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精選4篇)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篇1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學案
【知識點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
1.1861年俄國改革:
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發展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社會
(俄對外擴張)激化矛盾
注意:1861年改革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進行的改革,農奴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并陷入危機是其改革的內因。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危機,沙皇專制統治受到威脅,這是其改革的外因。同時也應認識到沙皇已認識到農奴制是俄國落后的根源。關于1861年改革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性質改革的理解,主要是這場農奴主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雄厚的資本以及開拓了國內市場。農奴贖買土地,是農奴主對農奴的一次厚顏無恥的掠奪,但為發展資本主義提供了資本。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制殘余,從而使俄國的資本主義比較薄弱,使俄國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強,以致首先在俄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2.美國內戰(1861—1865年)
背景:①西部領土的擴張及西進運動。②南部種植園奴隸制經濟與北部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該矛盾體現在關稅問題、勞動力、市場問題上,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③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興起和1860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
美國內戰圖示:
注意:(1)美國內戰是一次維護國家統一,掃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障礙——奴隸制的一次革命,該戰爭體現了人民性、正義性,林肯政府的兩個重要文獻的發表,調動了黑奴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2)黑人奴隸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國家的統一提供了統一的國內市場。
(3)注意與美國獨立戰爭知識的連接,美國通過兩次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注意兩者的比較。
3.德、意統一運動
明確:①分裂割據阻礙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其統一的根本原因。
②這兩個國家的統一都有一個核心國家、核心人物,而且是由原統治階級自上而下進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專制統治的傳統。
注意:兩者統一的比較
相同點:①統一的根本原因:分裂割據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③都有一個核心力量(德:普魯士意:撒丁王國)和核心人物(德:俾斯麥;意:加富爾)采取王朝戰爭和政治外交相結合的手段;④結果:結束了分裂割據,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⑤影響:都保留了封建殘余。
不同點:①過程:德意志的統一完全依靠王朝戰爭來實現的,意大利則較多地利用外力(依靠普法普奧戰爭)采取了王朝戰爭和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手段相結合;②背景:意大利有外族壓迫,而德沒有;③性質上:德國統一過程中,普法戰爭具有侵略性質,意大利統一具有民族獨立戰爭的性質;④結果:意大利擺脫了外族奴役實現了民族獨立。
4.日本明治維新
明確下列問題:
①日本19世紀中期,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地主的前身富農和商人等,他們和農民封建領主的關系:新興地主剝削農民,又要向封建領主(大名)納年貢,受領主壓榨,要注意,幕府統治時期,其土地制度是土地國有制,不準買賣,明治維新時準許土地買賣,使新興土地主土地所有權得到承認;大名經商和武士的惡化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
②明治維新內容及有關問題:廢藩置縣的實行,防止分裂勢力的存在,從而消除了幕府等級制度,不僅使威脅中央的藩被廢除而且分化了大名的權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承認土地私有,從根本上廢除了幕府時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③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擺脫了落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為亞洲國家民族振興提供了經驗。
消極: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推行軍國主義,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
④領導明治維新的是從封建統治者中分化出來的中下級武士。因19世紀中期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剛剛形成,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這樣,中下級武士成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領導這場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
注意:(1)處在封建統治下的俄、日、德、意為什么沒有走上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統治的道路?
一是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力量小。日本的資產階級正處在形成中,俄國的資產階級還未獨立登上政治舞臺,德國和意大利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
二是原統治者能認識到變革能維護自己的統治,沙皇自上而下地解放農民來挽救統治,普魯士和撒丁王國的國王想擴大版圖,延伸勢力。
三是資本主義大潮流的歷史趨勢。
(2)上述革命和改革的特點
按其任務可分為兩類:
①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或統一戰爭。
這類主要是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德、意統一運動。
俄:農奴主領導,原封建統治者或從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人,德:容克地主,日:中下級武士。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統一戰爭。
結果:由于其領導者的來源成分決定其影響帶有封建殘余,這是他們的共性。
作用: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演變。
②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革命、改革
法國二月革命、美國內戰屬于此類
對象:法是金融貴族,美則是種植園奴隸主
任務:都是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發展工業資本主義。
主力:以人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法:無產階級主力;美:黑人等廣大人民。
作用:工業資產階級獨掌或分掌政權,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英國的1832年議會改革也屬于調整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的改革。
【方法導引】
明確重點,整固知識;注重比較,深化認識;創設情境,跨科聯系。
1.比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
發生在17世紀和19世紀的兩次改革,都是俄國沙皇政府為鞏固統治所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步。二者的不同點如下表:
類 別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農奴制改革
經濟前提
手工工場出現,經濟發展緩慢
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的發展
內 容
加強軍事、發展經濟為主
廢除農奴制
作 用
鞏固了專制統治,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
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性 質
封建農奴制軍事、經濟改革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影 響
農奴制被移植到手工工場,農奴制得到加強
廢除農奴制,卻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2.通過分析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理解美國內戰是其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認識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為經濟服務,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流血的政治等政治學原理。
美國獨立前就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雙方雖同屬于資本主義經濟,但卻有很大差異,并存在著矛盾。獨立戰爭中,為了打敗英國,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結成了同盟。但獨立后,聯邦(政府)政權長期為南方種植園主階級把持。他們利用國家權力,頑固堅持奴隸制,因而受到廣大人民和北方資產階級的反對,因此產生了廢奴運動。19世紀上半期,隨著美國的領土擴張,南北經濟的發展,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就更加尖銳了。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原料。19世紀上半期,南北方經濟都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北方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大批新興企業(如礦山、鋼鐵企業、冶金企業、燃料企業)的新建和機器制造、紡織等行業的出現,北方資產階級急需保護國內市場,保障原材料供應;需要提高關稅、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特別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所以,他們迫切希望聯邦政府建立統一的民族市場,實行關稅保護,取消奴隸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為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參議院是由每州派兩名代表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直接關系到南北兩方誰能控制參議院,進而控制國家政權的問題。所以,奴隸制的存廢成了南北方斗爭的焦點。對北方資產階級來說,廢除奴隸制,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問題,而且可以消弱南部的經濟實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更多的權力。相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為了牟取高額利潤,為了控制國家政權,他們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運往英國,并從英國輸入大批廉價工業品,因而主張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隸制的存在,在經濟上已成為阻礙美國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成為導致美國國家分裂的潛在危險因素。
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日趨高漲,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銳,奴隸制存廢問題已經到了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地步。1860年,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限制奴隸制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這一事實實際上成為美國內戰的導火線。
3.聯系本節的有關資料和課文內容,對林肯作一客觀評價。同時,比較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有何異同。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總統之一,他解放了黑奴,頒布了《宅地法》,使許多窮人能夠得到土地,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受到后人的廣泛尊敬。
美國廢除黑人奴隸制和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異同是:(1)相同點。廣大黑人和農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勞動力,有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2)不同點。主要是解放方式不同。美國是凡是叛亂諸州的黑奴都無條件的獲得解放,而俄國解放農奴則是通過贖買的方式進行的。
3.關于德意志統一的歷史條件,可從政治上的分裂局面與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形成尖銳矛盾來認識統一的必要性;通過抓住德意志政治、階級狀況來認識統一的可能性和方式。明確德意志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1)統一的必要性。德意志長久以來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從19世紀30年代起,工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空前發展。但嚴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給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為:①資本主義的發展首先要求各地區之間有暢通的商品產供銷渠道,即統一的國內市場,但處于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業法規、貨幣和度量衡,這就根本無法形成統一市場;②商品輸出需要有強大的國家力量做后盾,像英法等國的商品輸出,既有外交保護,又有炮艦做后盾,而德意志資產階級卻得不到這種保護;③資本主義的發展必須促使各國資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商業爭霸戰爭,而這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在這方面,德意志資產階級也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國家統一。
(2)統一的可能性和方式。統一本來是德意志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但德意志資產階級表現軟弱,他們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勢力、完成統一,會把無產階級卷入革命,釀成巴黎六月起義的危險,因而不敢承擔統一的領導任務。相反,他們決定依靠現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統一任務。于是,德意志的統一最終自動選擇了自上而下王朝戰爭形式。當時能夠完成這一任務有奧地利和普魯士,但普魯士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是因為:①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②軍事力量強大;③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④統治階級實力雄厚,野心勃勃;⑤對資產階級能夠照顧和作出讓步,博得了他們的好感。如30年代普魯士倡導建立了關稅同盟,1848年革命后頒布憲法和成立議會。⑥有一位鐵腕人物俾斯麥。而奧地利雖然在德意志各邦中占有首席地位,但由于它又統治著德意志以外的廣大地區,它怕如果領導統一會引起境內其他民族的民族獨立運動,因而對德意志統一三心二意,同時,它也不具備普魯士那樣的許多有利條件。總之,由于當時德意志無產階級的不成熟、資產階級的軟弱,普魯士容克地主實力的增強,德意志的統一最終由普魯士王朝承擔了。
4.通過抓住俾斯麥上臺后推行富國強兵的改革,采用戰爭和外交相結合的手段,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明確他是德意志統一的關鍵人物,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并作出客觀的評價。關于“鐵血政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①“鐵血政策”的核心是強權,俾斯麥在著名的“鐵血政策”的講話中還有這樣的內容:“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強權”。②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不僅僅是打仗,還有對內鎮壓的一面,1878年他指使德國議會通過了所謂的“反對社會主義非常法”就是典型的例證。③“鐵血政策”也不是瘋狂地訴諸武力,在薩多瓦戰役后,普魯士國王和參謀總長都要把戰爭延長下去,準備進攻維也納。但是俾斯麥卻力主議和。俾斯麥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時機,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他領導完成德意志的統一,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其歷史地位和作用應予以肯定。
5.注意分析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運動的異同點,以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比較能力。另外,注意普法戰爭前后期戰爭性質的變化,加深對歷史現象本質的認識。德意統一運動的相同點:都由一個主要邦國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魯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國。通過外交和戰爭相結合的手段,自上而下的道路實現的。兩國都有一個主要人物領導。統一前,工業資本主義都是相當發展,而分裂割據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不同點:德意志是完全通過王朝戰爭來實現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國領導進行統一運動外,還有加里波第領導志愿軍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兩西西里,統一了南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三次王朝戰爭,只有普法戰爭是法國先侵略普魯士,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具有反侵略性質。而意大利統一運動重點則是驅逐奧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勢力,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
6.抓住“幕府統治的危機”、“武裝倒幕”和“明治維新”之間的有機聯系,在理論導向上要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1)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即幕府統治的危機。①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狀況。a.倒幕前日本的社會性質。明治維新前,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下,實行鎖國政策,極大地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遠遠地落后于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到19世紀中期,日本仍是一個閉關自守、落后的封建國家。b.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的急劇變化。一方面,勞動人民生活日益貧困,紛起抗爭。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產生了新興地主和資本主義工場主。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統治階級也發生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別是西南四強藩的大名也經營商業和手工工場,他們逐漸與商人、資本家接近,對自己的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大批武士由于經濟上陷入困境,也反對幕府,并由幕府的統治基礎逐步轉變為反對幕府的重要力量。總之,幕府已成為眾矢之的。②西方列強的侵入。1853年,美國首先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接著,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殖民勢力紛至沓來。西方列強的入侵,暴露了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民族矛盾使得原有的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激化。
(2)武裝倒幕。鑒于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新的階級力量以新興地主、高利貸商人、工場資本家為基礎,以資產階級化的中下級武士為中堅、領導,以廣大農民和市民為主力形成了倒幕派,他們要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統治,進行社會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為此,他們建立了獨立的武裝和根據地,還把新天皇抓在手中,使武裝倒幕披上“合法”的外衣,最終推翻了幕府統治,為明治維新掃清了道路。
(3)明治維新及其意義。推翻幕府統治以后,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來鞏固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然后,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布新的各項重大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見知識結構),特別注重把改變舊的封建政治體制和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措施緊密結合起來,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第一,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并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二,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惟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礎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此外,它對亞洲國家立志改革、擺脫民族危機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較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的同時,卻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災難。
【疑難解析】
例1 19世紀60~70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征?
解題思路 首先,新興的無產階級在歐洲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已形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帶著自己的階級要求登上政治舞臺,提出了“民主的社會的共和國”的口號,他們在斗爭中起了主力軍作用,給這場資產階級革命打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烙印。其次,歐洲的資產階級也跟以往不同。當他們想去進行反封建的革命時,卻害怕站在背后的生氣勃勃的歐洲無產階級,他們的革命性萎縮了,甚至背叛革命,使革命朝著下降路線發展。第三,革命的任務、性質和對象與早期革命有所不同。早期革命斗爭的主要對象是封建專制王朝,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1848年革命中,由于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所面臨的革命的具體任務以及表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法國,表現為工業資產階級與金融資產階級的矛盾,要求擴大統治權力,掃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在德國,革命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統一的共和國;在意大利,任務是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在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國,則是擺脫民族壓迫,實現獨立。從總體上看,都是要解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但由于無產階級作為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參與革命,使這次革命表現為民主革命的性質。第四,在多民族的國家中,民族矛盾是革命的主要矛盾。第五,各國的革命重創了各國封建統治秩序。
例2 歐洲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與60、7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試就原因、主要任務、所產生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說明。
答:原因:19世紀20、30年代,歐洲處于維也納體系的反動統治下,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加強,弱小民族如希臘、比利時等國遭到歐州列強的殖民奴役,各種矛盾趨于激化。19世紀60、70年代,歐洲各國工業資本主義有了較高的發展,但落后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專制或金融資產階級或政治的分裂局面嚴重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任務:19世紀20、3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專制,資產階級分享政權;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19世紀60、7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掃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為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
作用:19世紀20、30年代歐洲革命或改革,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沖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動搖了反動維也納體系。19世紀60、70年代的歐洲革命或改革,則使歐洲主要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力因此大為增強,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范圍內基本確立起來。
【典例精評】
例1 日本明治維新不具有( )
a.民族革命性質
b.國家統一運動性質
c.稱霸亞洲性質
d.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性質
講解 選c。題目主要考查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答題采取逆向思維方式進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壓迫,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成為亞洲的強國,因此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質;明治維新通過采取廢藩置縣,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消除了藩政割據的狀況,因此又具有國家統一運動的性質;推翻幕府以后建立的明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因此又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明治維新本身不具有稱霸亞洲性質。
例2 從根源、方式、影響等方面比較17~18世紀歐洲國家的改革與19世紀60~70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不同點。
講解 這是一道比較類型的思考題。主要考查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應用。首先應當明確題目給予比較的內容,然后再確定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比較(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通過對根源、方式、影響三個方面進行橫向比較,時間是從17~18世紀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行縱向比較。具體的比點是歐洲國家的革命或改革。這里比較的內容比較單一,只是歐洲國家的革命或改革,但是時間跨度大,有近2xx年的歷史,空間范圍要求廣,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某一點入手,然后逐一進行比較。比如本題先從根源方面比較,然后再對方式進行比較,最后對影響進行比較,這樣才能對題目做出準確回答。在進行比較過程中一定要以史實為依據,史論結合,切忌空發議論的比較。
講解 ①根據:前者因資產階級革命嚴重地沖擊封建制度,封建專制統治岌岌可危,為了鞏固統治,歐洲有許多國家著手進行了改革。后者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資產階級要求進一步掃除障礙,加快發展的步伐,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于是各地區和國家紛紛出現了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浪潮。②方式(或途徑);前者主要是統治階級采取的不同措施,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后者是通過多數國家以戰爭的方式進行的,有的還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③影響:前者加強了封建專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這只是各國向資本主義前進的最初步驟,后因多種原因而發展中斷。這一時期雖然進行了多次的殖民戰爭,但基本上是商業戰爭。后者使一系列國家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起來。資產階級征服全球活動也加劇,從而初步形成進步體系。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篇2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二節 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
學案
【知識點撥】
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動搖、瓦解
(一)體系的建立
18xx年—18xx年,俄英普奧四大國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了歐洲版圖并確立了歐洲的統治秩序,這被稱為維也納體系。
1.維也納會議的內容:①限制法國,保證歐洲均勢②按大國意志重劃歐洲版圖③分割海外殖民地(法)④維持德意分裂。
2.維護體系的工具:神圣同盟、四國同盟
(二)維也納體系瓦解
1.瓦解的原因:
維也納體系下,歐洲封建君主國加強了封建專制統治,政治上日趨反動,在其統治下,各種矛盾日趨尖銳,主要有以下矛盾:資產階級、人民大眾與封建統治者的矛盾,被壓迫民族與歐洲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同盟內部矛盾。
2.瓦解的過程:①動搖:1821—1829年希臘通過獨立戰爭獨立,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版圖被改動,在希臘、比利時獨立過程中,神圣同盟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以致破裂;1832年,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②瓦解:1848年歐洲革命進一步打擊了歐封建勢力,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注意:維也納體系的特點:①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的②違背歷史潮流維護封建統治③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國家基礎上形成的統治秩序,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④具有掠奪性和歷史的倒退性
(三)對維也納體系的評價
維也納會議的主宰國逆歷史潮流而動,扶助法、葡、西班牙等封建國家復辟,竭力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鎮壓革命運動,是歷史的倒退;最終被資本主義驅逐出歷史舞臺;四大國坐地分臟,踐踏弱小民族國家利益是歷史的反動;該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客觀上使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維也納體系是一種歷史的反動”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所謂“歷史的反動”,實質就指維也納體系違背歷史潮流。當時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無產階級日益覺悟,各地民族獨立意識增強,這些成為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就是其歷史的反動性表現所在。
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
(一)1832年英國進行的議會改革,是工業資產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改革,它體現了工業資產階級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商業、金融資產階級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
(二)1848年革命
1.1848年革命的背景,原因及任務
背景:工業革命擴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取得政治權利(是其政治原因),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這是任務),被外國奴役的國家,爭取民族獨立,歐洲各地出現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這是經濟原因)。
2.三種革命
①法國二月革命(1848.2)
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
任務:消除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金融貴族統治。
結果: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②奧地利、維也納和普魯士的柏林革命(1848.3)
任務:消除分裂割據,實現統一,反封建。
③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革命:其中匈牙利影響最大。
其任務是擺脫外國奴役,實現民族獨立。
【方法導引】
1.認識維也納體系的建立,運用辯證思維對其作實事求是的評價。
維也納體系實際上是歐洲封建統治者對被法國大革命破壞的歐洲舊的統治秩序的恢復,即恢復舊的歐洲版圖,讓各國從前的封建統治者復辟。英國雖是資產階級政權,但從國家利益考慮,希望以此達到歐洲大陸勢力均衡,而沒有一個國家能稱霸歐洲大陸,這對島國英國來說至關重要。簡言之,維也納體系是歐洲各國封建統治者用18世紀的原則來統治了19世紀的歐洲。
當時,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歐洲的形勢是:工業資產階級興起,工人階級日益覺悟,各地的民族意識越來越強。這是歷史的發展潮流。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消除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因素,更多地參與政治;工人階級希望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況。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德意志、意大利等地要求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被壓迫民族更加強烈地希望實現民族自治和民族獨立,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在維也納體系中,封建勢力得到加強,進行反攻倒算,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受到損害,工人階級除受資產階級的剝削外,又受到封建勢力的壓榨,處境更加困難。弱小的國家的利益被大國任意宰割,爭取民族權利的運動遭到鎮壓。總之,維也納體系是歐洲專制君主們企圖采用高壓手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體現;它反對社會進步,任意踐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種歷史的反動。但是,在維也納體系下,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來解決國際間的爭端,客觀上也促進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2.結合1848歐洲革命的歷史背景分析認識其特點。
背景:這場革命的爆發是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同封建制度及其殘余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19世紀40年代,歐洲各國主要是國家工業革命開始起飛,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階段。但大多數國家仍處在封建主義統治之下。旨在維護歐洲大陸封建統治秩序的維也納體系所建立的違背歷史潮流的歐洲反動局面剛剛被打破,神圣同盟在瓦解。在已經實現資產階級革命的法國,掌握統治階級的不是工業資產階級,而是金融貴族,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德意志和意大利還處在封建割據狀態;東南歐各國如匈牙利、奧地利、土耳其和沙俄處在異族壓迫和奴役之下。這種狀況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變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封建專制的上層建筑,使之適應逐漸走向成熟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這是導致歐洲革命的社會經濟的根本原因。兩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事件的發生,加速了不滿的爆發,使不平的怨言發展成為起義。總之,是歐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次革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①是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到較高水平,即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大生產的時代。②無產階級成為這次革命的主力軍和惟一徹底革命的階級,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尚不足以勝任對革命的領導。③資產階級在領導這場革命中,懼怕站在背后的無產階級,鎮壓工人運動,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從革命走向反動。
3.比較歐洲1848年革命和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概括其主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
相同點:資產階級是領導階級,結果資產階級得益,無產階級是主要參加者。
不同點:1848年革命的規模更加巨大;資產階級得益更大,在很多國家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無產階級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革命,發揮了更大作用;法國無產階級還同資產階級展開了斗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疑難解析】
例1 19世紀初期和中期歐洲出現了哪兩次反動的政治局面?其間各孕育并出現了哪些革命運動?這些革命運動最后是怎樣走向高潮的?
解析 本題是一道較大跨度的歸納綜合題,要求學生首先要把握19世紀初期和中期歐洲出現了哪兩次反動的政治局面,然后思考這期間出現的革命,旨在考查學生對歐洲出現反動政治局面的理解。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歐洲出現了反動的政治局面,課本上說得很清楚。但學生要歸納這期間出現了哪些革命運動,這些革命運動最后是怎樣走向高潮的。革命失敗后,就會出現反動的政治局面。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基本史實分析說明問題和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
答案 ①18xx年、18xx年歐洲反法同盟兩次打敗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波旁王朝復辟。18xx年,沙俄糾集歐洲反動勢力,組織神圣同盟,到處進行侵略、干涉和鎮壓革命運動,歐洲出現了反動的政治局面。其間發生的革命運動有法國七月革命、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到1848年歐洲革命達到高潮。
②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歐洲又出現了反動的政治局面,東南歐民族解放運動被鎮壓。19世紀60年代英、法、德等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國際工人運動在馬克思、恩格斯領導下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到1871年巴黎公社宣告成立,達到高潮。
例2 從經濟基礎階級狀況和革命任務等方面比較1848年歐洲革命與以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并分析其對世界資本主義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
解析 此題為比較型問答題,考察概括、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要求大家分清早期歐美資產階級有哪些,有什么特點以及1848年歐洲革命的特點和影響,再比較作答。
答案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資本主義處于工場手工業時期;1848年歐洲革命時,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法德美等國的工業革命正在進行中,資產階級力量強大。
階級關系: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1848年歐洲革命時,雖然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仍然存在,且在大多數國家仍占主要地位,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成為先進國家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東南歐各國中被迫民族與殖民主義的矛盾還占有突出地位。
革命任務: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主要是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1848年歐洲革命,作為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仍有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建立資本主義的國家,工業資產階級要求擴大政治權利;在南歐被壓迫民族各國要求民族獨立,也是這次革命的重要任務。
影響:1848年歐洲革命是近代史上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給歐洲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典例精評】
1.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說明( )
a.封建勢力較強,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
b.封建勢力增強,資產階級要求擴大政治權利
c.沙俄參與了對革命的鎮壓
d.資產階級已不是先進的階級
解析 1848年革命遭到了以沙皇為代表的歐洲封建君主瘋狂鎮壓,其失敗說明資本主義經濟還遠未成熟到足以廢除封建方式的程度。
答案 a
2.英國成為維也納會議的最大受益國,主要體現在( )
a.歐洲舊制度的恢復,有利于英國確立對歐洲各國的優勢
b.歐洲均勢的確立,有利于英國主宰歐洲
c.在歐洲版圖的重新劃分中,英國獲得了大部分領土
d.海外殖民的分割,進一步確立了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 準確記憶和理解維也納會議的主要內容。本題各選項干擾性強,要從會議內容、當時的歷史環境等幾方面分析,逐項排除。
答案 d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篇3
第一節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學案
【知識點撥】
英國工業革命及擴展、影響
1.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
①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確立(前提)
②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③18世紀中期,英國海外市場的擴大
④圈地運動開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
2.特點
①工業革命首先從發明和使用機械開始
②發明者都是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③首先出現在輕工業部門
④首先發生于英國
3.擴展
4.影響:①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統治基礎
②改變了社會結構
③經濟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
④世界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
【方法導引】
1.分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認識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引起經濟結構、階級結構、城鄉結構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工業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①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由于采用機器生產,工廠越來越多,壯大了資本主義經濟,而原來的手工工場和手工作坊逐漸被擠垮。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②兩大對立階級的形成。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英國資產階級雖然在英國封建社會晚期已經出現,但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是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業資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漸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這樣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無產階級也逐漸形成。掌握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為了獲取利潤,無情地剝削無產階級,尤其是對于童工和女工的殘酷壓榨,成為工廠出現初期的普遍現象。因此,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從它一出現就開始了。工人運動逐漸興起。③城市的擴大。工業革命把勞動力從農村引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在這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逐漸發生變化。④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和東方從屬于西方。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推銷商品,到全球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加緊對殖民地人民的瘋狂掠奪,造成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后,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與此同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2.通過分析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和過程結果,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
3.結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幾要素分析阻礙法國工業革命進程的因素。
法國是繼英國之后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大陸國家。但是法國工業革命的規模遠遠落后于英國,而在發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國和德意志。這是因為:第一,從資本原始積累方面來說,法國對農民的土地剝奪主要不是通過大規模圈地的暴力方式,而是通過租稅盤剝。另外,由于法國在與英國爭霸中的失敗,喪失了原來的許多殖民地,所以殖民掠奪對于原始積累的意義,在法國也不像英國那樣突出。第二,法國大企業發展緩慢,而小企業長期大量存在(法國傳統服飾業,高級化妝品和奢侈品制造業仍以手工勞動為主),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第三,法國農業中小農經濟長期占據優勢,這影響了雇傭勞動力的來源,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第四,法國高利貸資本活躍,吸引了大量社會流動資金,減少了工業投資。
【疑難解析】
1.重商主義和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先后盛行的兩種經濟思想。結合兩種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對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影響,說明其演變過程。
答案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經濟思想。它認為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裕的標志。主張政府干涉經濟,發展工商業,拓展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加緊海外殖民掠奪。重商主義盛行時,資本主義發展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商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強,工商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重商主義就是要求資本原始積累的反映。重商主義是政治專制主義在經濟上的反映,它的出現往往與專制制度的加強又有密切關系。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工業生產品的大幅度增加,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社會地位日益提高,于是要求改變政府干涉經濟的政策,廢除對外貿易的壟斷,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主張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積極展開自由主義改革運動,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隨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議會制和政黨制普遍實行。
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得以形成的經濟根源是什么?簡要敘述其形成過程。
解析 本題形式上是兩問,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得以形成的經濟根源和形成過程,實際上經濟根源是工業革命,還暗含著一問,工業革命為什么能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主要由于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資本主義列強開拓海外市場的活動加強,同時資本主義列強開拓海外市場的活動加強,同時資產階級也具備了征服世界的能力。形成過程包括兩個大方面,一個是資本主義自身,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另一方面如何把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如何把亞非拉更多國家的經濟納入資本主義市場,促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本題著重考查了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答案 根源在于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展開,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從物質上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促使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廣泛深刻地開展起來。同時,工業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大幅度提高,使開拓更大海外市場和霸占更多的殖民地的活動大為加強,資產階級變本加厲地進行征服世界的活動,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得以最終確立。
過程:1848年歐洲革命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19世紀五、六十年代,通過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各國大肆進行侵略擴張,占領了大量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市場,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把廣大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落后國家和地區卷進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促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典例精評】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這證明( )
a.資本主義消滅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b.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人階級勞動積極性
c.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d.機器使用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解析 本題首先要明確題干,生產力提高證明了什么。a項,工業革命開展時,資本主義制度剛剛確立,尚有大量封建因素。b、d項容易排除。
答案 c
2.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
a.亞洲國家大都成為殖民地或“保護國”
b.非洲國家大都成為英、美的勢力范圍
c.拉美完全為英、美的勢力范圍
d.英國由此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解析 本題要求為學生準確掌握工業革命后的重大影響,b、c項均是19世紀晚期的事,d項是18世紀的事情。均可排除。
答案 a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篇4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五節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主備人
復備執教人班級日期
課題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課時
1課型復習課
教學目標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重點難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面認識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問題探究;
教學過程
教法與學法【概念理解】1)世界市場:指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指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經濟形式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包括先進的資本主義的經濟類型,也包括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類型。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殖民體系,也叫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指的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受帝國主義壓迫剝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體系。【基礎知識】一、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1.背景;1)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新興的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2)物質條件: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3)普遍性: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發展水平上雖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的侵略本性是一致的。2.目的:搶奪原料產地和拓展商品市場;3.方式:經濟侵略和軍事侵略相結合;4.表現:略。(其中侵略擴張表現得最為突出的國家:英國)
國家
擴 張 概 況
英國
法國
美國
俄國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2)殖民擴張:列強全球擴張,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3)交通改善:交通工具的進步;2.時間:19世紀中后期;3.方式:殖民擴張;4.標志:1857年第一次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5.組成:資本主義各國市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場;6.影響:1)列強:為西方資產階級發展創造原料產地、商品市場,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給殖民地被侵略國帶來了深重災難;同時在客觀上沖擊了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3)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聯系。——認識:是一個非常不平等的市場,但本質上是進步的。【重點難點】1.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擴張影響的“雙重使命”;1)破壞性的使命:對亞、非、拉傳統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的破壞。盡管在這一過程中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災難,但這種災難是歷史進步過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殖民主義破壞性,在客觀上為“建設性使命”創造了有利條件。2)建設性使命:它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殖民者的統治和剝削在客觀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向西方資本主義轉變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起到了客觀促進作用。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客觀進步性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促進,“破壞”是前提,“建設”是目標,相輔相成,推動社會進步。2.全面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內容;①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體系);③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確立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殖民擴張工業革命
【思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途徑有哪兩條?——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殖民擴張;3)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確立的標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4)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過程;①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早期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場萌芽并逐步擴大。(15、16c)②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各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世界經濟已越來越聯為整體。(19c中后期)③最終形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列強完成對世界的瓜分,亞非拉地區在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19c末20c初) ④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20世紀90年代)【思考】這一過程告訴我們,世界體系的形成是由什么決定? ——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5)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反映的實質: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體系。【典型例題】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社會革命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的,而且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國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回答:1)英國在印度斯坦造成的“社會革命”指什么?“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指的是什么?“歷史工具”又指什么?2)為什么說英國充當“不自覺的工具”?參考答案:1)“社會革命”:英國對印度的侵略沖擊了印度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即舊的落后的經濟體制瓦解)“謀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侵略和掠奪;“歷史工具”:英國先進的生產方式。2)英國侵略印度是其主觀目的。但客觀上“不自覺”地傳播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造成了印度的“社會革命”。【拓展1】英國和俄國的擴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哪方面?為什么?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各國擴張的目的、方式、地域上有差異。 如英國對外擴張是為了擴大市場、傾銷商品;(范圍遍及幾乎世界各地)俄國則主要為了擴張領土。(范圍只級是向周邊四個方向蠶食別國領土)【拓展2】工業革命后殖民擴張和早期殖民擴張的不同之處。①目的:早期是為了掠奪財富,積累資本;工業革命后是為了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②方式:早期是以赤裸裸的掠奪為主;工業革命后是經濟侵略和軍事侵略相結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