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發布時間:2023-10-16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一. 基礎檢測(20分)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閱讀欣賞(50分)

 。ㄒ唬╅喿x下面的文段,完成5-9題(25分)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5.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6.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7.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剛開始做得好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8.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9.翻譯下面的句子

 。1)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題(25分)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荩窦佣Y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偃觌x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巯卜曛褐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哒骺犊匀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3.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1)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碧谏罴{之。(《大唐新語》)

  (1)德素以聞太宗。

 。2)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ㄈ⿲懽饔柧殻30分)

  15、以“居安思危”為話題,用整散相結合的句式,寫一段話,至少有兩處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項中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的“哉”,前一個表疑問語氣,后一個表肯定語氣;c項的“所”,前一個是代詞,代動詞“加”涉及的對象,后一個“所”與“為”共同表被動;d項的“則”前一個是“就”,后一個作“是”講。

  4、b.略。

  5、a.a項:聽說;懂得;聞名。 b項:實在,確實;果實,這里作動詞用;果實。c項:威嚇;舉起;舉起。 d項:水流;流動;水流。

  6、a.a項兩個“蓋”都表推斷語氣;b項兩個“而”,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c項的兩個“之”前一個代詞,后一個結構助詞;d項兩個“于”前一個“對于”,后一個“從”。

  7、d.“終茍免”: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

  8、c.不是作者的觀點。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么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15、略。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2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ang)之長者 浚(jun)其泉源  

  b.慮雍(yong)蔽 正身黜(chu)惡  

  c.克終者蓋(gai)寡 董(dong)之以嚴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 填空題:  

  5. 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懼讒邪,_______________;  

 、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專用文體。  

  【提高試題】  

  三. 閱讀下面一段選文,完成7-10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9.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 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荩窦佣Y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碧谌眨骸拔赫魍邔嵨宜,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莸浔M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哒骺犊匀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 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 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边@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創新試題】  

  四. 閱讀下面兩段短文,完成15-16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①。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碧谏罴{之。(《大唐新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凇L谡^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笔考斑殿^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大唐新語》)  

  15.翻譯劃線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點評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谖也焕斫獗菹聻槭裁簇焸渌麄,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當面和您駁斥爭論,您常常左右為難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上亦愛聽奉承訪;魏徵直言進諫,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態,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3

  我說課的題目是《諫太宗十思疏》,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向各位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課文簡析

  第四單元編選了《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師說》、《阿房宮賦》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時期創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漸擺脫了六朝以來駢文的浮華之風,恢復了秦漢散文內容充實,形式自由的傳統。初唐時期,雖然仍以駢文為主,但已經透出新的氣息。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盡管也多用對偶句式,卻不受形式束縛,筆力雄健地闡明了居安思危和積德戒奢的道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成為后世奏議類文章的典范。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古今語詞用法的對比。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及駢散結合的文體特點,學習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論證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居安思危、積德戒奢”對當時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3、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僬b讀、領悟、背時全文。

 、诶斫庾髡叩恼撟C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俜e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古今語詞用法的對比。

  ②引導學生理解“居安思危、積德戒奢”對當時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逐漸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他們逐漸擺脫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應用理論來指導抽象思維活動,發展了思維的深刻性,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喜歡獨立思考、尋根究底和質疑爭辯。他們不但對文藝性的材料感興趣,而且對理論性的`材料也感興趣。但對《諫太宗十思疏》這樣的奏疏還是有些難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對其探究學習給以指導和引導。

  5、課時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

  新課標充分肯定“學生在閱讀中應該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同時也要求教師協助他們喚醒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強化他們的自我感覺。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課前布置學生查資料法。

  因為古文中的很多字、詞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一樣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詞或特殊句式,課文中又往往做出較為詳盡的注釋和解說,只要學生耐心認真地去讀,大部分內容是可以讀懂的。更何況在圖書館、網絡上有許多解讀性質的文章,對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作戰情況、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點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紹和解說,只要學生花費時間和力氣去查閱就可以得到。

  2、反復誦讀法。

  古文具有音韻美和節奏感,不讀就體會不出它的妙處。誦讀能夠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語言感受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結構層次和表現手法。

  3、鼓勵學生交換資料法。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體現了新課標合作學習的理念。

  4、引導學生質疑討論法。

  高一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尋根到底,質疑爭辯,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相互討論,可以促進全體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5、點撥法。

  對學生不能充分理解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點撥說明。

  三、說學法

  1、誦讀法。

  2、查資料自學法。

  3、交換資料法。

  4、質疑討論法。

  以上幾種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注意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諷諫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唐代就有一位智勇雙全,敢于直言諍諫,據理力爭,不怕觸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們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檢查預習情況,鞏固知識

  一)檢查帶感情朗讀

  1、誰來讀一次課文

  2、誰再讀一次課文

  3、師范讀課文

  二)檢查對作者及課文時代背景的了解

  1、你對魏征知多少?誰來扼要地談談?

  2、《諫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寫的?誰來說說?

  三)檢查字詞句的學習

  1、抽問中下層學生對“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終者蓋寡”、“則思三驅”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對學生進行表揚,若對回答的答案不夠滿意,學習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學習小組代表匯報詞語學習:每組3~5個。

  四)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1、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怎樣才能更準確的把課文翻譯出來。

  2、誰起來說說你的翻譯。

  五)學生齊讀課文。

  三:教師小結(對這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簡單小結,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愛學。)

  四:布置作業:多讀課文,第二課時下課前要求每人能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直接導入

  二、學生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一)師:全文三個自然段,分別是說什么的?誰來說說?(回答后)

  二)誰來補充?(補充后)

  三)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四)師逐段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語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

  四:寫作特點分析,師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結果后投影。

  1、駢散結合,語言流暢。

  2、正反論述相結合,說服力強。

  3、語句生動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現實中有積極意義,分組討論以下問題,后派代表說說。

  1、本文作者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具體怎樣做?

  2、如果采納了太宗這些主張會換來怎樣的結果?

  3、這些主張在今天有什么意義呢?

  六、讀課文,整體再感悟

  1、齊讀

  2、指名平時最具朗讀技巧的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欣賞文采。

  3、誰來試著把課文背誦下來?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總結

  八、布置作業

  你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這一點寫一篇讀后感。

  九、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語言流暢。

  2、正反論述相結合,說服力強。

  3、語句生動有力,多用排比。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2、掌握“長”“者”“誠”“蓋”“信”“安”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學習作者直言進諫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虛心接納別人的建議,虛懷若谷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言實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串講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鏡子,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流傳千古的《諫太宗十思疏》,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二、解題

  1、課題: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與上疏、奏書、奏章相同,屬于議論文,是文體的一種。

  2、作者與作品: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陽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投唐。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時,擢為諫議大夫,常如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自其手,時稱良史。

  3、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你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號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文,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及停頓處。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四、研習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

  明確: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3)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臣聞”的口氣開頭,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依據板書嘗試背誦。

  五、研習第二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答: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了對哪兩種不同心態的分析論證?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答: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總結歷史)

  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發出警告)

  借對古人的論述,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4)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5、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擇善而從 載舟覆舟

  六、課文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給唐太宗進諫了哪“十思”呢,我們下節課來揭開答案吧!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5

  一.學習要點

  1.作者、寫作背景

 、僮髡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采納,助成"貞觀之治"。后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為楷模,亦澤被后世。 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趯懽鞅尘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著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采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后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征,并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采納,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偨Y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僬凑撌,說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诒扔髡撌觯鷦佑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駢散結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余歲。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顰蹙移時,乃曰:"神之。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云:"傴僂者即其父也。"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于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著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余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說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說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發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后對坐客說,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后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桦#耗昀虾俊#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譯文】

  長安國都完整興盛的時候,有一個研習道術的人,聲稱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訣,面容像二十歲左右,自己說已三百多歲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羨慕他,以至于運送財物求丹砂,橫陳經書請教,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當時有幾名朝官來到他的住宅,他們飲酒喝茶正暢快時,有個看門人報告說:"您兒子從村莊來,想要拜見您。"道士變了臉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聽到此事,有人說:"您兒子遠遠趕來,見一見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皺眉頭不高興了好一會兒,才說:"只是讓他進來。"一會兒,看見一個老人,鬢發銀白,年老糊涂而駝背,他趕緊上前拜見道士。拜見完畢,道士呵斥他進了中門,慢慢地對座上客人說:"我的小兒子愚笨癡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這個地步。都不到百歲,就衰老得像這樣了,我早已把他趕到村莊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當作神了。后來有人暗中追問道士的親朋,他們才說:"那個駝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親。"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小孩子一樣。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讓我讀后深有感觸,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與力"主宰的嗎?從古到今,不管是名人還是偉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個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敗,都在于對"志與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不錯,平坦的大道誰都可以通過,簡單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夠辦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觀,做出一番事業,就得下大功夫了。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走常人沒走過,不敢走的道路,這也是他能與眾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見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條件。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往往是一個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難時支撐他堅持下去。

  不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飛越重洋;曇花的理想是短暫一現;海棠的理想是四季開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時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時候就開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來在二十三歲時就能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話,他小小年紀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所以周恩來在后來能成為如此有為的人,深受著中國人民的愛戴。蘇聯革命家加里寧說:"懷抱著各種理想的幻想,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一個人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飄浮的氣球,不是茶余飯后的闊論,也不是心血來潮的興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軍,而理想就是前進的火把。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驚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偉大的理想,再加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會精彩。即使你盡了力而沒有達到目標,那你也將無悔于己,難道不是嗎?

  [評語]

  這是一篇根據所給的作文材料而定話題寫的作文。江丹同學寫出了自己對"志與力"的感悟,"志"歸結為"理想","力"歸結為"毅力"。她能聯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語言也很流暢。

  附作文題: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蕩開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傾聽彪炳史冊者的足音,觸摸名人偉人的人生歷程,回望自己走過的足跡,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與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請以感悟"志(或力、或志與力)"為話題,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6

  基礎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慮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釋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儉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______________  (8)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為幾層?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簡要說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許多成語,找出原句并寫出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哪五個方面?(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義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個比喻隱藏了本體,(1)請指出來。(2)這個比喻有什么含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練習   1.下列加粗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其泉源(jùn)      b.慮蔽,則思虛心以納下(yōng)  c.則思正身以惡(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誠的人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無怒而濫刑        b.人君當神器重    不物喜,不己悲       豈人主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d.將有作,思知止而安人    山巒為晴雪洗         此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加粗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在?”      明智而忠,寬厚而愛人  c.恩所加,則思因喜以謬賞  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其根本    王如知此,則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君臣守以窺周室  5.閱讀下面的片斷,回答問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臣求木之長者    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而輕伯夷之義者  b.善始者

  春華秋    葉徒相似,其不同  c.之以威怒    長策而御宇內    臂一呼,應者云集  d.塞源而欲長也    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之遠 。2)下列四組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寡         b.斯亦伐根求木茂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則思知止安人  c.德不厚思國之安      d.善始實繁    塞源欲流長也         勇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權重,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凡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古今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5)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這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边@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意思是接近的,“卻”,都表示意思的轉折。  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這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這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折。

  拓展練習   1.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曰南衙群臣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 。1)請給這段選文加上標點! 

  太 宗 嘗 止 一 樹 下 曰 此 嘉 樹 宇 文 士 及 從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謂 之 曰 魏 征 嘗 勸 我 遠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為 誰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頭 謝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諍 陛 下 常 不 舉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順 從 陛 下 雖 貴 為 天 子 復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佞(nìn)  b.南衙(yá) c.廷諍(zhèng) d.陛(bì)下 。3)對文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美,贊美! .謝,道歉,謝罪。  c.面,當面,名詞做狀語! .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嬪妃受到皇帝的喜歡! 。4)這段文字主要寫了哪兩個人物?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古文,回答問題! ∥涞履赫鳛樘酉瘩R,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來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闭髟侔菰唬骸氨菹聦С际寡,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ā敦懹^政要·任賢》)  (1)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偃觌x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艿盡心所事  ⑤從容對曰   、拚骺犊自若 、叱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對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像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4)文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謀,打算,謀劃。      b.雅,雅致,高雅。  c.勞,犒勞,慰勞!     .擢,提拔,提升。  (5)對下列“之”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早為之謀”,之,指代太宗! .“召征責之曰”,之,指代魏征勸建成太子對付太宗這件事! .“太宗為之斂容”,之,指代魏征所說的話! .“臣見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委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見書! 2.(1)動詞,用。2)連詞,目的關系,來。3)連詞,修飾關系!敖哒\”是“待下”的方式!。4)介詞,用 。5)并列連詞,來 (6)并列連詞,來。7)并列連詞,來。8)因為 (9)以致。10)認為 (11)憑。12)按照  3.分為三層。(1)總結歷史經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2)創業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  5.“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薄 6.“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薄 7.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質欲望),不奢縱擾民;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3)總此十思,宏茲九德,可以達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權)。2)強調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是一致的。綜合練習   1.d(應為bō)  2.d(應為百官)  3.a(都是“因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別是“聽說”“懂得(引申義)”“見識”);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開始的人很多,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詞,或名詞,表示基礎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元首,今比喻引申為一個國家最高領導。骨肉,今義是“骨頭和肉”,但今天也有“親骨肉”之說,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個“則”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設語氣。)拓展練習   1.(1)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凇L谡^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笔考斑殿^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選自《大唐新語》)   (2)a(應為nìng);   (3)d(幸運的,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 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上亦愛聽奉承話;宇文士及小人心態,反應快,善于狡辯,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2.(1)c(洗馬,古官名;所以,憑著。)  。2)c(3)a(4)b(雅,敬詞。)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7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遷秘書監、門下省侍中,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在文化事業上也頗有貢獻,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端鍟返男蛘摷啊读簳贰蛾悤贰洱R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他在《隋書·文學傳》序中,對漢魏至隋的文風作了概括的評論,崇尚質樸純正,反對浮靡輕巧,視梁陳以來的宮體、駢儷一類作品為“亡國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學觀點。他的諫議政論文,頗傳名篇。貞觀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誡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為不及初期謹慎,太宗書于屏風之上,這類文章,雖用偶句,但詞旨剴切,氣勢雄駿,無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現出由駢入散的傾向。后來劉知幾的論文、陸贄和歐陽修、蘇軾等人的獻納、奏議之文,都受到他的影響。詩多頌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懷》一篇,意氣慷慨,語言勁健,在初唐詩歌中不失為格調較高的作品。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俱著錄《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度圃姟反嫫湓1卷,30多首。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二、補充注釋    1.求木之長者。長:另有一種解釋,認為“長”應讀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慮到與“流之遠”的“遠”相對。但從文意推敲,仍理解為“生長”之意為好!肮唐涓尽保c樹是否能存活生長有關;而有些樹,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長不高大的。    2.戒奢以儉。以:另一種解釋是把“以”看作介詞;“戒奢以儉”意為“用節儉來戒掉奢侈”,也通。    3.誠能見可欲!罢\能”二字是貫穿整個“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的意思。4.三驅以為度。三驅:另有兩種解釋。其一認為“三驅”是狩獵時從三面驅趕,讓開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認為“三驅”指為了三個目的而狩獵:一供祭祀,二享賓客,三充君之庖廚。比較優長,還是以課本中的注釋較符合文意。三、參考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厚實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要職權,據有天地間重大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會竭盡誠心地來對待臣民。既已成功,則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監督(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茍且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見到自己喜歡的,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來(加強)自我修養;害怕會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畏懼說壞話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奸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盡到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天下就能治理好。為什么一定(自己)勞神費思,代替百官的職責呢?【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學習本文運用的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二、能力訓練目標    培養學生“居安思!,發現問題的能力。三、德育滲透目標    敢于進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二)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三)解決辦法:①講讀結合;②結合史實和現實,講清道理。學生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    3.探討“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4.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課時安排】2 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要點    1.疏通字詞;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                 (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蔽赫髡f:“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狈獾乱驼f:“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蔽赫髀牰。樹h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碧铺谫澇晌赫鞯囊庖,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吧剖颊邔嵎,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耙髴n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凹鹊弥緞t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  “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    積其德義

  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    要點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薄运髅瘢灾塾骶,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敖O掳俅ā,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布置作業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8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佟拜d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薄运髅,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凇爸t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布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簡介

  這篇奏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后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注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注

  3、掌握注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注釋:

  2、齊讀本段,然后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于統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在于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后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后,照應“居安思危”,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后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后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于用思而后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系?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0

  《諫太宗十思疏》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1.作者、寫作背景

 、僮髡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采納,助成'貞觀之治'。后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為楷模,亦澤被后世。 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②寫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著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采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后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征,并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采納,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僬凑撌,說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②比喻論述,生動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垴壣⒔Y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余歲。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門如市肆。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發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云:'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王仁裕《玉堂閑話》)

  1.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于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著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谧魃持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谧兞四樕浅馑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谧龀鰳幼雍浅馑

  4.①但令入來   、诨桦鴥E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谀昀虾慷劚

  b.①只是讓他進來 、谀昀虾慷劚

  c.①只是讓他進來 、陬^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陬^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余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說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說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發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后對坐客說,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后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桦#耗昀虾。)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譯文】

  長安國都完整興盛的時候,有一個研習道術的人,聲稱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訣,面容像二十歲左右,自己說已三百多歲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羨慕他,以至于運送財物求丹砂,橫陳經書請教,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當時有幾名朝官來到他的住宅,他們飲酒喝茶正暢快時,有個看門人報告說:'您兒子從村莊來,想要拜見您。'道士變了臉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聽到此事,有人說:'您兒子遠遠趕來,見一見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皺眉頭不高興了好一會兒,才說:'只是讓他進來。'一會兒,看見一個老人,鬢發銀白,年老糊涂而駝背,他趕緊上前拜見道士。拜見完畢,道士呵斥他進了中門,慢慢地對座上客人說:'我的小兒子愚笨癡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這個地步。都不到百歲,就衰老得像這樣了,我早已把他趕到村莊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當作神了。后來有人暗中追問道士的親朋,他們才說:'那個駝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親。'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小孩子一樣。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讓我讀后深有感觸,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與力'主宰的嗎?從古到今,不管是名人還是偉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個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敗,都在于對'志與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不錯,平坦的大道誰都可以通過,簡單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夠辦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觀,做出一番事業,就得下大功夫了。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走常人沒走過,不敢走的道路,這也是他能與眾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見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條件。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往往是一個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難時支撐他堅持下去。

  不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雞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飛越重洋;曇花的理想是短暫一現;海棠的理想是四季開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時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時候就開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來在二十三歲時就能說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話,他小小年紀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所以周恩來在后來能成為如此有為的人,深受著中國人民的愛戴。蘇聯革命家加里寧說:'懷抱著各種理想的幻想,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一個人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飄浮的氣球,不是茶余飯后的闊論,也不是心血來潮的興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軍,而理想就是前進的火把。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驚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偉大的理想,再加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會精彩。即使你盡了力而沒有達到目標,那你也將無悔于己,難道不是嗎?

  [評語]

  這是一篇根據所給的作文材料而定話題寫的作文。江丹同學寫出了自己對'志與力'的感悟,'志'歸結為'理想','力'歸結為'毅力'。她能聯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語言也很流暢。

  附作文題: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蕩開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傾聽彪炳史冊者的足音,觸摸名人偉人的人生歷程,回望自己走過的足跡,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與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請以感悟'志(或力、或志與力)'為話題,題目自擬,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1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 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2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3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 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4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t檢校侍中,領導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篇1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诘铝x:德政與信義。

 、勖髡埽好髡艿氖ト。

 、懿粍伲翰豢

 、菥懊捍竺

  ⑥殷憂:大憂

 、咝新罚郝啡

  ⑧董:督責。

 、崞埫猓浩埱颐庾。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汛构埃捍挂鹿笆。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梢愿爬椤拔褰洹保骸耙娍捎、“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R运宕谋┱䴙榻洌桓疫^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钡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ǘ┚影菜嘉5闹匾

 。ㄈ┚唧w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1]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選17篇)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

  • 《諫太宗十思疏》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通用12篇)

    一.學習要點1.作者、寫作背景①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精選16篇)

    【跟蹤試題】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a.木(chang)之長者浚(jun)其泉源b.慮雍(yong)蔽正身黜(chu)惡c.克終者蓋(gai)寡董(dong)之以嚴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諫太宗十思疏》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精選15篇)

    基礎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精選12篇)

    1.解題: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

  •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教學重難點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要點1.疏通字詞。...

  •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精選17篇)

    學習要點1. 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講解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14篇)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

  •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4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 高中一年級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2.翻譯難懂的語句。...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高三文言文復習之《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一有效教學設想:總原則:力求明標明確,思路清晰,提問精粹,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兩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冊第四單元第1、2課,本堂課系高三復習課,為讓學生在寶貴的時間里學有所得,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迎考古文復習課設計遵循以下思想:...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在封建社會,諷諫...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区别 | 91精品亚洲 |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 日本色综合网 | www.亚洲免费 |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铜铜铜铜铜铜铜铜好大无打码 | 好男人网官网在线观看2019 | 久草网视频在线观看 |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 久久成人综合视频 | 日本黄色录像 | 欧美丝袜在线观看 | 小草成人免费视频 | 黄色免费在线看 | 日本黄色天堂 | 成人情趣视频网站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三区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特黄毛片在线观看 | 9九色桋品熟女内射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77777KKKK | 又黄又爽吃奶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 日本无码免费久久久精品 | 熟女无套高潮内谢吼叫 | 亚洲a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第七十二页 |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 九一精品一区 |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 久爱WWW人成免费网站 | 免费观看Aⅴ成人片 | 伊人免费入口 |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色午夜 | 国产成人97精品免费看片 |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二区 | 四虎影视免费观看 | 大卫科波菲尔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