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合群的小寶寶
從小培養孩子平和地與人相處和體貼別人的情操,是父母送給孩子這一生最佳的瑰寶。情商(eq)發展始于出生一刻
多年前,在一場幼教研習會中,曾經觀賞了一盤錄像帶,其中有一段鏡頭是這樣的:
一位呱呱墜地的嬰兒,在臍帶未被剪斷前,從醫護人員手中抱給媽媽,媽媽口中開始以懷胎時的稱呼叫他,并抱著他靠近胸部。當媽媽叫他時,他突然停止哭聲,眼神為之一亮,緩緩地轉動著頭,搜尋聲音的來源,面部的肌肉壓力也頓時消失。
其平和、安全的感覺與母子交會的真情,讓我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新生兒在初到人世,找到的“參照點”,即胎兒時期的記憶。這樣的短期經驗,對經過生產危機,來到茫茫世界的新生兒來說,就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似的,他的感受是:我在這里是安全的,而這樣的感受是建立他對人信賴的第一步。
社會化敏感期從坐月子開始
在研讀與教育相關的課程、書籍與實際教學生活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贊嘆老祖宗的“智慧”。就以中國人的坐月子來說,有很多的規矩,比如:
1.除了至親,如孩子的父親、祖母、外婆外,其他親人最好不要進“月內房”,以免孩子受驚嚇。
2.“月內房”燈光不宜太亮。
3.在“月內房”內,不可大聲說話。
我仔細去想這些規矩,深深地體會到,這和人類發展學中所說的,新生兒前6-8周的生活屬“共生期”,是不謀而合的。其生長的環境是胎兒期和嬰兒期的銜接期,因此環境上必須和子宮的環境類似,不宜太亮。而這個時期,固定的照顧者和適時回應新生兒的生理需求,是其發展“基本信賴”的關鍵時刻。因此,最好是父母和嬰兒三人共同以愛的方式度過這個時期,因為這個“基本信賴”,是將來孩子能和父母以外的人建立良性互動的基石。
如果坐月子期間,孩子的生活充滿混亂與不和諧,換句話說,他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則孩子接受到的訊息是:“人的世界是無情的。”如此,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慢慢地對周遭世界產生懷疑,最后發展出不信任,這樣的結果將進入他的潛意識,是成為他日后不能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這段期間,父母親和嬰兒的生活應該是——
1.從生活中找出嬰兒的作息節奏,比如:進食和排泄的規律性。
2.從哭聲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并給予正確與恒定的語言回應和生理需求的回應,讓孩子生理與心理同時獲得滿足,如此一來,信任心就在其中滋長。一個人若無法在嬰兒期學習信任他人,則終其一生就可能無法和人群快樂地相處。
3.固定的照顧者,特別是父母的照顧能幫助他成為一個有自信心的孩子。一個有信心的孩子才會感知別人的存在,也才能適當地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體貼別人。
4.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能夠帶給孩子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是:我的訊息可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并因此獲得開心,我是一個具有溝通能力的人。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增加嬰兒對社會化產生濃厚興趣的催化劑。
幼兒園生活是孩子社會化經驗演練的最佳環境
遠足是孩子的最愛,因為其中的樂事之一,是可以攜帶自己喜歡吃的零食;而在遠足活動中,可觀察到孩子的社會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