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通用2篇)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篇1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體會這首詩想象豐富奇特的特點;
2. 品味詩中的形象和語言特點;
3. 感受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4. 初步掌握分析現代詩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5.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 檢查預習情況。
二. 介紹作者背景資料。
三. 學生自由朗讀,集體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分析:
1.寫“我”第一人稱寫“一棵樹”的作用
2.從前到后有大概的順序和層次:
第一部分:自我介紹
生長地,經歷,成長過程,屬于誰
第1節交待身份,第2節集中大自然的精華,第3節總結拓展。
概括:個體的我—自然蘊化的我—我是自然的一部分。
以上三小節,三個層次,層層上升。
第二部分,寫我的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4小節是一個總綱,我的生活態度,對生活的熱愛。
第5、6節,關心、愛護各種各樣的人。
第7、8節,從樹的特點出發,寫竭盡所能為人民服務。
第9、10節,借助幻想來表現社會的和諧之美。
第11、12節,寫我的理想和人民的血肉關系。
由學生總結出“我”的愿望是:全心全意(心誠)、全面(無所挑選)、全方位(用一切手段服務于人民,建設美好的新世界)
第三部分:全詩總結,進一步表現我為人民獻身的崇高精神。
第13節,用假設的方式對一生進行總結;
第14節,表現了為人類作徹底的奉獻。
分析:“死”化為“煤”是樹的歷程,“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后”字改為“未”來表述,第三部分又是全詩的前面的再一次升華。
總結:“一棵樹”的“我”是什么樣的人,是誰?(由學生總結)
討論時注意意象的象征性組合,所揭示的意蘊,如:
黃河岸邊,長城腳下——身上流動著中華民族的血液,肩負民族使命(炎黃子孫既有文化的承傳,又因襲了陳舊、落后)
山,海,光,露,陽,風雪——既汲取勝了大地的涵泳,又在抵御了自然侵害中磨練了斗志。
討論時厘清的第二個問題:自由聯想,想像,創造時,又是緊扣住樹的本身的特點的。
用柔嫩的枝條擁抱,展開兩臂覆蓋。
心將枯萎,像飄零的葉子,變化煤炭。
“我”的性格特點(學生自己總結,先做p9選擇題)
分析結束,集體朗讀全詩,并完成《一課一練》,語段閱讀一、二。
2.總結語言特色:
、匍L句運用;②語言凝煉;③韻律,節奏;④修辭手法的使用(找出例句,尤其借代要加以強調)
3.布置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李瑛
生長地
一 經歷 我扎根祖國,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歸宿
關心各種人 無私,無限,無條件地
二 用各種方式幫助人 回報大地,社會,人民
幻想和諧之美
理想—關系
三 總結一生
化作煤炭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篇2
lqsh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味詩歌的內涵。
2.理解“樹”的藝術形象。
3.品味詩歌語言。教學重難點
理解“樹”的藝術形象,體味詩歌的內涵。教學準備
課件。設計思路
詩歌要以讀會意,新詩更要求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體會它的內涵,切忌教師過多地肢解詩意,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從語言人手,理解“樹”的藝術形象。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導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條,抗風御沙,沉積地下而變成煤炭這是樹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樹,你會怎樣去做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要求:記住作者。二、自主學習
反復吟讀,體會感情,完成下列各題目。(出示課件l。)
1.查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理清思路,了解詩歌主要內容。
3.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背誦。
4.理解“樹”的形象。
三、合作學習
1.找出疑難問題,小組內交流。
2.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
四、反饋交流
1. 給加點字注音。(出示課件2。)
2.理清思路,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從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第一部分:總寫“我”——“一棵樹”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開想像和聯想,表現“我”——“一棵樹”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變成煤炭,把“純潔的光,熾烈的熱”獻給人間。
3.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背誦。
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自己喜歡的語段,并能夠說出喜歡的理由。從理性上了解詩歌的寫作特點。
4.你能夠說出文中“樹”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樹”的形象。
明確:(“詩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們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質和美的靈魂。”在詩中作者借助想像給人們塑造出了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靈魂的藝術形象——“一棵樹”。)
(詩人通過“一棵樹”充滿激情的自白,使讀者看到了這棵長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的樹,身上流動著中華民族的血液,肩負著民族的神圣使命,有著為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和堅定的斗爭精神。他不僅抵擋自然界的雨雪風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堅韌而又慈愛的枝條伸向社會,給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歡樂,為生活增添絢麗的色彩。他與廣大勞動人民有著共同的理想——消滅貧困,建設一個幸福美好的新世界。為了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獻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盡快變成煤炭,好獻給人間光和熱。從而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獻身精神的戰士的英雄形象,譜寫了一曲為人類無私奉獻的美的心靈的贊歌。)
五、研讀賞析
反復朗讀詩歌,討論完成下列題目。(出示課件3。)
1.本詩哪些地方采用了聯想的手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想像和聯想是構成抒情詩的基礎。詩人托物言志,借樹抒情。他把樹進行人格化和精神化,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過想像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將更加豐滿,光輝動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獻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樹是具體的,可以感知的。通過對樹的描寫,使抽象的精神具體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崇高精神。
詩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給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聯想到耳環;“我要挽住輕軟的云霞,給辛勤的母親,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聯想到手帕等等。)
2.“黃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繭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廣大勞動者。)
3.如何理解詩的結尾深化了主題?
明確:(表現為人類奉獻的精神已經滲透到“我”的每個細胞,崇高的精神必將化作巨大的能量,為了建設一個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獻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盡快變成煤炭,獻給人間光和熱。把詩人情感推向高潮,詩歌的內容也達到高潮。)
六、梳理鞏固
學生整理學習筆記,小組交流學習所得。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