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星變奏曲(精選2篇)
小星星變奏曲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題屬校本教材,主要任務是通過欣賞莫扎特的鋼琴變奏曲《小星星變奏曲》和輔助練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變奏曲及運用。
音樂知識“變奏曲”這一概念放在初二年級下學期教,主要是讓學生在上學期欣賞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創作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中接觸過的“變奏、變奏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認識,理解和簡單的運用。讓學生更理性地欣賞音樂作品,擴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二、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正處于不穩定的年齡段,生性好強易沖動,喜歡表現,對音樂比較感興趣,求知欲比較強,《小星星變奏曲》主題合乎學生年齡特點比較熟悉意境,較易想象,并且在上學期已接觸過“變奏、變奏曲”等音樂知識。因此,在講解欣賞上較為易懂,學生主動性、積極性較為容易調動,但也正因為初二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好動性強,因而無意注意占優勢,自控力較差,其心理因素處于不穩定階段,加之鄉村音樂教育不規范,基礎設施較差,使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學后易忘,知識新舊連接較難。此外,創作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心理上放不開,這些因素都給本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在教學中采用有趣性的教學方法和變換練習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三、說目標、重點難點
(一)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什么是“變奏曲”的知識概念,初步掌握“變奏曲”的主題變奏創作的幾種手法。
2、通過習題運作,加深理解,吃透“變奏曲”的含義,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3、通過欣賞《小星星變奏曲》,提高學生音樂感受,欣賞和審美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重點
1、對“變奏曲”含義的理解。
2、在聽覺上感受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3、通過習題運作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變奏曲”的幾種手法,并培養學生的創新、創作能力。
(三)難點
1、在聽覺上與概念上幫助學生對“變奏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何辨別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2、學生在實際創作中運用“變奏手法”。
四、說教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分層辨析與讀譜結合法。
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小星星變奏曲》,讓學生邊欣賞邊分析,我選擇較難理解的段落示范彈奏并講解,讓學生邊讀譜邊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演奏下。從視覺、聽覺分析理解“變奏曲”各種變奏手法的運用效果,培養學生的概括認知能力。
(二)情境聯想教學法。
變奏曲手法的運用,使一個主題變化無窮,產生了各種優美的旋律,帶出的是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使人們感受到音樂語言的美妙和無窮的力量,在教學中讓學生邊欣賞邊發揮想象力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想象能力。
五、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很主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聽”、“動”等要素,讓學生去體驗音樂的情緒,風格特點。通過學生的自己參與,而不是老師一味的講解,把音樂概念音樂要素等一些知識“填鴨式”的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活動,自由創造,使學生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突破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創作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中珀賽主題曲第一、二變奏曲選段給學生聽,然后提出問題。
1、曲子名稱是什么,創作者是誰?
2、主題名稱是什么?
3、各曲間有什么聯系?——引出”變奏“知識點。
(二)掛一幅圖畫:一個光頭人像,把他假設為曲子主題。
然后逐步開始演變。1、加頭發;2、穿衣服;3、化妝。
提問:這個主體經過了什么變化,主體是否認得出來,形成了什么音樂體載,從中得出各種各樣的變奏方法,從而引出變奏的幾種常用方法:
(1)旋律變化,和聲不變。(2)和聲變化,旋律不變。(3)改變節奏節拍。(4)高音改為低音,或低音改為高音等。
根據以上推理:由學生討論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變奏曲“的概念,可能是不完全正確的,或基本不對,但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主體作用,最后老師再講出正確的概念。
出示小黑板:變奏曲由一個比較簡單的音樂主題,及其對這一主題的一系列變化反復,按照統一的藝術構思所創作的樂曲。變奏曲依其變奏手法不同,其歸類為嚴格變奏曲(裝飾變奏)和自由變奏曲(性格變奏),變奏曲可有一個主題,也可有兩個主題,有兩個主題的稱二重變三曲。變奏曲可作為獨立的單樂章音樂作品,也可作為奏鳴套曲、交響套曲、組曲的一個樂章使用。
(三)賞析莫扎特的鋼琴變奏曲《小星星變奏曲》。
1、簡介莫扎特的生平及鋼琴變奏曲《小星星變奏曲》主題特點。
2、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人,歌劇19部,交響曲47,鋼琴協奏曲27部,鋼琴奏鳴曲29部,弦樂四重奏22部,是維也納古曲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鋼琴變奏曲《小星星變奏曲》選用一首法國童謠,是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主題旋律單純、質樸、音域只有六度,其低音部和聲清談曲雅,整個主題具有天真浪漫的兒童特點。
3、初聽。完整的聽音樂,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聽音樂過程中,我讓學生看我的提示數一下主旋律共分為幾次出現?每一次都相同嗎?
4、分節聽。通過分節聽賞,讓學生大膽想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對感情術語并不能很好的運用,但他們能說出:我覺得這段音樂怎樣,它使我想到了什么等等,老師通過讓學生說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后引導全班同學用最常用的詞語來總結。對于變奏曲式引導學生找出每段音樂的不同點,這一點對于能夠認真聽完音樂的學生較簡單,因為這個變奏曲非常的典型,段與段之間的不同點很明顯,讓學生自己總結,每段音樂有哪些地方不同?(節奏音高,速度等)(討論)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變奏方法。
七、練習
1=f4/4
3 2 7 1 3 2 1 7 | 6 6 4 3 — | 3 2 7 1 3 2 1 7 | 6 66 6—|
要求:①用裝飾性變奏法;②改變節奏、節拍法;③自行創設法。全班分成3組,討論創作然后各組派代表把其作品寫在黑板上,讓全體同學小聲哼唱,讓學生感受主題與變奏后的變化效果,最后讓學生相互評比。
八、小結
小星星變奏曲 篇2
第三單元 星光亮
第五課 欣賞—— 小星星變奏曲
【設計思路】
《小星星變奏曲》是音樂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莫扎特的通過歌曲《閃爍的小星》、聽賞鋼琴曲《小星星變奏曲》、感受不同]體裁和演奏形式的《閃爍的小星》,使學生學會了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學會欣賞同一音樂主題器樂作品的方法,同時在親生參與中融入到音樂之中,體驗到了音樂變化的魅力,獲得了審美愉悅。
教材提供的《小星星變奏曲》原版有五次變奏,但這五次的變奏不是很明顯,如果讓學生區分的話會有一點困難,因此教師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節奏變化比較明顯的片段讓學生欣賞,降低了聽辨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聆聽”為手段,“游戲”為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做到以感受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聽、唱、表演一體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歌曲復習《閃爍的小星》
2、欣賞《小星星變奏曲》
3、拓展欣賞及表演《小星星》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用斷、連的方法復習演唱歌曲《閃爍的小星》,同時讓學生體驗、感受歌曲的情緒以及所表達夜晚優美、安靜的意境。
2、通過欣賞《小星星變奏曲》的片段,在游戲、模仿、表演等音樂活動中體會樂曲不同的情緒。
3、欣賞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樂曲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動作,結合歌唱,做到以情感為主線,以動作為中心,達到唱聽一體化。
【教學重、難點】
1、用斷、連的方法唱好歌曲《閃爍的小星》。
2、欣賞幾種版本的“小星星”音樂,體會、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并能根據情緒即興配上合適的動作。
【教學過程】
一、歌曲復習
(一)復習演唱《閃爍的小星》
(二)教師指導學生演唱《閃爍的小星》,并進行歌曲處理
(三)創設情景
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動手營造安靜、祥和的氛圍。
(四)歌表演
要求:學生手拿熒光棒,即興擺造型并邊唱邊表演,表達對歌曲的體驗。同時教師用鈴鼓為學生伴奏。
二、欣賞《小星星變奏曲》
(一)初聽
要求: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主旋律以及音樂的變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鋼琴演奏。
(二)復聽:游戲“變變變”
1、教師介紹游戲要求
師:請你在音樂一開始就做一個造型,當聽到音樂有明顯的變化時,再變一個造型,等音樂結束的時候,請告訴大家你變了幾次造型?
2、學生聽音樂,變造型
3、學生反饋
(三)完整欣賞音樂并看多媒體畫面,自找音樂“變幾次”答案
要求:通過觀看媒體,讓原本比較抽象的音樂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樂曲中的情緒變化,并為下面的表演做鋪墊。
(四)即興表演
三、拓展欣賞
(一)欣賞兩個不同版本的“小星星” (迪斯科節奏版本,3/4拍節奏版本)
(二)分組,為樂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結合分成兩組,并請他們討論并回答,師生共同歸納兩個名字。教師把學生起的名字即興打在媒體課件上。
(三)即興模仿
1、學生跟音樂模仿教師動作
2、師生評價,(可以個別表演)
(四)匯總表演
要求:教師在匯總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順序。
唱〈閃爍的小星〉——表演迪斯科節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表演3/4拍節奏版本〈閃爍的小星〉——唱〈閃爍的小星〉,同時打擊樂器伴奏。
四、小結
師:在今天的課中,我們不但和小星星成為了好朋友,還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賞了音樂,感受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以后,我們還會通過學習認識更多的音樂朋友。
【教學反思】
整節的教學安排是三段式的結構,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題鋼琴變奏欣賞、第三段其他體裁器樂曲拓展欣賞。
第一段從輕聲演唱歌曲開始,進而用斷和連的方法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然后在由學生創設的情景中有表情地進行歌表演,這種歌唱教學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賞部分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點難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鋪墊,同一主題在樂曲演奏中的變化發展反而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利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變奏曲的“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總要的是,這一環節強調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而媒體的使用在此處起到了“輔助”和“提升”的作用。當學生有了相當的感性體驗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賞”自然而然就成了鞏固學習內容,激發創造性思維,推動課堂氣氛到達高潮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