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二節 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
學案
【知識點撥】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動搖、瓦解
(一)體系的建立
18xx年—18xx年,俄英普奧四大國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了歐洲版圖并確立了歐洲的統治秩序,這被稱為維也納體系。
1.維也納會議的內容:①限制法國,保證歐洲均勢②按大國意志重劃歐洲版圖③分割海外殖民地(法)④維持德意分裂。
2.維護體系的工具:神圣同盟、四國同盟
(二)維也納體系瓦解
1.瓦解的原因:
維也納體系下,歐洲封建君主國加強了封建專制統治,政治上日趨反動,在其統治下,各種矛盾日趨尖銳,主要有以下矛盾:資產階級、人民大眾與封建統治者的矛盾,被壓迫民族與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同盟內部矛盾。
2.瓦解的過程:①動搖:1821—1829年希臘通過獨立戰爭獨立,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版圖被改動,在希臘、比利時獨立過程中,神圣同盟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以致破裂;1832年,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②瓦解:1848年歐洲革命進一步打擊了歐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注意:維也納體系的特點:①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的②違背歷史潮流維護封建統治③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國家基礎上形成的統治秩序,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④具有掠奪性和歷史的倒退性
(三)對維也納體系的評價
維也納會議的主宰國逆歷史潮流而動,扶助法、葡、西班牙等封建國家復辟,竭力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鎮壓革命運動,是歷史的倒退;最終被資本主義驅逐出歷史舞臺;四大國坐地分臟,踐踏弱小民族國家利益是歷史的反動;該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客觀上使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維也納體系是一種歷史的反動”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所謂“歷史的反動”,實質就指維也納體系違背歷史潮流。當時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無產階級日益覺悟,各地民族獨立意識增強,這些成為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就是其歷史的反動性表現所在。
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
(一)1832年英國進行的議會改革,是工業資產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改革,它體現了工業資產階級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商業、金融資產階級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
(二)1848年革命
1.1848年革命的背景,原因及任務
背景:工業革命擴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取得政治權利(是其政治原因),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這是任務),被外國奴役的國家,爭取民族獨立,歐洲各地出現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這是經濟原因)。
2.三種革命
①法國二月革命(1848.2)
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任務:消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金融貴族統治。
結果: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②奧地利、維也納和普魯士的柏林革命(1848.3)
任務:消除分裂割據,實現統一,反封建。
③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革命:其中匈牙利影響最大。
其任務是擺脫外國奴役,實現民族獨立。
【方法導引】
1.認識維也納體系的建立,運用辯證思維對其作實事求是的評價。
維也納體系實際上是歐洲封建統治者對被法國大革命破壞的歐洲舊的統治秩序的恢復,即恢復舊的歐洲版圖,讓各國從前的封建統治者復辟。英國雖是資產階級政權,但從國家利益考慮,希望以此達到歐洲大陸勢力均衡,而沒有一個國家能稱霸歐洲大陸,這對島國英國來說至關重要。簡言之,維也納體系是歐洲各國封建統治者用18世紀的原則來統治了19世紀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