖ馗嫠呶遙骸罷潦骰崧湟丁薄n蘼堊芄環⑾只蛘卟荒芊⑾終飭驕浠暗拿苤γ矣ω萌綰蝸蜓菡飧魴畔⒛兀?
2.課上引發沖突。
在認識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時,徐佳偉說“樟樹四季常青不落葉”,多數學生表示認可,只有韓濤提出異議,他認為樟樹會落葉。
老師:樟樹落葉還是不落葉,你們有些什么理由來說明各自的觀點呢?
徐佳偉:課文上就是這么寫的——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韓濤(撓撓頭):課文里“即使當它枝枯葉敗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這句話不就是說樟樹落葉嗎?
林康補充道:眼見為實,大家還是看看窗外吧!你還認為樟樹落葉嗎?
(窗外柳樹桃樹這些落葉的樹木入冬前樹葉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再看看樟樹,勇敢地面對風霜嚴寒,滿樹稠密的樹葉仍然烏青發亮。)
韓濤:反正樟樹會落葉,放學回家我就問爸爸。
老師:好,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方法,同學們還有別的好方法嗎?
王家楠:上網、上圖書館查資料。
李朝正:找資料總不如親眼所見,我們最好去實地觀察。
老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們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方法去尋找答案。
(教師引導學生確立自主探究主題、制定自主探究的計劃和交流討論的時間。)
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經過8個月的觀察和7次討論交流,同學們的收獲遠遠超過課本所包容的知識。
1.通過查找資料,同學們知道:
(1)樟樹是一種喬木,全株有香氣,枝葉可以提制樟腦用來防蛀,但最近科學發現樟腦揮發的物質對人體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綠葉的植物,如松、杉、茶樹等是常綠植物;
(3)柳樹、槐樹等是到冬天樹葉枯黃凋零的樹。
2.通過觀察討論,同學們形成共識:
樟樹不但落葉,而且開花結果,只是它落葉、開花、結果的過程與眾不同或者我們沒有注意罷了。
像楊柳樹、桃梨樹這些落葉樹木入秋后就開始黃葉飄零,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頭幾乎沒有一片樹葉,枯瘦的樹枝在寒冷的北風中亂顫。待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時,它們又展現出勃勃生機,稍不留神,已經桃紅柳綠滿眼青翠了。春暖花開時節,樟樹也在萌發新芽長出新葉。樟樹的新葉一天天長大,老葉仍在枝頭,但是老葉的顏色卻在漸漸地發生變化,由碧綠變得暗紅,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紅葉的味道。三四月間,新葉長到老葉一般大小時,老葉的顏色也由暗紅變得枯黃,在春風的吹拂下,它們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戰士,片片枯葉落到樟樹下,揀一片落葉在手心揉一揉,聞一聞,香味更濃。即使到5月底6月初,換上新裝的樟樹樹葉叢中還夾雜著幾片或紅或褐的老葉呢!
老葉還沒有全部落完,樟樹開始開花了,形狀和顏色有點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樹葉叢中;七八月間,楊柳桃梨的枝葉在烈日的炙烤下垂頭喪氣,樟樹葉更像打了一層蠟,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樟樹嫩綠的小果兒已藏在葉間;果實漸漸蓬大,到十月底,深綠的果實已變得暗紫,摘下一顆捏在指間,軟乎乎的,像捏著一顆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樹還在抽新枝長新葉,北風襲來,鳥兒在樹間啄食漸漸干癟的果實,每根樹枝最下的三兩片樹葉又變得暗紅,遠遠看去,就像碧玉上鑲嵌著的紅寶石……
3.通過對比觀察,同學們知道雪松也是一邊長新葉一邊落老葉,這時節雪松枝頭也豎立著黃褐色的種籽。
4.通過調查訪問,同學們認識到了種植樟樹的經濟價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學們認識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敗葉”之說并不矛盾。樟樹落葉是正常的新陳代謝;樟樹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條折斷才會出現枝枯葉敗的現象。
6.通過觀察和實驗,同學們確信樟樹不招蟲。近處觀察樟樹,樹干無蟲蛀的跡象;樹葉葉面無害蟲咬噬跡象;整株樹體未能發現害蟲。將新鮮的樹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蟲子。
7.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學們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持續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學們開始采集樹種,準備在勞動園地育苗。)
三、對比分析——促進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我們的教學活動更應該持之以恒地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激活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問題和沖突,則是學生自主探究的觸發點,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師生經過整合,歸納一個或幾個多數學生認為是疑點的、有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能體現教材重點難點的中心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等,通過自主、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識,探求世界奧秘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轉載自儀征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