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儒學的興起教案
科舉制
第一,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1>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中央。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系的變化;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需要指出的是,科舉制雖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
第二,宋朝科舉制的發展。宋代科舉制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殿試成為定制和“糊名法”的實行,采取的名額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舉制的發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也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統治基礎,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第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不能隨意發揮。八股取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專制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科舉制在中國古代選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xx年才被廢除。
1、重點強調科舉制的實行、選定官員的標準、考試內容并對科舉制度進行評價
2、共同分析第10頁的學習思考
課堂練習:
1.漢代儒學怎樣成了正統思想?
漢武帝在推動儒學方面,采取了三點具體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
其二,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其三,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2.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哪些重要內容?哪些是積極可取得?哪些是今天應當揚棄的?
解題關鍵:歸納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指出積極可取部分和揚棄部分,并且加以說明理由。
思路引領: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四個方面內容,積極可取的仁政思想,五常和孝道中的部分主張。
答案提示:內容:略。積極可取和需要揚棄的有:
①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雖然董仲舒的大一統主張充滿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統確實是中國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一的需要。所要揚棄的是其中唯心主義成分。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于封建統治長久的。
③“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從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為古今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發展不同,就需要區別對待。今天,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小農經濟必將向大農業經濟邁進,正確引導這種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