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儒學的興起(專題一)
課標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教師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及時而準確的評價。(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發展路程的認識,弘揚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恰當評價,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學課時:1課時重點難點: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的評價。教學建議:本節教材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內容:第一目,漢代以來對“焚書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第三目,太學的出現,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舉制的實行,儒學因此而榮,同時也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可采用以下方式導入: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書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結合相關知識思考: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導入新課。一、“‘焚書坑儒’的批判”講兩個問題:1、秦代“焚書坑儒”的時代背景、過程及評價。講授時要結合課本p8“學習思考”“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來分析理解秦代“焚書坑儒”的目的:為了維護專制統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濫。評價:雖有維護專制統治,鞏固統一的目的;但更是對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成為二千年來文化專制政策的開端。2、漢代以來主流文化對“焚書坑儒”的批判。“焚書坑儒”被稱之為“滅學之禍”,對思想文化的傳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這種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二、“罷黜百家”主要講述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原因及評價1、原因講授時,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習思考”,回答這兩個問題: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漢武帝時代中國政治“大一統”局面得到鞏固。(2)儒學大師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為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3)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從而完成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文化體制和文化政策的轉變。2、客觀評價一方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漢王朝加強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促進了歷史文化的發展。三、“太學的出現”1、漢武帝創建太學,建立郡國學校2、太學興立的標志和影響(1)太學的建立是漢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的表現之一,標志著儒學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學的興立,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為普通地主階層子弟入仕提供了機會。(3)太學生接受儒學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對他們的觀念傾向有一定的影響,東漢形成了太學清議的政治現象。當時太學的議政運動,使黑暗的政治勢力被迫有所收斂。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充分利用課本已有資源如“史學爭鳴”、“學習思考”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使自己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實與客觀。四、“科舉制的文化影響”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引導學生回顧新課標歷史教科書必修一:從世管制、察舉制,再到隋唐開始的科舉制。2、科舉制的實行對儒學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學全面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學因此而榮,同時也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舉制對文化影響讓學生聯系課本資源如“學習思考” 、“資料卡片”等,并用辨證的觀點從兩方面分析,歸納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五、小結:通過對漢代起占主導地位的儒學與早期儒學加以比較,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各派觀點的過程,以此來把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