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教案教學目標一、基礎知識目標俄國1861年改革及其評價;美國的領土擴張;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及其意義;德意志統一的歷史條件;俾斯麥和“鐵血政策”;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意大利的統一;加富爾;加里波第;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倒幕派的形成;武裝倒幕;明治政府的成立;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二、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對俄國1861年改革史料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階級分析方法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美國內戰發生的原因和意義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德意志統一和意大利統一的比較、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原理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4.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和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辯證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5.通過引導學生從政治體制、力量對比、改革措施和國際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對重要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歸納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標1.通過對俄國1861年改革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廢除農奴制是俄國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改革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通過對美國內戰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這場戰爭是兩種經濟形式矛盾斗爭的結果,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但內戰沒能徹底消滅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3.通過對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德意兩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其統一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德意兩國資產階級的軟弱,使兩國均采取王朝戰爭的形式完成了統一,因而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殘余。4.通過對明治維新社會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日本國內人民的反抗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造成了幕府封建統治的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則使危機進一步加劇。5.通過對明治維新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并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了經驗。教學要點一、俄國1861年改革1.改革的歷史背景2.改革的內容3.改革的意義二、美國內戰1.美國的領土擴張2.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3.美國內戰及其意義三、德意志統一1.統一的歷史條件2.統一的過程3.統一的意義四、意大利統一1.統一的歷史條件2.統一的過程3.統一的意義五、日本明治維新1.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2.武裝倒幕3.明治維新及其意義教材分析1848年革命失敗后,歐洲暫時陷入了革命低潮,封建勢力十分囂張。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歐洲、北美和東亞的日本,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于是,為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加快發展步伐,德、意、俄、美、日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政治斗爭。本節教材介紹的就是這段歷史的進程。內容包括: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日本明治維新。本節的重點是: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意義。本節的難點是: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一、“俄國1861年改革”一目,教材講述了兩方面內容:1.農奴制度廢除的歷史背景。第一,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與農奴制的矛盾。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工業在俄國有了一定發展,1860年,俄國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已達一萬多家;鐵路里程1 500千米;工人人數為86萬,其中62%是雇傭工人。但農奴制的存在卻嚴重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發展。38%的工人是農奴,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無人身自由,農奴主可隨時打罵、虐待他們,甚至把他們轉讓給他人;農奴主為牟取暴利,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農奴主殘酷壓榨農奴,不斷增加他們每星期為主人干活的天數,甚至收回份地,將農奴降到奴隸地位。由于上述原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原材料、市場和資金根本無法解決,導致俄國大大落后于西歐諸國,如生鐵產量只有英國的1/15,法國的1/3,鐵路總里程只有英國的1/10。這表明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第二,農奴制的存在又導致對外侵略擴張的失敗。從彼得一世開始,沙俄就南下黑海,向地中海擴張,為此曾發生了幾次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1853年,俄國借口奧斯曼帝國迫害東正教教徒,大舉進攻土耳其,俄土戰爭爆發。為了遏制俄國向地中海擴張,1854年,英法對俄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發生。1855年,俄國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失陷,向英法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俄國失去了在黑海保有艦隊及在黑海保留要塞的權利。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俄國社會經濟落后,而經濟落后的根源又是農奴制的存在。由于經濟落后,俄軍裝備極差,軍需不足,從俄國中部調兵所需時間甚至超過英法從國內調兵時間,這必然影響戰爭的進行。大戰爆發,沙俄政府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進一步殘酷剝削農奴,引起農奴的反抗,結果造成后方吃緊,軍需不足,大大削弱了軍隊戰斗力。總之,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戰后,農民運動風起云涌,1858~1860年,俄國共發生了近三百次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實質上是農民階級“自下而上”地消滅農奴制的嘗試。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戰后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表明了一個嚴峻現實,即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石──農奴制正面臨著滅頂之災。如果繼續保存它,將會導致沙皇統治的垮臺。所以,1856年3月30日,即巴黎和約簽訂后僅12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就談到農奴制的廢除問題:“與其等待農民自下而上地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綜上所述,正是農奴制的存在,阻礙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沙俄的對外擴張,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危及沙皇專制統治。為挽救統治危機,亞歷山大二世終于在1861年2月19日(俄歷3月3日)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2.改革的內容及其評價。關于改革的內容,教材已作了概括,這里就不多補充。以下從改革的性質、改革的作用及不徹底性做一些評價。第一,俄國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國家的名義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到19xx年,農奴為獲取份地所繳納的贖金已達20億盧布),致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所以說,它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改革也使農奴人身得到解放,掙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并獲得了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這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二,這次改革很不徹底,它實質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合法”掠奪。它是在保護地主利益前提下進行的。其表現為:最好的良田為地主所占有;農民所得份地不僅比原來耕種的份地要小,而且還要繳納高出地價兩三倍的贖金。所以,當農民真的“解放”以后,實際上已變得一貧如洗了。他們大多數無法獨立經營,只能再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鎖又被重新戴上。加之這次改革并沒觸動沙皇專制制度,所以說1861年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殘余。俄國用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式,必然給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造成人民購買力降低,國內市場不能充分活躍起來和廣大農民對改革的不滿。農民運動又發展起來,1861年有1 176個莊園的農民舉行暴動,并一直持續到1864年。二、“美國內戰”一目,教材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美國的領土擴張;兩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和矛盾;美國內戰。1.美國的領土擴張。美國自18世紀晚期掙脫英國的殖民枷鎖后,就制定了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僅僅七十余年,就通過低價購買、武裝顛覆和侵略戰爭等手段,從法國、西班牙、墨西哥和英國手中獲得了五百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使領土東臨大西洋、西達太平洋,南到墨西哥灣、北抵五大湖區,總面積達到七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人口也從18xx年的530萬增至3 140萬。隨著領土擴張,美國歷史上出現了西進運動。它表現為:一方面,大批的印第安土著居民被武力驅趕出家園,遷到西部最荒涼的地區;另一方面,大批東部人口涌入西部,墾荒、開礦、筑路、架橋,把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西部。西進運動既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也是美國經濟創業發展的過程,它促進了西部廣大地區的開發和美國經濟的發展。2.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美國獨立前就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即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雙方雖同屬于資本主義經濟,但卻有很大差異,并存在著矛盾。獨立戰爭中,為了打敗英國,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結成了同盟。但獨立后,聯邦政權長期為南方種植園主階級所把持。他們利用國家權力,頑固堅持奴隸制,因而受到廣大人民和北方資產階級的反對,由此產生了廢奴運動。19世紀上半期,隨著美國的領土擴張、南北經濟的發展,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的矛盾和斗爭就更加尖銳了。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原料。19世紀上半期,南北方經濟都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北方開始了工業革命。隨著大批新興企業(如礦山、鋼鐵企業、冶金企業、燃料企業)的新建和機器制造、紡織等行業的出現,北方資產階級急需保護國內市場,保障原材料供應;需要提高關稅、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特別是需要大量自由的勞動力。所以,他們迫切希望聯邦政府建立統一的民族市場,實行關稅保護,取消奴隸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因為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參議院是由每州派兩名代表組成的,而西部新成立的州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直接關系到南北兩方誰能控制參議院,進而控制國家政權的問題。所以,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成了南北方斗爭的焦點。對北方資產階級來說,廢除奴隸制,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問題,而且可以削弱南部的經濟實力,并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更多的權力。相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為了牟取高額利潤和控制國家政權,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運往英國,并從英國輸入大批廉價工業品,因而主張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增加蓄奴州。所以,奴隸制的存在,在經濟上已成為阻礙美國經濟發展、在政治上成為導致美國國家分裂的潛在危險因素。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日益高漲。由于1857年經濟危機,大批工人面臨失業,大量饑民在全國各地流浪,人們渴望得到西部的土地。北方工人、農民都把南方奴隸制度看作是一切苦難的根源,因而消滅奴隸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在南方,奴隸的斗爭席卷各州,許多地方發生放火焚燒種植園倉庫的事件。1859年,又發生了約翰·布朗起義,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銳,奴隸制存廢問題已經到了必須用戰爭解決的地步。1860年11月,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人林肯,依靠人民的支持,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勝利。林肯反對奴隸制,認為奴隸制與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格格不入,并且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但他反對立即取消奴隸制,反對干涉南方諸州現存的奴隸制度,他只要求限制奴隸制向西部擴展,尤其反對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南方奴隸制度。1856年他曾說過:“不要弄錯了,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林肯對奴隸制的溫和態度,反映了北方資產階級對待奴隸制的妥協立場,也反映了林肯這個資產階級政治家的階級局限性。但是,林肯的當選,對南方奴隸主來講,仍然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林肯一上臺,必將行使總統權力,反對奴隸制的擴張,南方奴隸主把奴隸制擴展到西部的希望將化為泡影,他們決定作最后的掙扎,發動叛亂,脫離聯邦。所以林肯當選總統,實際上是美國內戰爆發的導火線。3.關于美國內戰的經過,教材從內戰的爆發、戰爭初期北方的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爭局勢、葛底斯堡決戰、北軍掌握戰爭主動權、1865年南軍投降等方面,敘述了美國內戰的全部過程。1861年2月4日,南部種植園主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定都里士滿,公開發動叛亂。4月12日,叛軍炮轟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的薩姆特要塞,內戰正式爆發。南方有11個州參加叛亂。內戰初期,南北方力量相差懸殊。北方有強大的工業,人口達2 234萬,而且廣大北方人民堅決支持政府平叛。而南方不僅工業力量薄弱,叛亂各州人口中黑人奴隸約占350萬,他們與奴隸主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北方在人力、物力及政治方面占有絕對優勢。但是,由于林肯政府希望與南方奴隸主妥協,不提出廢除奴隸制和解決人民的土地問題,不發動群眾,又缺乏戰爭準備,致使北軍在戰場上連續失敗,連華盛頓也險些失守。形勢危急和人民革命情緒的高漲,迫使林肯政府下決心以革命的方式來進行戰爭。1862年5月頒布《宅地法》,滿足廣大人民對土地的要求;9月又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亂州的奴隸都成為自由人,可以參加聯邦政府軍隊。這兩個法令的頒布,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標志美國內戰進入了“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的階段。從此以后,解放奴隸成了北方作戰的重要目標。由于革命措施的及時頒布,以及廣大工人、農民和黑人積極參加革命戰爭,戰局終于得以扭轉。1863年7月,北軍與南軍在葛底斯堡決戰,北軍獲勝,從此掌握了戰場主動權。1864年,北軍大舉反攻,1865年4月3日,攻占里士滿;9日,叛軍總司令率軍投降,內戰結束,美國恢復統一。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奴隸主的演員蒲斯刺殺于華盛頓福特戲院。林肯由于在內戰的最危急關頭,能夠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毀奴隸制,并解決人民對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繼華盛頓之后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美國內戰是繼獨立戰爭后的又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消滅了奴隸制,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它粉碎了南部叛亂,鞏固了國家統一,保證了北方工商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并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它還使大批農民獲得了土地,從而使美國的農業資本主義也得到發展。戰后,美國資本主義開始進入一個廣泛而迅速發展的新時期。但內戰沒有徹底消滅種族歧視,盡管黑人在法律上被承認為美國公民,但在政治上、經濟上仍然受著白人統治者的歧視和殘酷剝削。三、“德意志統一”一目,教材寫了以下三個問題:1.統一的歷史條件。第一,統一的必要性。1848年革命失敗后,德意志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國內小國林立,有近四十個邦(包括自由市),其中最大的兩個邦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從30年代起,德意志開始了工業革命,到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空前發展。蒸汽機從1846年至1861年增加了5倍。工業生產則翻了兩番,煤從670萬噸增至3 400萬噸,生鐵從20萬噸增至140萬噸,鐵路從3 800千米增至1.1萬千米。60年代末,德意志的工業產值已趕上法國,居世界第三位。但嚴重的政治分裂局面給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首先要求各地區之間有暢通的商品產供銷渠道,即統一的國內市場,但處于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各邦都有自己的工商業法規、貨幣和度量衡制度,這使德意志根本無法建立統一市場;其二,商品輸出需要有強大的國家力量為后盾,像英法等國的商品輸出,既有外交保護,又有炮艦作后盾,而德意志資產階級卻得不到這種保護;其三,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促使各國資本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進行商業爭霸戰爭,而這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在這方面,德意志資產階級也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到50年代,德意志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第二,統一的可能性。在由誰來領導德意志實現統一問題上,德意志資產階級表現了其軟弱性。他們害怕采用革命手段、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勢力、完成統一,會把無產階級卷入革命,釀成巴黎六月大起義那樣的危險,因而不敢承擔統一的領導任務。相反,他們決定依靠現成的封建王朝替自己完成統一任務。于是,德意志的統一最終選擇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形式。當時能夠完成這一任務雖然有奧地利和普魯士,但普魯士具有更大的優勢。這是因為:其一,普魯士經濟發達。其重工業生產占全德的一半以上。其二,軍事力量強大。有全歐洲第一流的陸軍,不僅可以統一全國,更可以鎮壓工人運動和向外擴張侵略。其三,民族成分單一,統一的決心堅定。其四,對資產階級能夠予以照顧和作出讓步,博得了他們的好感。如30年代普魯士倡導建立了關稅同盟,1848年革命失敗后又對資產階級作出讓步,頒布憲法和成立議會。而奧地利并不具備上述條件,而且它還在1848年革命失敗后,恢復了君主專制統治,成為德意志諸邦中最反動的國家。其五,普魯士統治階級實力雄厚,野心勃勃。1850年,普魯士政府頒布了調整地主與農民關系的法令,實行了農業改革,結果大批農民通過交納贖金或購買土地成為自由人,而地主也由于收取贖金或出賣土地增加了經濟實力,此后,地主階級逐漸采用機器和雇傭勞動制,于是普魯士產生了一批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地主。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經營方式的轉變,促使普魯士統治階級希望借助武力實現國家的統一,以便把全體人民置于自己的統治和壓榨之下。其六,普魯士王朝能夠擔當統一大任,還在于它有一位鐵腕人物俾斯麥。此人出身于普魯士一個容克家庭,精通政治、外交和軍事,對德意志當時的發展趨勢和各階級的需要十分了解。他于1862年出任普魯士宰相后公開申明自己的信條:“當代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大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靠鐵和血來解決。”因而獲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俾斯麥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完成德意志的統一,而普魯士是完成此項任務的唯一選擇。作為實現德意志統一的重要步驟,是必須把奧地利用戰爭手段逐出德意志。總之,由于當時德意志無產階級的不成熟,資產階級的軟弱,普魯士容克地主實力的增強,德意志的統一最終由普魯士王朝承擔了。2.關于德意志的統一過程。德意志的統一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的。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形同水火,普魯士要單獨實現統一,必須將奧地利排斥出去,這是統一能否實現的關鍵。為達到此目的,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聯合對丹麥戰爭,奪取了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后因兩地分屬普奧,引起兩國摩擦,終于在1866年又爆發了普奧戰爭。為保證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命參謀部作了精心準備,他又施展外交手段,排除了俄、法、意幫助奧地利的可能。最后,普魯士集中優勢兵力與奧地利在薩多瓦村展開決戰,擊敗了奧地利,確立了它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領導地位。戰后,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獲勝后并沒有進軍維也納。在這里,俾斯麥表現了他高明的外交手段和戰略眼光,這樣做既避免了因普魯士的強大而引來法國的干涉,又使奧地利因為沒被過分削弱而在未來的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1867年,以普魯士為領導的北德意志同盟成立,它包括除南德4邦在外的21個邦和3個自由市。北德意志同盟的成立,意味著德意志統一已完成了大部分。下一步就是將南德4邦并入同盟,實現統一。但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害怕德意志統一會妨礙自己稱霸歐洲,因而竭力支持南德4邦割據,反對德意志統一,而俾斯麥也想利用統一南德之際,對法國作戰,從而收到既統一南德4邦,又趁機削弱法國的效果。于是他施交外交手段,借西班牙王位之爭,孤立法國,后利用“埃姆斯之電”激怒拿破侖三世,終于引發了普法戰爭。1870年9月1日,雙方在色當決戰,法國戰敗。拿破侖三世也做了俘虜。隨后俾斯麥命普軍進軍巴黎,迫使法國政府簽訂割地賠款的屈辱條約,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得到50億法郎的賠款。不久,南方諸邦同北德意志同盟合并。1871年初,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終于完成。3.德意志統一的影響。德國的統一是其歷史發展的重大進步。它結束了德國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的局面,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也為德國的向外擴張鋪平了道路。此后不久,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而法奧的削弱衰落,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但是,由于德意志的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的,普魯士的舊制度、尤其是軍國主義傳統,被保留下來,加上容克地主掌權,這就使獨立后的德意志帝國成了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四、“意大利統一”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三方面內容:1.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第一,統一的必要性。19世紀上半期,意大利政治上處于極度分裂狀態,全部領土分成八部分,絕大部分都處于外國勢力控制之下,其中奧地利所占最多,它直接占據著北部最富庶的倫巴底和威尼斯,又間接控制著帕爾馬、摩地那、托斯坎那和羅曼納地區;南部是西班牙波旁王朝控制的兩西西里王國;中部羅馬地區由法國占領軍控制;唯一保存獨立的是北部的撒丁王國。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經濟在意大利迅速發展起來了,表現為:開始了工業革命,用機器生產的工業不斷增加(突出表現在冶金、機器制造、棉紡織和毛紡織部門),此外農業資本主義也開始發展。但是,意大利的政治狀況卻嚴重阻礙著意大利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深入發展,驅逐外國侵略勢力,實現國家的統一,已成了意大利刻不容緩的問題。第二,統一的可能性。如何完成統一任務,意大利當時有兩條道路,存在兩個政治派別。以馬志尼、加里波第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戰爭,驅逐外國侵略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加富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主張由撒丁王國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驅逐奧地利,完成統一。加富爾認為,單靠撒丁王國趕走奧地利有困難,還要借助法國支持;必要時,還要利用民主派和人民的力量。由于民主派沒有提出反映農民要求的土地改革綱領,沒能把民族解放運動同統一國家、同土地革命聯系在一起,只是依靠少數人的革命行動,不發動農民群眾,所以斗爭一再受挫。結果,廣大人民和資產階級把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希望,寄托在撒丁王朝身上,希望由它來完成意大利的統一大業。加富爾自然也成了領導統一的核心人物。1852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他改革財稅制度,增加國家收入,資助鐵路、港口建設;發展工商業;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撒丁王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1851~1858年,商業流通額增加了一倍,工業尤其是棉紡業發展迅速,其次是機器制造、冶金業等部門;農村經濟也得到發展,不少地主除采用機器生產、使用雇傭勞動力外,甚至還投資鐵路和銀行。撒丁王國實力的增加,使統一成為可能。2.意大利統一的過程。統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59年4月,撒丁王國與法國聯合對奧地利戰爭。奧地利戰敗,法國中途撤軍,撒丁王國實現了局部統一。第二階段:1860年4月,南部兩西西里王國發生人民起義,加里波第率一千多名“紅衫軍”遠征兩西西里,占領了兩西西里王國首府,不久將政權交給了撒丁王國,實現了南部的統一。意大利王國成立后,撒丁王國國王成為意大利國王。第三階段:1866年、1870年,意大利王國利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機,分別把奧地利和法國勢力趕出意大利,最終完成了統一。3.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和意義。意大利的統一與德意志的統一有相同之處:都采取了王朝戰爭形式;都有一個領導統一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都要排除阻礙統一的強大勢力。也有不同之處:意大利的統一更多地借助了外國的幫助,利用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人民的起義和斗爭也起很大作用,而德意志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意大利內部自始至終貫穿著兩條不同的統一道路的斗爭,最后以“自上而下”道路獲勝而結束。意大利統一是其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異族統治壓迫和分裂割據局面,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但由于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加上意大利自然資源又比較缺乏,意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困難重重。五、“日本明治維新”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問題:1.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狀況。第一,倒幕前日本的社會性質。明治維新前,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統治之下,是一個閉關、落后的封建國家。當時,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國家大權,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為鞏固和加強幕府的統治,德川幕府多次頒布“鎖國令”,實行鎖國政策,幾乎完全隔絕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極大地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日本遠遠落后于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二,19世紀中期日本社會的急劇變化。變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勞動人民生活日益貧困,紛起抗爭。在幕府統治下,廣大勞動人民所受的剝削是殘酷的。農民每年要向幕藩領主繳納年貢,還要繳納苛捐雜稅,僅僅能維持一種“不死不活”的生存。據《世事見聞錄》(18xx年)記載,貧苦的農民連“吃雜糧度日,都成為不可能”,他們“衣不遮體,饑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墻塌壁倒,破陋不堪”,在沉重的年貢剝削下甚至被迫“出賣親生骨肉”。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好用殺嬰、墮胎等限制人口增加的方法,來減輕生活上的負擔。另外,在德川時代發生了130次嚴重歉收,而其中大部分發生在18世紀中期以后。無以為生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從派代表向幕府控訴,發展到全村村民暴動,以至全藩及數藩性的大規模起義。據統計,從1804~1843年的40年中,共發生320次農民起義。城市貧民要求降低米價的米騷動也日益增多。這些斗爭沉重打擊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18世紀中期起,日本商業性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手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并逐步同農業分離,從而引起了農村自然經濟的日益解體。當時,小手工生產開始向資本主義生產過渡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的:一方面以商人為代表的商業資本直接控制了生產,另一方面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產生了資本主義工場主。資本主義因素首先在紡織業中成長起來。同時,在絲織、釀酒、榨油、制陶、制糖、采礦和海產加工業等行業中,也陸續出現手工工場。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更促進了農村的階級分化。除大批農民破產外,還出現了新地主。教材小字對此做了介紹。新地主是農村中資本主義勢力的代表,對于農民來講,他們仍是剝削者,但是他們又受封建領主的榨取和壓抑。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大名,特別是西南部的長州、薩摩、佐賀等藩的大名也經營商業和手工工場,他們逐漸與商人、資本家接近,對自己政治上無權的處境越來越不滿。教材還介紹了中下級武士的狀況。當時,大批武士經濟上陷入困境,對幕府統治不滿。為生活所迫,他們有的不得不從事手工業以維持生計,有的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還有的同富商通婚或過繼當養子,在經濟利益上逐漸同資產階級接近,由幕府統治的基礎轉變為反對幕府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2.西方列強的侵入。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在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后,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日本。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理率領的艦隊抵達日本,要幕府締約通商。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次年,幕府同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函館兩港口,給美國以最惠國待遇。接著,又被迫與英、俄、荷締結了同樣的條約。1858年,進一步與美國締結《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規定外國僑民有治外法權,以及值百抽五的協定關稅、最惠國待遇、增辟通商口岸等。俄、荷、英、法也繼而與日本簽訂了同樣的條約。這嚴重損害了日本的主權。教材小字部分著重強調指出了在喪失關稅自主權的情況下,日本被迫開港通商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一是日本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遭到破壞;二是物價暴漲和黃金外流。總之,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暴露出日本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幕府統治者對外屈服于列強的武力威脅,對內還是奉行壓制政策,使得原有的社會矛盾愈加激化。3.倒幕派的形成和武裝倒幕。倒幕派產生于日本民族危機、幕府統治危機的背景下,其主要來自于接觸西方先進思想較早的西南諸藩的下級武士。這些武士中的不少人已與新興資本主義發生聯系,最關心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倒幕”思想的形成存在著一個過程。最初,他們認為,要打擊外國勢力、開國進取,必須借“王政復古”(恢復天皇的最高權力)之名,改革幕藩體制。但到1858年幕府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訂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后,他們便萌生了倒幕的思想。如首倡武裝倒幕的吉田松蔭就曾憤怒地痛斥幕府:“不思國患,不顧國辱,不奉天敕,將軍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憤。”他認為,“只有那些不再為封建主君效力的浪人、愛國的豪農富商和粗食陋衣的農民等出身卑賤者,即被稱為‘草莽’的人們,才能獻身于救國斗爭”。倒幕派號召人們用武力集中力量打倒腐朽的賣國幕府,進行社會改革。在倒幕派的號召下,在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日趨高漲的情況下,倒幕運動蓬勃興起。首先,吉田松蔭的學生高杉晉作在長州藩組織了第一支草莽武裝──“奇兵隊”。這是由愛國武士、豪農富商、農民、漁民、獵人、僧侶等組成的新興隊伍。長州藩的其他志士也組織了類似的人民武裝。長州藩成了倒幕運動的基地。在1864~1866年間,幕府曾兩次征討這一地區,結果第二次征討以失敗告終。對此,教材小字做了介紹。幕府征討長州的失敗,大大鼓舞了其他反幕府的藩主,他們紛紛聯合起來,組成同盟,勢力日漸壯大。關于幕府統治的覆滅,教材做了簡要說明。其中,“明治政府軍打敗了前來進犯的幕府軍隊”,指的是1868年1月的鳥羽、伏見戰役。以后,政府軍乘勝追擊,5月,占領江戶,德川慶喜投降。至此,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終于被徹底推翻。4.明治維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推翻幕府統治以后,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以鞏固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關于這些改革措施,教材主要概括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四個方面。第一,政治方面:首先,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盡管新政權進行了中央政府機構的改革,并力圖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但它還沒有能力來迅速實現全國的統一。當時,內戰的硝煙并未平息,幕府的殘余勢力仍在繼續頑抗。各藩形成割據局面,新政府幾乎無法在這些藩行使自己的權力。為打破這種割據局面、鞏固政權,新政府實行了廢藩置縣。這一舉措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并在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成為維新運動中一次深刻的革命性變革。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前者的實行,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后者的實行,則使武士階層得以消滅。教材小字部分做了補充。第二,經濟方面:進行土地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對于這一項改革,教材是從兩個方面闡述的:一是土地改革。教材插圖《明治政府頒布的地契》對教材大字的有關部分做了必要的補充。這項措施的實行,使土地私有權得以承認。二是殖產興業。殖產興業是明治政府為發展資本主義而制定的重大經濟政策。其基本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教材中的資料出自于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的《關于殖產興業建議書》。大久保利通是明治元勛,又是明治政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言論反映了明治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對大力推行資本主義的必要性的認識。教材的小字部分介紹了日本殖產興業政策實行的初期,即在1880年以前,主要采取“官營示范主義”和“技術移植主義”,大辦官營企業,由國家出資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以此向私人企業“示范”。后來,政府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在1880年以后改變了以國營企業帶動和示范的方針,轉為直接對私人資本實行扶植和保護的方針。這種作法為日本近代大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日本在很短的時期內就實現了近代化。第三,軍事方面: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和抵御外國的入侵,同時也為了對內加強鎮壓和對外擴張。關于后一目的,在教材資料1所引木戶孝允的一段言論中有明確表示。概括教材大字有關內容,軍事改革的主要內容便是模仿西方,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備軍。1872年頒布的征兵告諭和1873年頒布的征兵令,標志著建設新軍的開始。從民眾中征兵、實行征兵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軍制上的革命,由此廢除了武士對軍事的壟斷,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常備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式軍隊稱為“皇軍”,把天皇當做“神”來崇拜,并以“武士道”精神作為軍人的行為準則,加之政府進行軍事改革時就有侵略擴張之意,因此,不久這支軍隊便成了日本對外擴張的工具。第四,文化方面:“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90年代采取的一項社會改革運動。教材上將其內容歸納為兩項:一是改造舊文化,建設新文化;二是建立近代學校體系,培養建設資本主義新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后者在文明開化運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5.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國家,一方面存在著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權政治體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領土又被分割為二百多個藩國,保留了由領主在自己藩國內實行統治的政治格局,每個藩的領主都擁有獨立的而且是世襲的軍政實權,因而潛伏著很大的離心力。由于一些藩國和幕府長期對立,甚至發生公開對抗,這就為革新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權,終于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在幕府統治崩潰前,倒幕派已擁有較強的實力,如長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奇兵隊;反幕府的藩主還紛紛結成聯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別是民心所向,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高漲,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也間接支持了倒幕斗爭。幕府已處于內外交困、分崩離析、腐朽不堪的嚴重危機之中,在最后的決戰中,不堪一擊。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權以后,實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確立后,逐步進行政權建設,把原來以將軍為首的幕府領主階級的封建政權改造為以天皇為首、維新派下級武士為核心、代表資產階級與地主聯合專政的新政權,并通過一系列官制、機構的改革,使這個政權得到鞏固和健全。然后,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布新的各項重大改革。第四,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壓力,使它的國內改革能夠在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順利實現。關于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教材是從具體考察明治維新完成它所應當解決的歷史任務的程度、它在日本歷史上產生的影響這兩個角度來闡述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的。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主要是:第一,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后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階段,并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二,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惟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此外,它對亞洲國家立志改革、擺脫民族危機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較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的同時,卻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災難。教學建議一、講述本節教材用3課時,其中有關俄、美的內容用1課時,有關德、意的內容用1課時,有關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用1課時,教師也可以做適當調整。建議教師:1.注意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全方位講清俄、美、德、意、日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所走過的不同歷程,使學生完整地掌握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線索。2.注意史論結合,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二、在講述“俄國1861年改革”一目時,建議教師:1.教師可以首先指出:19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統治階級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由此轉入新課。2.結合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奴狀況、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農民運動的發展等政治經濟情況,講明廢除農奴制的原因和必然性。3.在講農奴制的廢除時,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4.在分析農奴制改革的意義時,應著重講清這一改革的性質,它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三、在講述“美國內戰”一目時,建議教師:1.可結合“美國的領土擴張”地圖講清19世紀上半期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并客觀地評價其歷史作用。2.關于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可先講述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二段正文,歸納南北兩方經濟發展后的矛盾方面。可提問學生:“為什么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學生回答后,教師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使學生認識內戰發生的不可避免性。接下來,教師介紹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講清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系。3.關于內戰的過程,教師可自制地圖,結合教材表格講清北軍最初失利的原因和后來反敗為勝的過程。4.關于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注意講清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課堂小結: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都是俄美兩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前者是俄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轉折點;后者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們對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巨大影響證明了:只有掃除本國經濟發展的障礙,才能促進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在講述“德意志統一”一目時,建議教師:結合地圖“德意志統一”,給學生講清統一前德意志的分裂狀況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資產階級要把應由自己完成的任務轉讓給封建的普魯士王朝來完成呢?”對俾斯麥,除指出他是領導德意志統一的關鍵人物外,還要分析其“鐵血政策”的性質。在講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時,可對他的統一策略做些介紹,對普法戰爭要注意后期戰爭性質的變化。最后分析統一意義。五、講述“意大利統一”一目時,可讓學生回憶初中所學過的有關知識,然后指出有著輝煌文化傳統的意大利在19世紀中期還是一個“地理名詞”,由此開始介紹意大利統一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包括加富爾和撒丁王國情況。然后教師總結:意大利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發展使統一國家、趕走侵略者成為意大利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提問:“圍繞統一問題,意大利國內存在什么派別?他們的統一方式有何不同?為什么民主派會失掉領導權?”請學生閱讀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和下面小字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歸納。關于統一的過程,注意加里波第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的作用和統一的曲折性。課堂小結:德意的統一,既是兩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們結束了兩國的分裂,促進了兩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歐洲政治格局將產生極大影響。它證明:國家的統一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六、講述“日本明治維新”一目時,建議教師:1.本節內容較深,知識的整體性和理論性較強,因此在講述中要抓住“幕府統治的危機”、“武裝倒幕”和“明治維新”之間的有機聯系;在理論導向上要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注意同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初中教材偏重以形象具體的形式介紹了倒幕前階級關系、倒幕運動的具體過程,比較概括地介紹了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義。教給學生的知識主要是從“是什么”的角度來考慮的。高中教材不偏重于過程,而注重理論分析。如: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揭示倒幕派形成的原因;全面介紹明治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對明治維新成功原因和意義的深入分析;所引的幾段資料對教材有關的大字內容的補充。可見,高中教材是從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的角度來考慮的。2.講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時,建議教師:先結合教材地圖《19世紀中期的日本》,講述日本當時的社會性質,然后講述當時日本正在發生的變化;講述人民的反抗斗爭時,可讓學生觀察、分析本節教參“資料和注釋”中的《18世紀初至明治維新前農民暴動的次數表》,并提出“農民起義這種愈演愈烈的趨勢說明了什么”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講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發展時,依照教材上“封建經濟的瓦解、手工工場的出現──新興地主的出現”的線索講清楚;講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所引起的變化時,除說明新地主和高利貸商人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的政治態度外,要強調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講述西方列強的侵入時,指出日本面臨的民族危機,是明治維新的外部條件。通過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已成為眾矢之的。講武裝倒幕時,結合小字說明倒幕思想和倒幕派的形成。結合本節地圖指出長州、薩摩、土佐等西南強藩在武裝倒幕中的作用。講明治維新及其意義時,建議教師先講清明治政府實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改革的內容。結合本目的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然后,結合教材上的思考題,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教師最好酌情處理,對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就此題展開討論;對理解力差些的學生可先引導其歸納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再進行日中比較。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3.全課講完后,可作如下小結: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