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地球與宇宙
縮放后圖幅面積的變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圖幅面積=放大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放大到原圖的2倍,則放大后圖幅面積是原來的4倍;比例尺縮小后的圖幅面積=縮小到的倍數之平方;如將比例尺縮小到原圖的1/3,則圖幅面積為原圖的1/9。
(2)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1)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2)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3)經緯網定向方法: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緯網定向方法最為精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
(3)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看懂地圖首先要熟悉圖例和注記。
二、太陽和太陽系
1、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普通的恒星。但是,對地球來說,這顆恒星太重要了。沒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會存在。太陽的光和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源泉。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都同太陽息息相關。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太陽的半徑約為700000千米,是地球半徑的109倍多。太陽的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30萬倍。太陽同所有的恒星一樣,是由熾熱的氣體構成的,主要分為氫和和氦。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陽表面的光球層。光球層比較活躍,溫度約為攝氏六千多度,屬于比較“涼爽”部分。在光球層的某些局部溫度比較低,在可見光范圍內這些部位就顯得比其他地方黑暗,所以人們稱之為“黑子”。光球層外外包裹著色球層,太陽能將能量通過色球層向外傳遞。這一層中有太陽耀斑,所謂耀斑是黑子形成前產生的灼熱氫云。色球層之外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日冕非常龐大,可以向太空綿延數百萬千米,但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它。人們可以在日冕中看到從色球層頂端產生的巨大火焰“日珥”。在輻射光和熱的同時,太陽也產生一種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陽風。太陽風以每秒四百五十千米的速度向宇宙空間輻射。地球和其他某些行星的極光就是太陽風帶來的。如果一段時間內太陽風異常強大,便形成了太陽風暴。太陽的磁場極其強大復雜,其范圍甚至越過了冥王星軌道。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當太陽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電離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場受到擾動,產生“磁暴”現象,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方向。
地球兩極地區的夜空,常會看到淡綠色、紅色、粉紅色的光帶或光弧,這就是極光。極光是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那里的高空大氣層,被地球磁場捕獲,同稀薄大氣相碰撞而產生的。
黑子——發生在光球層,周期xx年,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耀斑——發生在色球層,周期xx年,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
2、太陽系是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其他的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它們同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另外的三顆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要用較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一個小行星帶。這一帶有成千上萬顆小行星。太陽系的九大行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都有衛星繞轉。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善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為76年。1985年一1986年,在地球上人們曾觀察到哈雷琶星的回歸。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圈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燃燒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叫做流星現象。未燒盡的流星體降落到地面,叫做隕星。其中石質隕星叫做隕石;鐵質隕星叫做隕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