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儒學的興起教案
第二節 儒學的興起教案
【內容標準】
知道漢人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漢代儒學興起的相關內容,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生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已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加深學和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培養學生重視傳統文化、尊崇傳統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恰當評價,可以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本目重點、難點】
重點: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形成進行客觀評價。
二、教學過程
課前知識提問:
1、“焚書坑儒”發生的時代背景?經過?影響?漢代以來的主流文化對進行了怎樣的批判?
2、漢武帝時代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為什么?在確立儒學主導地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誰? 你對罷黷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評價?
3、太學建立的意義?
4、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歷程?
新授:
一、“焚書坑儒”批判
1、復習提問必修一的相關內容: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的哪些?
2、完成基礎知識提問的相關問題?
3、思考: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答案提示:秦王朝焚書的目的是為了遏制知識分子的思想,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體現的實用之學,對社會和國家直接有益,不構成對政權的威脅。
導入下一目:產生于兩千年前的儒學思想,是影響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對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的正統地位,并對其做出了重大發展。
二、罷黷百家
1、由學生介紹有關董仲舒的情況
說明: 董仲舒的名字是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分不開的
2、指導學生看材料,并提出問題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避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摘自《漢書•董仲舒傳》問(1):根據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是什么?──啟發學生對材料進行理解,并認識其目的
問(2):根據其含義,再思考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夠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