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一課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中的第二節。一節課的內容,要在45分鐘內完成,需要對教材加以整理、適當舍棄、升華。這節課的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地理位置、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多樣性的文化民俗、支柱產業旅游業。從教材來看,前四個屬自然和人文范圍,最后一個屬經濟地理范疇,但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主要從自然、人文和經濟切入,升華到人地關系。課本主要介紹本區域的支柱產業旅游業,有優越的豐富的旅游資源,有政府和黨的政策,有當地人民的奮斗,開創了新局面,以及目前現狀和發展中的問題,辯證地說明了人地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尊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后,學生的參與性普遍提高,學生樂于探索和表現自我,有助于學生意識、應用、實踐能力的提高,通過讀圖分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競賽等環節的設置,有利于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促進學生對教材的閱讀,小組交流等學習活動的展開,有利于對學生學法的滲透培養,再通過合作討論探究西雙版納旅游業出現下滑的原因及幫助西雙版納出謀劃策,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開放性思維。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談,經驗得到了調動,教學顯得更實際,學生也感到更親切,做到了學以致用。
但是同時,由于學生掌握的材料較少,課前未動員進行相應的材料收集與輔導,學生的回答大多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復述;只有少部分同學能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還有,由于學生爭強好勝,往往思維活躍,喜歡舉手發言的同學始終是那幾個,導至后進生在反饋當中只是起到搖旗吶喊的作用。再就是由于對學生發言的時間等安排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像在趕進程。
鑒于此,我認為,在以后進行本節課教學或類似形式教學時,一定要有相應的時間控制方案,激勵評價方案,課堂學習與課下學習相結合,留給學生更寬泛的調查研究、分析建議、交流的時間,安排好相應的協管員,既注意全員參與,又注意參與的有序性,另外,也可放手于學生,指導學生主持相應的活動,教師參與學生學習研究的輔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正確的學習目的性,增強學習以致用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