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屋檐下——初一親情主題班會
一、 班會目的
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看到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流露著父母的愛,幫助學生發現在母親的嘮叨、父親的斥責中充滿著愛,促使學生在那些早已習慣的愛的行為中理解、感悟親情。教育學生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努力學習,健康成長,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
二、 班會流程
1、 主持人致開幕詞“愛在屋檐下”
2、 歌唱《燭光里的媽媽》(燭光、心形)
3、 話劇第一幕:開學第一天(旁白)
4、 話劇第二幕:第一個周末,回家
5、 話劇第三幕:天涼,媽媽送被子來(旁白)
6、 獨舞:沉思,開始懂父母的愛(旁白)
7、 話劇第四幕:《成長記錄冊》匯報成績(旁白)
8、 散文朗誦《感悟親情》
9、 古箏演奏《出水蓮》
10、 班主任總結
11、 結束語:向全天下的父母致謝!
愛在屋檐下
——初一(3)班親情主題班會
(全場燈滅,背景畫面《愛在屋檐下》——初一(3)班親情主題班會由12個同學組成一個心形圖案,每位同學腳下有一個蠟燭,兩位歌手逐一點燃蠟燭,《燭光里的媽媽》前奏響起,背景畫面《燭光里的媽媽》)
主持人:還記得父親那堅實的肩膀嗎?還記得母親那靈巧的雙手嗎?是你們,伴著我成長;是你們,伴著我品嘗生活中的辛酸苦辣。你們的愛是我們成長的見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愛在屋檐下》——初一(3)班親情主題班會。《愛在屋檐下》主題班會正式開始。
(兩位歌手演唱《燭光里的媽媽》,12個同學緩慢退場,前場燈開)
主持人:(唱)噢,媽媽,燭光里的媽媽,您的眼睛為何失去了光華;媽媽呀,女兒已長大,不愿牽著您的衣襟走過春秋冬夏。
是的,當我們第一次踏上金中南校這方沃土時,心里難免有點“花自飄零水自流”。于是,我們的主人公曉琳開始了這樣的心路歷程。
(背景畫面《花自飄零水自流》,短劇《來金中南校的第一天》)
短劇《來金中南校的第一天》
(爸爸坐在宿舍的椅子上,媽媽在幫女兒疊著衣服。)
媽媽跟女兒嘮叨著:“曉琳啊,沒有媽媽,你可要學會自己獨立啊。”
曉琳:“恩,我會的。”
媽媽:“要常去食堂吃飯,想吃什么就點什么,不要餓著。錢不夠就叫媽媽給你帶來。”
曉琳:“嗯,我知道啦。”
媽媽:“天氣冷了,要記得多加幾件衣服,不要感冒了。”
媽媽:“衣服就放在衣柜里,藥箱里有藥,牙膏和牙刷放在陽臺的洗衣臺下面。”
曉琳:“嗯,好了好了。”
媽媽:“要把學習搞好,聽老師的話,按時完成作業,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能開小差。”
曉琳:“嗯,好啦,我知道啦”
媽媽:“要和同學好好相處,不能像在家里一樣總是鬧別扭,也不要總是想著玩,要常打電話回家。”
曉林:“恩,好拉好拉,我知道拉”
媽媽:“出去轉轉吧,認識一下新同學也好。”(女兒沒有立刻出去)
媽媽:“咦,你怎么還沒出去呢?”
曉琳:“嗯,好,我出去了。”
(女兒出去了,母親臉上露出了一絲哀愁。)
媽媽對一旁沉默的爸爸說:“哎,真不知道曉琳能不能習慣這里的生活。”
爸爸嘆了口氣:“唉,這也得讓他慢慢適應吧,總不能這樣老寵著她吧。”
媽媽:“可是他在這個學校連一個熟悉的人都沒有。”
爸爸:“我們也是時候該收手讓她學會獨立和自理了,我們不能總事事幫她做好吧,要不我送她來金中南校干嘛,我這也是為了她以后的人生呀!”(爸爸慢慢站起來,曉琳回來。)
爸爸語氣平淡地說:“曉琳回來了?如果沒什么事兒,爸媽先走了。”
曉琳:“嗯,爸。”
媽媽又叮囑說:“衣服放在柜子里,藥箱里有藥,牙膏和牙刷就放在陽臺的洗衣臺下面。”
曉琳:“好了,我知道了,你們走吧”
媽媽:“我們走了。”
(邊說邊輕輕把母親往外推,等母親走遠幾步,又喊著“媽”戀戀不舍地追上去拉住母親的手。)
媽媽:“怎么了?”(關心地)
曉琳:“沒,沒什么”(似乎想說什么但又沒有說)
爸爸:“沒什么事我們就走拉,記住你媽跟你說的話。”
媽媽:“我們走了,記得打電話回家。”(依依不舍地)
曉琳回到宿舍里,捧著茶杯,坐在椅子上,沉思起來。(旁白)
(旁白)我手捧茶杯,閉上眼,讓思緒引導我。隱約地,我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衣服放在衣柜里,好好吃飯,天涼要加衣,要聽老師的話,要和同學搞好關系,打電話回家……”對了,這是來金中南校離別前,媽媽對我說的一番話。在我的記憶里,媽媽愛嘮叨在家里是出了名的,不論我去哪里,上學旅游,甚至過馬路媽媽也要嘮叨上那么一大堆。平常,我對付這種嘮叨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媽媽一開始說,我馬上想別的,等到她說完了,我就以幾個“好,我知道了”來讓媽媽心滿意足的離開。可現在,我覺得,我似乎做錯了。嘮叨,不就是愛么?沒有愛,又哪來那么多情真意切的話語?是的,我錯了!我一直漠視這種愛,把它擱置一旁,甚至讓它白白地從身邊流過……原來,這些嘮叨,是因牽掛而從母親心中涌現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