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里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于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地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賞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并以小組為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讀品味
1、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思考:投影: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么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2)“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意思有什么異同?為什么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么心理?
學生思考后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1)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愿相信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于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于勒以前占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后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舊怨新仇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性格,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三句話中,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沒有什么不同。但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無義寡情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著寫于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2)文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么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后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么關系?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么?
(5)“我”給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么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后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誰,他在哪里,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于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于勒進一步接近,并終于認出了于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體驗反思
1、教師簡要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于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2、請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探討交流,教師點評: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堂練習(視情況完成)
(分發講義資料)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