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地理教學反思的思考和實踐
現出教師自主進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態度與方法。具體來說,教學反思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追求地理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回顧教學過程,而是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設計、調整教學方案,使教學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 《城市化》一節,城市化的含義,城市化的進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對比,內容簡單易懂。用講授法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我選擇本鎮城市規劃方案案例從城市人口數的變化、城市地域的變化等材料來說明城市化的含義。城市化過程:通過閱讀教材,自己畫圖的方法,從畫出的圖可直觀的分析出城市化各個階段的特征。(內容略)。整個教學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分析發達國家逆城市化的原因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不合理的原因。學生處于動手動腦的狀態,學習效果明顯。
第二,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色彩。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但它有別于純理論的教育學研究,它是針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境性、具體性、個別性的問題展開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不僅僅表現為研究文本的撰寫,還可以表現為研究過程的體驗,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個人實踐知識的增長等。如新教師上課常用講授法,唱獨角戲, 常常會出現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開展了案例教學的實踐。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案例教學的文獻,如對選擇案例的原則、方法。然后備課組布置任務,四位老師分頭準備材料集體備課。精選案例,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材料,有貼近生活的、有近期發生國內外的重大事件或鄉土地理材料作為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去分析、判斷和推理,實踐證明教學效果明顯。通過案例教學的研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能力的提高都有較大的幫助。
第三,貫穿于地理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層面。反思的作用是對教學活動的監察、評價、調控。從反思活動發生的時間看,它可以發生在教學活動前、中、后。課前反思主要在備課階段進行,它有助于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以往經驗與教訓進行思考的基礎上。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直接指向課堂教學,主要解決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課后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
二、地理教學反思的內容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教育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對教學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教師的教學的新觀念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在目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的教學理念。如臺風對這一部分的教學,采用傳統展示錄象,分析臺風的成因、危害、防御從知識掌握方向也可以達到目標。對培養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意識方向、合作交流表達等能力則較欠缺。我們采用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整體設計的課程理念進行開放教學和延伸教學嘗試,先讓學生觀看或回顧臺風災害,然后鼓勵學生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問題,再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教材、圖書、互聯網等多種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獨特見解,并將自己的認識與觀點進行整理后,大膽地與同學進行交流與分享,最終使自己建構起對臺風的全面認知。 教學過程:(內容略)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實踐教學時,有時會發覺教學過程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原因在于設計教學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我們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內容理論性較強,需要運用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有些事例離學生生活太遠,學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學時我用了下列本地農業生產案例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學習的效果比原來好些。(內容略)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